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绍兴历史文化古村:“活下去”才是真保护

2017年02月13日 13:30   来源:柯桥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

  村落,是中国农耕文明最小的社区单位,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与自然生态景观资源,而古村落更是我国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如何保护好这份“活化石”,我区(柯桥区)有一批热心人士专门为古村落的保护和修缮出了不少力。

  紫洪山:侨乡古村不愁“嫁”

  春节期间,坐落在群山中的兰亭镇紫洪山村迎来了一批又一批从外地赶来探亲的“客人”。大家欣喜地发现,村里的老台门比以往精神多了。

  紫洪山村是绍兴也是全省唯一的“省五星级侨界之家”,现有归侨、侨眷百余户,差不多占了全村四分之一的人口。紫洪山村由于人多地少,不少村民很早外出谋生创业,足迹遍布全世界,全区70%的旅港侨胞都是从紫洪山村走出去的。

  作为“侨界之家”,紫洪山村多年来形成了特有的村落文化。在过去,不少紫洪山人赚到钱后就回到家乡建造台门,渐渐地,紫洪山村形成了特有的历史建筑文化。

  被列入全省历史文化村落名库后,通过各级财政补助,紫洪山村启动了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开发工程。根据有关规划,花厅下台门、白果树下台门、张家台门、五九台门等四个台门纳入首批保护维修工程目录,并开展相关的修复工作。截至目前,花厅下、白果树下两个台门以及节庆广场的修复、建设工作均已完成大半。该村党支部副书记王伟星说,这些古建筑是村里的财富,他们将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一些特色旅游项目。根据规划,紫洪山村将以“竹海侨乡、溪山古道”为特色,融合古村落台门文化、侨胞文化,开发乡村旅游、挖掘民宿经济。

  得知村里的发展计划后,村民们都很支持并帮忙助力。花厅下、白果树下两个台门修复时,施工人员一进场,就有村民主动烧开水送过去,还提供劳力搭把手。

  虽然村里上下都有心发展,无奈紫洪山村在保护开发的过程中遇到了资金的瓶颈。“修台门、广场的资金高达近400万元,这些钱基本来自各级财政补助,我们村一年的集体经济收入只有近6万元,实在没办法。”王伟星说,虽然大家都知道保护开发古建筑、古村落,有可能使古村走出一条新路子,可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眼下,不少有识之士看到紫洪山村的潜力,民间资本纷纷前去打听深度合作事项,兰亭镇也积极向外招商引资,希望帮助这个侨乡古村能再度焕发生机和活力。记者了解到,目前已有三四家企业前来洽谈,如果进展顺利,紫洪山村很可能将在今年成功引入企业,深度开发当地民宿经济。

  冢斜:“美丽经济”雏形初显

  近年来,伴随着各种保护开发工作的进行,冢斜村已从长在山区人未识的古村,成为都市人寻幽探古、节假休闲的好去处。在刚刚过去的春节,不少人寻着稽东的山水而来,在冢斜村逗留玩赏。

  该村党支部书记余利明提起冢斜村的热闹情景时,禁不住喜上眉梢。“冢斜村从历史文化古村到美丽乡村、美丽经济,一步步走来,转型得非常漂亮,现在 美丽经济 雏形显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记者了解到,春节期间,冢斜村的日游览量近400人次,不少村民已发现了旅游这个绿色产业可能给今后的生活带来巨变——土特产俏了、农家乐生意旺了,钱袋子更鼓了。

  熟悉冢斜村的人都知道,冢斜村不仅仅是全省历史文化村落之一,还拥有中国最美古村落、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等名誉。这里历史悠久,古建筑众多,有始建于唐贞元9年(公元793年)的永兴公祠,还有始建于清乾隆庚辰年(公元1760年)余氏宗祠,十余个建于明清年代的古台门等。无论是单体建筑,还是村落形态,都保存得相当完好。

  除了冢斜村的这些先天优势,后天开发离不开一个人——从村里走出去的乡贤余茂法。2012年,经村民们联名上书和邀请,他回到冢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在近5年的时间里,他多方努力,通过政府财政补助,发动企业、乡贤筹款等方式筹得4000多万元,大力开发保护冢斜村的各处古建筑,并完善道路、自来水、污水收集系统等公用设施;组织编制指导冢斜村发展的《冢斜古村保护与开发详细规划》和《冢斜历史文化名村旅游区总体规划》,推进古民居的保护和维修;实施永兴公祠的文化布置,推动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修复大小西岭古道等。

  “现在来冢斜玩的人越来越多了,如何让更多人来冢斜是我们正在思考的问题。”余利明说,接下去,他们有意开发民宿,让游客在当地能玩、吃、住、购“一条龙”。为了增强旅游体验感,他们还将开发农耕体验区,让游客能在冢斜村的青山绿地中体会回归田野和自然的乐趣。

 

 

  王化:上下合心“秀”古村

  王化村里,古迹众多,其中最著名的当数宋家台门——几百年前茶叶巨商宋周瑞家族的府邸。宋家台门包括瑞泰(二房)台门、大房台门、三房台门和小房台门,建筑面积3772平方米,目前有三个台门保存较完好,是现今非常难得的古建筑群。

  作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村落,近年来,村里上下合心搞保护、开发,王化村从一个南部山区的古村渐渐进入大家的视野,节假日前去王化村游玩的游客也越来越多。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村里启动保护利用项目,建设完成禅茶古村节点,5个老台门的修缮保护工作也取得实效。另外,村里还出资修村志、写村歌,深挖当地文化资源。

  村民们也自觉加入到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中。王化村80后村民代表宋晓开设“小宋说王化”微信公众号,通过各类王化故事500余篇、吸引老乡粉丝2000多人、最多的文章点击量在1万人次以上,成为王化乃至绍兴南部山区最有影响力的自媒体之一,构筑起了政府与百姓之间交流的新平台。同时,他还积极组织请王化片的老人给后辈讲述一个个鲜为人知的历史文化故事,因为在他看来,了解王化历史的人往往都是一些老人,让老人来讲故事,并通过语音、影像记录下来,把王化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另外,村民在区文广部门和平水镇政府的帮助下,自拍自导微电影,引起舆论众多关注。

  本报记者 叶红 文 李铭 摄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