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乡莆田仙游彩绘技艺:穿越古今活创意(图)

3月8日
莆田仙游县盖尾镇
体验卡片时间地点体验人
本报记者 戴立钦
(莆田)仙游民间彩绘技艺发端于唐代,多用于宫庙祠宇、大型古建群体的装饰,以及民居建筑等。在日前公布的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单中,仙游彩绘技艺名列其中。
这天,我在当地一个朋友的带领下,驱车来到位于仙游县盖尾镇的莆田市伟达艺术装饰有限公司,见到了李氏彩绘技艺的第六代传承人李俊伟。
走进李俊伟的办公室,我感觉走进的不是一位彩绘艺术创作大师的工作室,而是一名木匠师傅的工具间。一眼望去,墙边是成堆的样式模板,地上随意摆放着各类建筑小件,书桌上则散落着一些未完成的草稿设计图……眼前的所见,让我吃惊不小。“工作室有点乱,不过这些都是我日常工作必须接触到的,一样也不能少。”他解释说,一名好彩绘大师,除了要熟悉各类彩绘风格外,还要对相关的建筑材料有一定了解。

在工作室里,他认真地教几名学徒如何给曼陀罗花式样板进行着色加彩。上色时,要根据画面表达内容,或浓色重彩,或浅淡轻描,慢慢显示出色彩之美。他说,彩绘艺术博大精深,是要经过不断学习、钻研,再根据个人领悟而进行创作的,是一项十分考验创造性的工作。此外,每一幅作品还要结合当地的民俗,无论从材质、手法、色彩、内容,都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比如,南派彩绘以雅伍墨、淡彩为主,有别于色调丰富、色彩鲜艳的苏氏以及和玺彩。
从未接触过这一技艺的我,只能站在一旁“打杂”,帮他递画笔、添颜料。在李俊伟的笔下,白色坯板被渐渐点染成五颜六色,仿佛被注入了生命,一下子“活”了起来。他告诉我,经过几代人的传承与创新,李氏彩绘技艺分为图案设计、构图描画、着色加彩和安装定位四大部分。其中,着色加彩是一道非常重要的工序。而最关键的颜料配制,大都采用祖传秘制配方,以天然矿物质为原料配制而成,无味无毒,且色彩丰富,色泽艳丽,历久逾艳。
李俊伟的祖辈皆是彩绘技艺从业者。他儿时便和哥哥一起跟着父辈学绘画,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他19岁开始接触彩绘,此后便接手了祖业,成为李氏彩绘技艺的第六代传承人。在多年的悉心研究后,他发现,如今的彩绘技艺,尤其是在寺庙彩绘中,木头等建筑原料日渐紧缺,急需一种新的建筑材料来代替。于是,他便对传统工艺进行改良,经过12年的反复试验,他研发出一种比木头更便宜、生产速度更快,以水和矿物质为主原料的新型材料——玻镁艺术板。该材料不仅耐寒耐热、防蛀虫,而且方便着色加彩,大大保障了彩绘师的身体健康,还减轻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2010年,他创办了莆田市伟达艺术装饰有限公司,将李氏彩绘技艺与新兴产品相结合,并保障传统彩绘工艺的原真性,获得了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在建筑装饰行业中独树一帜,颇受青睐。如今,他们的订单不断,除了销往国内外,还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荷兰等国家。
然而,李俊伟说,随着木雕成本日渐高昂,从业者变得越来越少,一些传统建筑雕刻文化面临失传。由于彩绘技艺收入低,且有一定的危险性,愿意来学这门技艺的人越来越少,他十分担心这门非遗技艺面临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