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广州车陂扒龙舟入选市级非遗 将建展馆传承民俗

2017年05月25日 09:06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一年一度的车陂扒龙舟。
一年一度的车陂扒龙舟。

  24日,12条传统龙舟将在广州车陂涌内争流而上,进行一场激烈的龙舟赛。这是全广州规模最大、最精彩的龙舟赛事之一,每年都吸引大批中外游客前往车陂涌“趁景”,是广府龙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车陂扒龙舟从有史可考至今,至少已有150余年,保留了较为完整的扒龙舟仪式,是活在民间的习俗和传统,在维系宗族感情、增强集体凝聚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7年4月,车陂扒龙舟成功入选广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保护、传承和发扬龙舟文化,车陂村也利用这一契机,规划建设龙舟项目展馆,并计划从加快市级传承人申报、省级非遗项目申报、做好“一河两岸”工程等多方面发力,保护和发扬车陂龙舟文化。

  活在民间的扒龙舟

  每个车陂村民,都有着浓厚的龙舟情结。在村民简炽坚的记忆中,“龙舟”是贯穿童年、少年、青年的关键词。车陂涌河面宽阔,河道笔直。在简炽坚的记忆中,车陂涌不仅是孩子们摸鱼抓虾的乐园,还是跟着父辈们看划龙舟、学划龙舟的地方:扒龙舟是车陂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之一,长大后的简炽坚也加入了村里的龙舟队,全年无休地进行训练,现在他已经从父辈手中接过船桨,成为车陂龙舟队的主力之一。

  除了简姓,车陂还有梁、黎、郝、苏等多个姓氏,宗族聚集、人丁兴旺,为车陂龙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打下坚实基础。车陂村龙舟是广府龙舟文化的典型代表,有史可考的车陂村扒龙舟至少已有150余年。距今150多年前,车陂就有了一只“龙船乸”,而后1868年由苏氏后裔建造了龙船公“东坡号”,使车陂龙舟“开枝散叶”,目前全村共有46艘传统龙舟,数量居广州自然村之最。

  广州车陂村的扒龙舟活动包括起龙、采青、赛龙、探亲、招景、吃龙船饭、唱大戏、藏龙和散龙等内容。其中,最具代表性和特色的是车陂景和“车陂杯”龙舟赛。依习例,今年5月24日是“斗标”日,一艘传统龙舟上坐着数十人,号声一响,壮汉们齐齐开桨,水面平静瞬间被打破,浪花四溅,争抢“回龙旗”极具技巧性,赛事观赏性极高。

  5月28日是车陂“招景”日,届时将有200余艘各村龙舟到车陂村拜访探亲。当天,车陂村人以龙舟会友,锣鼓声、爆竹声响彻云霄,依照惯例将吸引周边“七里八乡”围观群众达10万人次以上。

  用多媒体呈现龙舟文化

  为了更好地传承车陂村龙舟文化,车陂村正在计划建造一座以车陂龙舟为主题的非遗展馆。立足于车陂“千年古村落,百年龙舟景”的核心定位,这座展馆将追溯车陂龙舟文化根源,探索车陂龙舟文化在祠堂文化、民俗仪式、饮食习俗等多方面的表现,重点呈现车陂龙舟源远流长、车陂民众团结友爱和车陂历代相传的龙舟精神。

  车陂龙舟文化展示馆项目于2016年年初开始启动,经过立项、规划、调研等前期工作,目前已确定展示馆的主题和展示内容,在不久之后就可以正式施工建设。同时,车陂村即将开始在村里广泛征集与龙舟相关的物件,作为展示馆的陈列物品。

  根据计划,这座展览馆将分为展览区域和非展览区域。其中展览区域将展示车陂的姓氏文化和宗祠文化、“龙船景”、扒龙舟所使用的道具和龙船装饰物件等,非展览区域主要以功能的实现为主,分为“意趣之舟”、服务区和景观区三个功能部分。

  据介绍,展览馆的设计风格提炼具有鲜明岭南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同时结合科学美观的展陈理念,注重文物展陈,实物和书籍实时穿插其中,结合艺术场景和当下新兴的多媒体、影像、互动装置等展陈方式,使展馆集宣传、教育、娱乐功能于一体,为龙舟文化的宣传增添形式,增强空间的互动性和趣味性。与此同时,发挥展馆的文化教育功能,让车陂龙舟文化在空间和展项中充分体现,打造出车陂龙舟文化熏陶之旅,使观众参观时犹如身临其境。

  继续开展龙舟保护和传承

  “车陂龙舟”情结、传统宗族的维系以及不懈奋斗的龙舟精神,都让龙舟文化得以在车陂村一直传承下去。车陂村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与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目前车陂龙舟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工作已取得多项成就。下一步,除了做好车陂龙舟文化展示馆,车陂村将从三个方面继续开展龙舟项目,并制订未来的发展规划。

  首先,要加快市级传承人申报、省级非遗项目申报的进度。在未来两至三年内,将开展广州市市级传承人申报与广东省省级非遗项目申报工作,进一步挖掘、寻找与车陂龙舟相关的资料。与此同时,加强对车陂村龙舟民俗文化传承人的扶持,使其更加科学化、制度化,并且会逐步扩大传承人数量,逐步推进传承人培训工作。其次,做好“一河两岸”工程。在开展非遗保护与开发工作时,要对与非遗活动相关的举办场地进行针对性保护,更好地保证车陂龙舟活动的有效举办。最后,成立龙舟协会,更好地推广和传承龙舟文化。

  广州车陂村相关负责人表示,车陂龙舟文化的非遗保护工作要和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业接轨,大力发展特色龙舟节文化旅游,打造龙舟节的旅游招牌,推进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张婧)

【责任编辑:丁海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