佛山市完成48个城中村和旧居民社区改造升级工作

旧村居形态焕新颜,门前有绿化,屋后有花坛;沥青路干净又宽敞,左手停车位,右手文化廊……这是记者日前走访佛山城中村与老旧社区见到的喜人变化,也是佛山城市升级的累累硕果。
2014年,我(佛山)市实施城市升级两年延伸行动计划,计划2015~2016年间完成30个城中村和旧居民社区的改造升级。可喜的是,这30个改造升级项目提前半年便完成。
2016年,为进一步推动城市升级、城市管理向村居延伸,扩大改造升级覆盖面,经市政府同意,市城管办主动出击,牵头各区开展2016年城中村和旧居民社区延伸行动,再新增18个城中村(旧居民社区)进行改造升级。
记者获悉,截至去年12月底,48个城中村和旧居民社区共实施改造升级具体项目422个,完成实际投资23648.51万元,已全面完成改造升级任务。
文/佛山日报记者林舒通讯员罗达 图/通讯员罗达提供
科学谋划综合整治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推动城市升级、城市管理向村居延伸的总体思路,我市结合各区实际,确定城中村和旧居民社区改造升级采用综合整治模式,即通过局部空间整理、建筑外观改善、市政设施完善、公共设施配套、城市管理等,推动村居环境品质实现优化提升。
科学统筹四级联动
根据《佛山市百村升级行动计划建设方案》要求,市城管办先后出台了《佛山市城中村和旧居民社区改造升级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城中村和旧居民社区改造升级工作的意见》,明确通过“市级统筹指导、区级协调督促、镇街组织实施、村居主体建设”的四级联动工作机制及将改造升级纳入城市管理考评体系,以考促改,全面推进改造升级工作。
因地制宜差异化改造
据市城管办有关负责人介绍,在统筹全市改造升级工作中,不能要求“百村一面”,而是争取“百花齐放”。既要弘扬工匠精神,严格改造提升标准,也要鼓励各区立足村居实际,大胆创新,进行差异化改造。正因此,48个城中村与老旧居民社区才能各放异彩,还形成了一批见成效、有特色的改造模式。
禅城区张槎村坚持以“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为主线的,将环境提升和留住乡愁相结合,是在探索改造升级工作中注入历史和文化元素的生动实践。
禅城区华远村推动管线单位投入资金进行光纤改造、管线升级,达到了拨开“三线”见蓝天的改造效果,为全市管线整治工作提供借鉴。
顺德区顺峰农场村坚持因地制宜、问计于民,探索形成了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现代村居升级相结合的改造模式。
在2016年延伸行动改造项目中,居民一半以上为教师及其家属的里水教师村,将“师德”元素融入改造主题,左手宣传画、右手文化廊,以念师恩;桂花社区七街区通过打造“熟人社区”,促进邻里温情涌现……这些模式,都为我市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特别是城中村(旧社区)改造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
建管并重长效管理
正所谓“三分建设、七分管理”。为防止陷入“一年新、两年旧、三年回老路”的怪圈,我市提出了“建出品味、管出水平”的工作理念。《佛山市城中村和旧居民社区改造升级实施方案》亦将建立健全村居管理制度纳入改造提升的重要考核验收内容,进一步激发群众参与城市管理的工作热情。
据了解,纳入改造升级的48个城中村(旧社区)已结合本村居实际,全部建立了村居管理制度。在2016年延伸行动中,桂花社区七街区也从“楼长制”开始,启动对居民自治模式的探索。“小区终归要走上市场化和物管化,与现代管理模式接轨。”桂城城管办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推动居民自治,人人都有一份“责任田”。
在里水教师村,退休教师郑树胜也为里水教师村改造提了不少建议。“我们希望借此打造一个‘讲台’,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改造的利好后,主动以身作则,主动提意见,共同维护改造成果。”里水新兴社区干部陈婉红说。
未来三年持续推进
“没有镇、村形态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市的现代化。”在去年城市治理大会上,市委书记鲁毅强调,城市治理必须以镇、村为基础,更加注重镇、村发展平衡性,更加注重镇、村建设的特色性和现代化。
记者了解到,2017-2019年,我市也将继续开展城中村和旧居民社区改造升级工作,紧紧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以项目建设和城市管理精细化推动旧村居形态现代化,着力提升人居环境,助推宜居宜业宜创新的高品质城市建设。
居民故事
桂城桂花社区七街区:社区升级,改出邻里情
约莫六七年前,郑州人赵昕来到佛山打工,并在南海区桂花社区七街区安了家。安家桂城,赵昕幸福感满满,对于周边的学校、医院、商场、公园、地铁等生活配套更是如数家珍。唯一不满的,是自家小区。
“停车位严重不足,车辆乱停乱放,人多的时候迫于无奈也只能抢位,久而久之邻里矛盾就多了。”除了停车问题,赵昕对于小区环境与安全也不甚满意。“小区是半封闭式管理,人杂车多,娱乐休闲配套缺失,晚上还没有路灯,哪敢让小孩下楼玩?基本上一进小区就只能呆家里。”
直到去年年初,桂花社区七街区被纳入“城中村和旧居民社区改造升级延伸行动”项目,经过3个月调研筹备、2个月招标、4个月动工改造,七街区以“融乐一家人”为主题,完成了环境升级、物管升级、停车位升级等“规定动作”之余,还以党建为引领,将党员志愿服务常态化、持续化地开展,进一步深化“熟人社区”建设,带动更多居民、党员回归社区、服务社会。
如今,重新打磨的七街区终于焕然一新,小区氛围更是温馨了不少。“新增30多台电子监控探头,沙地变成了休闲健身点,装上了庭院灯,出入小区更加安全。一到晚上,小区里亮堂堂的,街坊也越来越喜欢到小区里散步、运动、拉拉家常,邻里关系也更和谐了。”赵昕满意地说。
改造亮点
里水教师村:细微之处显匠心
来到里水中心小学旁,一个写着“教师村”的标志牌映入眼帘。原本残破的围墙重新刷上古色古香的青灰色,贴上岭南特色窗花。写有“仁”、“信”、“礼”、“义”等字样的传统文化宣传画,让这面墙多了几分文化气息。
沿着围墙往里走,一边是规划齐整的停车位,一边是11栋建设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六层高的楼房。一楼利用护栏增设人行道,实现人车分离。中间新铺设的沥青路平整、干净,信步其上,安静踏实。
仅是提起这条沥青路的改造,在教师村住了20多年的退休老师郑树胜便深有感触。他告诉记者,此前这是条坑坑洼洼的水泥路,车一经过便“哐哐当当”响,尤其影响老人家睡眠。不仅如此,这条水泥路逢下雨必“水浸街”,出行十分不便。“现在水泥路改成沥青路,睡觉再也不怕吵。重新建造的排水工程虽埋在地底看不见,但对于我们却是实实在在的好处。”郑树胜高兴地说。
一个个“较真”的小细节,更是将里水教师村改造的“工匠”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护栏装上小花盆,街坊可随心装点绿意;首层统一更换了防盗网,既升级了颜值又保障安全;首层空调“穿”上了蓝色的格栅,细心留意,格栅上的镂空花纹,正是里水的logo。
此外,教师村148户住户,大部分为教师及其家属。为凸显人文气息,教师村以“德”为主题设计,增设孔子铜像,新建“师德廊”休闲观景区,水墨山水画做装饰,文化氛围浓。康乐健身区,一条长达300多米的鹅卵石休闲路径蜿蜒其间,供退休教职工们强身健体。
群众感受
张槎下塱村:路畅景美好方便
里水教师村以师德为题,张槎书法村有书法名家助阵,紧抓独一无二的文化特色便大有“文章”可做。但事实上,大部分城中村与旧居民社区并未拥有这样的先天优势,又该如何筹谋新发展?位于张槎街道西北部的下塱村或许能提供更多借鉴。

“环境真的靓了好多!”说起旧村改造,张槎下塱村原住民深伯感慨万千。只见,重新拆除铺装的人行道路面平坦宽阔,村主干道沿街陈旧破损的建筑外立面重新粉刷翻新,村入口的商铺统一换上明黄色的“衣裳”。过去密密麻麻的“蜘蛛网”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绑扎整齐的架空管线。

为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下塱村拆除了旧治保会楼、舞台广场,在原址上重建舞台文化活动广场。新建成后的舞台广场更为古色古香,还由村里长老亲拟对联,邀张槎书法协会会长题字。“年轻时就常常搬着小板凳在这里看戏了,很期待它重新开张,带给我们更多好戏!”居民招姨说道。
此外,招姨对村里新建的农贸市场也很满意。“以前菜市场就简单搭个棚,即使不下雨,地上也是湿淋淋的。现在菜市场搬到两层高的农贸市场,宽敞、干净、品种多,下雨也不用怕了!”
那么拆除的旧市场又变成什么?原来新建了停车场。有了它,村民的停车难题迎刃而解,下塱村的城市形象也就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