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周大风《采茶舞曲》纪念馆在温州泰顺县开馆

2017年04月12日 17:30   来源:瓯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重逢旧友,分外亲热。
重逢旧友,分外亲热。

  近日,周大风《采茶舞曲》纪念馆在泰顺县东溪乡正式开馆,此举旨在纪念著名作曲家周大风先生半个多世纪前在泰顺创作出脍炙人口的《采茶舞曲》。风靡全世界的《采茶舞曲》,于2005年被泰顺县定为县歌。此前一年,也即2004年的4月,81岁高龄的周大风先生应泰顺盛邀,重返阔别46年之久的泰顺,写下日记数篇,这也是他生前最后一次泰顺之行。如今,他的《采茶舞曲》、他在泰顺留下的足迹连同这些日记,已经成为泰顺乃至温州的珍贵记忆。本版今日予以选登,以作纪念,以飨读者。本文标题及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编者

  山区泰顺大变样了

  2004年3月23日

  今天,泰顺县委宣传部长何平等五人,在苍南文化馆摄影记者萧云集的陪同下,来我家相邀,拟请我重游泰顺,同时去鉴定一下46年前我写《采茶舞曲》及创作《雨前曲》剧本的地方,政府拟把此两处保留,作为我的旧居纪念之地,不准拆除或改建迁移,以增加泰顺的文化景点。并说他们还找到了当年首唱《采茶舞曲》的20人,定于我去泰顺东溪之日,聚会东溪小学,重温该曲。我欣然同意,还允带去一个专家小组,为泰顺人民演出“丝竹乐”(因当年我曾带领过浙江越剧二团男女合演现代剧50人去泰顺七个区演出近三个月,这次依然由我带艺术团去演出,为泰顺人开拓听域,增添艺术欣赏品种。因泰顺是“千年不见戏上台,万载未听锣鼓声”的崇山峻岭中的浙南偏僻山区)。

  2004年4月9日

  泰顺派车到杭州来接,我偕“丝竹组”六位同志及秘书长徐力同志,行车六个小时到达泰顺。这次,汽车不从温州、平阳、分水走,而上高速公路先到金华,然后经永康、缙云、丽水、景宁、东坑,进入泰顺的司前抵县城罗阳,这是捷径。但在司前一段,必须在几十个弯曲的盘山公路上爬行。这是我46年前走过的旧道。

  记得46年前,我从东坑开始就步行,当时因步行在漫长的山径小路上比较累,曾想过“能通公路多好”,今实现了。但今天我又在想“今后能多开凿几个穿山隧道使更缩短路程,汽车免爬高山又多好”,估计这个想法,于不久将来定能达到。

  到罗阳,这个县城的新街景使人吃惊,根本看不到46年前的旧街景象,山区泰顺县城大变样了,甚为高兴。我们下榻泰顺宾馆。晚上,县委书记周维亮同志设宴欢迎,宴席时说:“今天可惜无‘山珍’待客。”我说:“泰顺政府保护野生动物做得出色,据说山民不猎,商人不卖,酒店不烹,群众不食,这是好风气、新时尚。但泰顺高山云雾‘珍眉茶’也是山珍之一,1915年,巴拿马万国食品博览会上,还荣获金奖第一啊!(注:龙井还只是第二)可是得到殊荣后未加宣传,给后来居上的‘龙井’占了风头。今后,你们要打‘珍眉’或‘三杯香’品牌,加大力度宣传。”

再次行走在仕水矴步上,老人感慨万千。
再次行走在仕水矴步上,老人感慨万千。

  山山水水勾起无限往事

  2004年4月10日

  上午,在东溪镇“北涧廊桥”边的溪滩上,搭起了舞台,我们演出了一台“丝竹乐”。隔溪的溪滩上约有6000左右观众,击着10面大鼓及燃放爆竹欢迎我们。县委书记讲话后,我也讲了两分钟话,即演出。

  当演出之际,我在礼仪小姐陪同下,走上廊挢,那是我在46年前曾步行过的大桥,虽历经维修,但光景依然如昔,故今天脚头似感到格外轻健爽朗。但也感到今番与当年不同,我已满头白发了。啊!岁月序易,世事变幻,能于46年后,重步廊桥,多么不易!

  下午去东溪小学,在一个大教室里,已坐着六排五六十岁左右的男女;他们都是46年前首唱《采茶舞曲》的小学生,那时不过十岁左右;今天,他们又多是从几十里之遥,从各地赶来母校相聚,重温当年歌声。有一位当年的“小学生”(名刘珠秀,已62岁)手捧曲谱相示,我一看,确是当年我写的原始词曲稿,经历了文革扫荡,至今依然保留着,那是多么不易的事。但他们说,“我们把《采茶舞曲》保留在心底,陪伴我们从童年到成人又到老年,还将伴我们一生。”这是多么感人的话。最后,在丝竹乐队伴奏声中,由秘书长徐力指挥,我和大家一同歌唱了《采茶舞曲》,那当然是原汁、原汤、原味、原班人马的首唱该曲者。

  接着,镇政府同志陪我去原“供销合作社”旧址(本是地主一个四层楼的大型土堡),我突然想起这里就是写《采茶舞曲》的地方。我走到二楼的前房,这又勾起我无限旧情。当年,就是在这里,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在五线纸上点音符,哪知这些音符竟从这间房中出发,传播到祖国各地及世界某些角落,然后又带向太空,去觅外星知音。

为泰顺山区再次献上一台“丝竹乐”表演。 本版摄影 萧云集
为泰顺山区再次献上一台“丝竹乐”表演。 本版摄影 萧云集

  2004年4月11日

  上午,又到仕水矴步去观光。这矴步共225磴,每磴左右两大石块,共450块,磴与蹬间距离约一市尺,中间流过湍急的溪水,行人在矴步上往来,有美妙的溪水声相伴,这是我国最长的矴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得46年前我能独自一人,快速从此岸到彼岸,在矴步上来回快步行走十几次,而今日“老我”,只行一半,已有些心慌,可见岁月本无情,年龄不饶人,回想当年事,身心浮又沉。就在“仕水矴步”碑前,与宣传部长何方等摄影留念。我说,“这可能是最后一次来此了”,何部长说:“不!以后每年都要请您来泰顺,反正我们已赠你小别墅了。”

  接着,又到万排乡茶场里看另一幢旧居,我住过的小楼已拆了重新建造,留下的另一小楼倒依然无恙。记得当年,曾在此住了几天,因孤零零二个小楼,又地处山坡之顶,生活用水及饮食很不方便,我与省茶叶研究所技术员王家斌同志就搬到万排村里去住了,这里是我迅笔疾书三日夜的开始,拟写成大型剧本《雨前曲》的地方。

  下午,我到万排村,46年前的村支书谢景古同志在村口相迎,当年我们一见如故。与我同龄的他精神矍铄,我们同去我曾到过的旧地,一同怀旧。走过了当年购糕饼香烟的小店门前;看到了当年汲水洗脸濯足用的古井;看到了当年我搭伙过的供销合作社旧址,使人感到分外亲切。

  接着,访问了谢景古同志的家,他已是儿孙绕膝,四代同堂,他全家只三亩梯田、三亩茶地,但已建起了宽大的新居,阖家欢聚一堂,使人羡慕。我与他讲了唐代张九龄“百忍堂”的故事,他说“一代不管一代事就可以了”, 这倒是切中肯綮之语,似比张九龄更豁达些,因张九龄只有一个消极的“忍”字。

  当我走到一个“大炮楼”前,我顿时驻足相忆,好熟悉的地方呀,这里曾是我笔耕了四天三夜之处。进门去,一直手扶木档,拾级而至三楼,小小的窗洞(炮眼)依然有一张破旧的长条桌。正是在这张桌上,我点了煤油灯,握笔“爬格子”三天三夜,完成了九场五景的大型现代剧《雨前曲》,为浙江越剧二团得来的殊荣(全国演现代剧八大先进剧团之首),这个剧本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何平同志在大炮楼门前一棵大树下,请几位同行者及记者们一同品茗、座谈,并传达县委意向,说两个地主三层楼土堡将永久保存及经常维修,作为周大风先生故居及《采茶舞曲》《雨前曲》诞生之地。他又问我当年在泰顺各乡采风情况,我回忆说:“当时我不与剧团同行,而是独自背着背包步行山路,曾到过泰顺很多地方,还走过原始森林乌岩岭附近的畲民区。我也曾经从今之苍南的矾山、分水,以及文成和景宁的东坑,三个不同路线进出泰顺三次,历时约半年。我感到泰顺人民淳厚、热情、好客,还有勤劳、节俭。”

  不多久,几十位小朋友在一位老师带领下,来到这个大茶山中,与我一同采茶了。大家一面采,一面唱着《采茶舞曲》,使我回想起46年前,孩子们穿的多是普通山民的老布旧衣裤,而今天,孩子们穿的都是五彩校服,还扎了花色辫子,人人神采飞扬。这是科学种茶给他们带来了变化。我想起了王家斌同志当年的长期实验及建议,在他的策划下,今天片片茶山都是“条播式”的,也不施化肥,成为名副其实的“无污染有机茶场”,可见科研工作者的伟大功绩,王家斌同志也已成为中国茶叶研究所的著名研究员了。

青青茶园里,周大风先生和孩子们一边采茶,一边唱起了《采茶舞曲》。
青青茶园里,周大风先生和孩子们一边采茶,一边唱起了《采茶舞曲》。

  后记

  《采茶舞曲》无偿相赠作县歌

  三天四夜,何平部长始终亲自陪同,所到之处,村口村里均挂有多幅欢迎横幅,并赠我三杯香新茶一市斤,放茶叶的百福小锡罐一只,以及何平同志个人赠予“泰顺白石”麒麟一对,留作纪念,实为感激。我只带去660余篇中外教育文章的软盘11盒相赠,有愧。

  返杭不几天,何平同志来电,把县委书记周维亮同志的建议传达,征我意见:拟把《采茶舞曲》作为“泰顺县歌”,并准备把标准词曲谱及音响发给各级各类学校,作为必唱之歌,以后在大小庆典活动中,均作为标志性乐曲。我当然同意。他又说以10万元作酬(我当即表态不计酬,一文不收)他说像你这样高风亮节的人,在今日中国恐极少了!

  之后,于10月13日,泰顺县委及县政府派何平同志专程来杭,与我签订协议书,我当然以无偿形式把该曲相赠该县。但仍保留我的著作权。同时,我还给他们原版复制的CD片五张,以防他们去找低层次的制作者,把乐曲搞得乱七八糟。

  也非常感谢丝竹专家顾骏、方兆铭等六位同志,放弃了在杭学生的辅导任务(从经济利益考虑,顾与方二人,在双休日就有10余名学生要授课,以每小时80元计,损失近千元),为浙江最偏僻的山区人民送去高洁的丝竹音乐而不计报酬(由我解囊,每人六天只发400元,泰顺送每人一斤好茶),使人甚为感动。(周大风)

  延伸阅读

  斯人已去 余音绕梁

  去年金秋,那场万众瞩目的“最忆是杭州”实景交响音乐会上,由浙江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周大风先生创作的《采茶舞曲》的旋律在西湖湖面响起,为中外嘉宾描绘了一个独具韵味的杭州。

  “这是浙江人民的骄傲,如果父亲在天有灵,他一定很高兴。”周大风先生的儿子周小风说。

  2015年10月,周大风先生离世,但是,他的作品从未远离舞台,依然被一次又一次地演奏和传唱。《采茶舞曲》是他最著名的作品,堪称浙江音乐史上的一个传奇。

  这个传奇的起源,要追溯到1955年,省里一位领导对周大风说:“周总理说杭州山好、水好、茶好、风景好,就是缺少一支脍炙人口的歌曲来赞美。” 他记在了心里。

  三年后的一天,周大风在温州泰顺地区体验生活。在那个与杭州同样盛产茶叶的地方,他突然有了创作灵感。1958年5月11日,周大风通宵未眠,一气呵成写出了《采茶舞曲》,包括词、曲和配器。

  《采茶舞曲》后来成了大型越剧《雨前曲》的主题曲。周恩来总理观看了《雨前曲》后,对《采茶舞曲》给了很高评价,还帮周大风修改了两句歌词。

  经过周总理的修改,《采茶舞曲》被唱得愈发顺口,风靡全国。浙江歌舞团、中央歌舞剧院都把这首歌作为保留节目,还被灌制了唱片、磁带、CD片发行。1983年,《采茶舞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亚太地区风格的优秀教材”。

  此次G20峰会演出的舞台上,《采茶舞曲》再次被奏响,是这个音乐传奇的延续。

  为了纪念周大风先生,去年11月,周大风先生的遗作——《简明音乐知识》出版发行。

  负责出版事宜的是周大风先生的学生陈建国,他说,大风先生写这本书,是希望让更多的人掌握音乐知识,成为有音乐细胞的人,让整个社会成为一个撒满音乐种子的乐园。“这本书有17万字,是老师对着电脑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的,是他积累了半个世纪的心血。”(姜雄)

【责任编辑:马莹莹】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