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全国人大代表伍锦棠:持续关注养老 获满意答复

代表素描
每年的全国人代会期间,伍锦棠都会在晚上抽空接受记者的采访,虽然忙碌了一天十分疲惫,但他依旧不厌其烦认真回答提问。本次与之面对面是在大会开幕的前一晚,他陪记者聊到晚上十一时,直至酒店会客区仅剩我们,让人倍感“暖心”。而每年他所提的建议也很有温度,包括关注华侨华人权益保护、应对养老问题等。
持续关注养老问题
记者:早在2011,您就提出了《关于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议》,去年又提出了《关于加快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建议》,您为什么那么关注养老问题?
伍锦棠:我去江门的一些敬老院、福利院调研时发现,敬老院没有医疗条件,只是养,仅解决吃住、洗漱等日常生活问题,不能就医看病。老人家经常碰到感冒、发烧,轻微的病痛都要家人带去医院,看病的费用才能得到报销,从敬老院到医院来回折腾,给老人带来极大不便。计划生育政策实施20多年来,老龄化时代已近到来,也给万千家庭带来了困惑,亟需解决养老遇到的问题。
记者:现在,这个建议办理如何?医养结合碰到的问题能不能得到实质性解决?
伍锦棠:去年,全国人大重点督办该建议,答复得很好,出台了相关文件,国家正在推医养结合试点。其中,国家卫计委会同财政部门引发了《关于做好2016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支持推进医养结合的社会办医,将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和社会办医医疗机构按规定纳入新农合试点范围。
记者:将来还会继续关注养老吗?
伍锦棠:去年,我参加全国人大组织的调研时,青岛市正推医养结合的试点工作,在一家机构看到,很多脑血管患病者治疗,在养老机构马上可以治理,但在治疗过程中,又碰到护理问题。护理费用家庭也是很大的负担。所以,我今年又建议,设立长期护理险。
记者:目前,国家正开展试点工作,合并生育保险,将五险变成四险。现在增设一个险种,可行吗?
伍锦棠:我的建议还在继续完善。能不能将生育险与护理险合并?50岁前买生育险,50岁之后买护理险?这样既解决了家庭长期护理,又不会增加企业负担。
记者:护理费能否走商业保险的路子?
伍锦棠:希望我的建议得到国家重视。至于是由商业保险来解决,还是通过国家社会保险来解决,我提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方向,具体可以由社保专家去研究。
已提出20多条建议
记者:除了关注养老问题,每年您几乎都提与侨有关的建议。这些建议提出后,有无得到采纳?印象深的是您2015年提了《关于恢复2000年前出国定居华侨的国内身份证明的建议》,华侨身份问题有无最终得到解决?
伍锦棠:有的建议效果较好,比如解决侨农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活条件相关的建议。目前,华侨农场实现了“三融入”(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比较好解决了华侨农场的危房改造、社会保障、土地确权等问题。
当然有些建议没有采纳,或采纳后没有得到彻底解决问题。比如,你所说的,出国定居华侨的国内身份证明问题。每个人碰到情况千差万别,放弃国外身份就没问题了。如果有华侨真正回来定居,原有效的证件在国内放弃了,回国后可以再恢复。
记者:每年大会你都会提出不少建议,当选代表以来提过多少建议?
伍锦棠:应该有20多条建议。平时比较注重调研,在做好本职工作同时,尽量那排时间去参加国家及省市安排的代表小组活动。
记者: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最大收获是什么?
伍锦棠:三句话:“鼓励”,工作奋进;“鞭策”,不敢懈怠;“责任”,牢记使命。参加人大代表的调研、培训,让我们开拓了视野,看问题角度不一,更关心国家的发展建设,比别人要多一份责任感去思考、去行动。
记者:履职以来,有无遗憾?
伍锦棠:就像以上说的,有些建议提出来了,还没有完成好,存在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希望有机会再提。有关医养结合推进工作,有些新出台文件落实如何?希望今后有机会再参与调研看看效果。
(特派记者 赵可义 叶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