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印尼沉船上“黑石号”青釉大罐来自新会官冲窑

2017年04月14日 10:55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在“黑石号”上发现的青釉大罐。
在“黑石号”上发现的青釉大罐。

  1998年,一位渔夫在印度尼西亚的勿里洞外海潜水捕捞海参时发现了一堆陶器。一家德国打捞公司闻讯而来,发现了一艘沉没古船并命名为“黑石号”。专家后来确定了沉船的年代为9世纪上半叶,并从中找到5万件湖南长沙窑瓷器。沉船里还出水发现了300多件青釉大罐,其中部分带有唐代“宝历二年七月十六日”(826年)铭文。这些青釉大罐体型比较大,许多长沙窑瓷器储藏在青釉大罐里。

  这些青釉大罐到底来自哪里?经过考古学家的求证,这些大罐竟然来自新会官冲窑。新会官冲窑出产的青釉大罐到底是怎样走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呢?记者昨天(4月13日)采访了两地专家学者。

  新会官冲窑

  盛于晚唐 宋初停烧

  “黑石号”大船和新会官冲窑两件事物看起来毫无关联,但经过两名考古研究专家的不断求证,将两者联系在了一起。

  20年来,新加坡文物研究者林亦秋与新会博物馆副馆长林文斌等人从青釉大罐发现的时间、瓷型、字体、土样等进行研究,认为“黑石号”的瓷器与新会官冲窑出土的瓷器相同,均来自新会官冲窑,从而证实新会官冲窑在唐代已经烧制外销日用瓷。

  据介绍,新会官冲窑位于古井镇官冲村碗碟山。始烧于唐中期,盛于晚唐,至宋初停烧。唐代中期,古井岛是大规模的窑场,大量生产日用青瓷,并将瓷器生产基地布局扩大到潭江流域,这些瓷器在供应珠三角市场之余,还大量销往海外,成为唐代广东重要的外销瓷生产基地之一。

  青釉大罐

  已是外销出口的瓷器

  昨天,研究新会官冲窑20多年的林文斌向记者介绍了新会官冲窑发现的经过:1957年4月,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进行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在新会古井镇官冲村发现了官冲窑址;1961年进行了小面积发掘确定了官冲窑是唐代至北宋时期的窑址;1997年5月考古发掘队对窑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陶瓷4000多件。

  林文斌介绍,在新会官冲村碗碟山发掘窑炉遗迹5座。出土以碗、盘、罐、壶、盆为主,其中青釉大罐最为引人关注。这些青釉大罐又被称为“大瓦缸”。如果是民间使用的,其用途是装放谷物、酒水等,如果是作为外销瓷器出口,则是用来装放其他瓷器,起保护作用。

  考古专家求证:

  “黑石号”青釉大罐来自新会官冲窑

  林文斌昨天向记者介绍,1998年印尼“黑石号”出水了5万多件中国唐代瓷器,其中有300多件引起了他的关注,这300多件瓷器大多是青釉大罐以及青瓷瓮、罐、碗、盆等,胎骨坚固,瓷质密实。

  其中,青釉大罐俗称“青釉瓦缸”,是用来装载长沙窑瓷器的。从外形上看,这些青釉大罐器型与新会官冲窑瓷器相似度极高。

新会官冲窑出品的瓷器,两者在各方面比较相似。
新会官冲窑出品的瓷器,两者在各方面比较相似。

  证据一:新会古井镇出产的白泥与“黑石号”大罐颜色一致

  新会古井镇出产白泥,“黑石号”出水的青釉大罐是灰白色的,与新会官冲窑出土的青釉大罐颜色上是一致的。新会官冲窑的釉色和其他珠江三角洲唐宋瓷迥然不同,绿如夏荷的叶子,浓似初酿的蜜汁,这是因为新会窑的窑炉以木材为燃料,烧窑温度高至1300℃,胎较致密,显青灰色或灰白色。

  证据二:两种瓷器胎质、造型十分相似

  据林文斌介绍,他多次前往新加坡进行调研,从胎质、瓷器造型等方面进行考察,发现从“黑石号”打捞出水的青釉大罐的造型、瓷质都与新会官冲窑瓷器十分相似,可以证实两者为同一产地出产。

  证据三:官冲窑瓷器与“黑石号”青瓷釉层相似

  林亦秋介绍,“黑石号”出水的青瓷以瓮、罐为多,还伴随碗、盆,灯罩,约300多件,其中还包括几十件无釉的提梁圆壶,造型趣怪。

  新会官冲窑的器物在施釉前上“化妆土”,所以也出现了一些青釉,这些青釉釉层均匀,透风度好,玻璃质感强,颜色纯正。而“黑石号”出水的300多件青釉大罐等瓷器均有这些特点。

  证据四:两者烧窑方式相似

  这些青瓷器的烧窑方式都很原始,一般都是成叠而烧,一个叠一个,瓮与罐类也是上下相叠,因此口沿皆无釉,足底也不上釉,印上一个对称的圆形痕迹考古证明,这样的烧窑法,出现于广东南部一带为多,特别是新会的官冲窑。林亦秋介绍,新会官冲并不是名窑,因此在史籍上并没留名,但由于其器物都具有唐代特征,特别是玉璧底或原始玉璧雏形的器底都很流行。

  官冲窑瓷器曾行走海上丝绸之路

  林文斌说,不止“黑石号”沉船出水的青釉大罐、青釉瓮及提梁壶,还包括上世纪90年代越南广南省下龙乡、1998年越南沉船均发现多批青瓷,以及泰国南部出土的一批青瓷,都被认为是新会官冲窑址的产品。从新会官冲窑外销的瓷器是生活器物,是民窑产品,直接进入东南亚、东非、欧洲一些国家百姓家庭。新会曾属南海郡,离广州较近,官冲窑的产品运去广州出口,比运往粤西、粤北更为方便。

  林亦秋认为,当时新会人口很少,无法消费那么多陶瓷,而新会制陶技术比不上北方,相信难在北方销售,因此以出口及当地民用为主。

  林文斌认为,早期发现的新会官冲窑遗址就分布于海拔较高的碗碟山西北角,靠近潭江岸边,方便烧制的瓷器成品从水路向外运输。由于新会官冲窑靠近海边,运输方便,经过水路运到广州,在广州与其他瓷器进行包装,行走海上丝绸之路。

官冲窑遗址现在已经变成了农田林地。
官冲窑遗址现在已经变成了农田林地。

  “黑石号”青釉大罐“回家”

  据新会博物馆副馆长林文斌介绍,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对“黑石号”的青釉大罐等文物考证后,认为在“黑石号”沉船上的300多件文物为新会官冲窑。

  据林文斌介绍,2016年5月,新会博物馆组织相关专家,对新会官冲窑外销文物专项调查,到新加坡、印尼、湖南长沙等地调查官冲窑对外贸易的情况。在新加坡考古工作者林亦秋协助下,林文斌一行来到新加坡的水下探险公司调研。该公司负责人尼古拉原为打捞“黑石号”时的潜水员,目前他成立了公司在东南亚一带打捞古代沉船。

尼古拉向林文斌等人转交官冲窑青釉罐。
尼古拉向林文斌等人转交官冲窑青釉罐。

  尼古拉向林文斌等人展示了10多件来自“黑石号”沉船的陶瓷,这些陶瓷为新会官冲窑的产品。尼古拉将一件青釉大罐赠送给新会博物馆收藏。

  该青釉大罐辗转半年后,于2016年12月8日运到新会,成为新会博物馆的馆藏文物。据林文斌介绍,尼古拉向新会博物馆捐赠的青釉大罐,是新会官冲窑青釉罐,直口,束颈,六系,器身较高,灰白胎。上部施青釉,釉面严重腐蚀,下部及罐内不施釉。口沿有海洋寄生物附着,可见贝壳、珊瑚等。高48厘米,最大腹径33厘米。

  林文斌介绍,该件官冲窑青釉大罐,辗转千年后最终回到了家乡,是新会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节点进行对外贸易的重要物证。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文生

【责任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