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千年海口古镇 演绎见证海丝重镇的前世今生(图)

2017年05月08日 14:34   来源:福清侨乡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海口古渡口旧址。
海口古渡口旧址。

  福清侨乡报-福清新闻网5月8日讯 (记者 谢雄)福清海口镇是中国东南沿海著名的千年古镇,它在唐代就是福建的海防兼海关的边防重镇,海口因海而兴,因海而盛,作为古代军事与海上贸易重镇,海口烙上了鲜明的海丝印记,至今仍保留着与海丝有关的古渡口,它们穿越古今,演绎见证着这个海丝重镇的前世今生。近日,记者前往海口古镇,去寻找海口古渡口遗迹,去追寻海口海上贸易的辉煌历史。

  为记者作向导的是福清市文物保护协会会长陈霞生,今年72岁的陈霞生从小在海口镇古街长大,是海口的“活字典”,熟知海口文物历史并热衷于海口文化的研究和保护。

  古代海口通江达海,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海口成为水路交通要道。“早在唐代,朝廷就在海口设立海关,海关地址设在关下尾(今立新村)一带。当时,从关下尾码头出口到南洋的货物主要有瓷器、茶叶、丝绸、土特产品等 ”。 陈霞生介绍说。海口到宋代,逐渐发展成为福建沿海举足轻重的商品集散地和交易中心,并成为重要的贸易港口。贾艘云集,番船往来,每年都有船只到钟门(今平潭县苏澳镇的一个港口,时属福清)、海口停泊。

  宋代设立海口巡检司,钟门为海口巡检司管辖的一个海港。巡检司职责是“防护番船”,严查香料货物走私(宋朝廷对香料实行专卖,不准民间交易)。朝廷还在海口设立税务和盐务机构,明朝喻政主修 的《福州府志》记载:“宋设官视闽县。监海口镇,海口盐仓各一员,海口巡检,松林巡检,南匿巡检各一员”。明朝黄仲昭修篆的《八闽通志》亦记载:“海口税课局在县东南方民里镇头,元至正间置,旧名海口务”。又记载:“福清仓在镇东城内东南隅。海口盐课司元廷佑六年司丞庞证建(在县城东南方民里海口里)”。由于海上贸易发达,海口那时建有林夫人庙(即妈祖娘娘庙),供海上商人祭祀之用。明成祖谕辑《历代名臣奏议》中明确记载:“本州(福州)管下场务税额重处,福清县有海口镇务,长溪县(古福安,原长溪)有黄屿镇务。二镇皆所在海隅……人烟繁盛、舟船凑集,二镇税务不劳而为”。

海口关下尾古渡口遗址。
海口关下尾古渡口遗址。

  在关下尾古码头旧址下边,一座古代石桥横在龙江上,犹如长虹卧波,这便是海口龙江桥。龙江桥是福建省四大古桥,省内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宋代石梁桥之一。“海口龙江桥的修建,是海上贸易交通的需求,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有力见证。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当时海口经济的发达和生活的富饶”。陈霞生说。

  海口龙江桥兴建于北宋政和三年(1113)。在古代,从海口通东张的龙江是福清境内的主要内河,主要的水上运输通道,但龙江把福清南北分开,靠渡船往来,而且还得看潮汐情况,遇到暴风雨则更为困难。龙江桥的修建,沟通了南北岸的交通,打通了海口与福清内陆山区的腹地,使海上丝绸之路更加通畅,也带动了海口古港的繁荣。到了明代,海口发展进入鼎盛时期。“明代海口人开始从海口码头出洋,到五大洲谋生”。“ 那时,从海口港出海的,不仅有福清的商船,还有永泰、闽清、闽侯等周边地区的货物,甚至福州人出海也要经过海口”, 陈霞生对记者说。

  明洪武二十年建镇东卫城,嘉靖年间建海口民城,海口成为全国少有的一镇建两城地区。户口聚增至“城内万三三,城外万四四”,宋代诗人陈藻在《海口吟》一诗中赞叹海口的繁华:“架屋上山成市井,张官近海课渔盐”。清《海口特志》写道:“海口枕山襟海,四方舟车往来,百货俱集,人称为‘小杭州’”。

  陈霞生告诉记者,近代在公路未建造,陆运未畅通之前,海口港仍是整个福清的吞吐咽喉,中小型客货轮可直达港内。然后用木帆船溯龙江而上,把物资接运至融城利桥的水南码头。民国年间,海口港建有5个码头,分别是大成码头、水巷道码头、海关道码头、宏林道码头及桥头道码头。新中国成立后,海口港建设4个码头,分别为客运码头、红旗码头、石油码头及水产后船坞码头。

  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河道淤塞及元洪码头的兴建、新海口大桥的通车和公路的逐渐形成,盛极一时的海口古港也逐渐被废弃,失去了从前的繁华。

  如今海口古渡口的周边,仍保留着古城墙、古寺庙、古塔、古井、古街、古城门,依稀可见当年商贸繁荣的景象。静静地走在古镇正午的街巷,陈藻著名的《横江亭》诗句涌上心头:“东注流求日本波,西吞金翅玉融河。好开亭绾延三益,横截江潮看万艘”,记者仿佛回到了古港昔日的繁荣与忙碌。

【责任编辑:丁海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