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广州东山民国老洋房群背后的故事(图)

2017年06月07日 11:07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别院”虽然在闹市里,但却能提供一种静谧安详的感觉。
“别院”虽然在闹市里,但却能提供一种静谧安详的感觉。

  广州越秀区东华东路瓦窖后横街12号,是被称作“东山”一带600多栋民国老洋房群中普通的一座。院墙外侧,一株高大的玉兰枝叶间,无数花瓣纤长、花蕊娇柔的乳白色花朵不声不响地钻出来。小风吹过,玉兰树连同院落内外几十种花草树木一起“沙沙沙”地轻颤起来,虽是初夏,却清凉得很。

  这处院落,现在有一个新名字——东山别院。三楼的天台上,绿烟中,“别院”现在的管理者——知名摄影师颜晓明,同记者讲起了“别院”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属于东山众多有意思的故事当中比较别致的一个。

颜晓明
颜晓明

  留存旧时的记忆 却属于今天的广州

  东山别院所在的老楼始建于1945年,它的西、南、北三面各有一座结构、面积相仿的楼,他们都是台山商人叶氏家族兴建的产业。上世纪40年代末,许多住在这里的叶氏族人侨居海外,老楼里原本的记忆和其中的老物件一样,在时光的流转中慢慢消磨不见了。但漂亮的红砖外墙,建造时铺就的漂亮地板砖以及水泥做的楼梯扶手,还是留了下来。

  颜晓明特别将两件家具保留下来,一件是长条木沙发,另外一件是小圆桌,虽不是高档的红木家具。但看到它们,能让人恍惚看到一点点那些旧时在这里居住、生活的人们的日常。

  “别院”不大,小楼共三层,一共七间房,但改造起来花了不少钱。每间房从室内装修到家具、床品的陈设都各有不同。现在能看到的红木窗棂、家具、彩色玻璃,都是他专门定做的。仿旧样式的地砖是他专程去佛山,从陶瓷厂的仓库里扒拉出来的。花色各异的七个洗手盆以及不少的陶瓷摆件、器具,均出自景德镇。颜晓明说,挑选这些东西时,并不是强求昂贵,而是强调它们与建筑,与“时代”的和谐。

“别院”独特的内设。
“别院”独特的内设。

  他也没有特别刻意地想要一丝不苟地恢复所谓旧时的“东山”。他指指南边叶家的那座姊妹楼,说:“就这个窗玻璃,原来他们用的是透明或磨砂的,使用彩色玻璃,是我自己的设计,是想营造一种时代感。”

  所以在“别院”里,既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民国味道”,但又绝对不会让人沉浸到那种发黄的画片、黑白的电影所营造的“过往”之中去。“民国味道”在这里似乎只是一种坦率的文化符号,是一种勾连起“今天”与“过去”的媒介而已。一楼门厅中时时斟满的功夫茶,动不动想要溜出门去的小黑狗,门外踢踏踢踏走过的老人……这只是2017年,东山口的一个寻常院落中寻常的一天。

  承载着想象的“记忆”当然是值得珍视的,但实实在在、平平常常的“当下”,或许才更能让人体会到“幸福”这个词。

  “别院”是属于今天的广州的。

  文士、潮人的胜地

  “别院”是新河浦一带最早开设的民宿之一。其实,也很难说它是一间标准的“民宿”。按记者的理解,一个曝光率不太高,有点介乎自用、民宿和微型艺术馆之间的“空间”,大概才是他心目中“别院”理想的状态。

  最近,低调的“别院”突然在民宿圈里爆红,颜晓明说,这多少有些出乎他的意料。2014年,颜晓明租下这座院落时,院内久疏打理,荒草丛生,但独特的空间环境还是打动了他。按最初的设想,这里是作为接待生意伙伴和各路朋友的一处地方——实际上直到今天,这里的一些房间还是经常留出来的,但后来发现,也可以接待一些有兴趣的客人,另一方面能补充一些运营成本,一方面也能给那些有兴趣于东山和广州文化的人提供一个体验感特别强的居所。

  楼内墙面上,随处可见摄影、书法、绘画作品,有名家名作,也有尚未成名的作者作品。无论是本地还是外地的,有朋友介绍来的艺术家,常可以在这里免费住宿。颜晓明说,搞艺术的人,很多没什么钱,希望这里也能成为一些年轻的、不知名的艺术家展示自己的地方。

  颜晓明说,自己算是“半个文化人”,多少有些中国传统文人归隐田园的理想。因着以上的设定,“别院”虽然在闹市里,但却能提供一种静谧安详的感觉。

  从“别院”的小巷拐出来,往北走十几米,就是“三大”纪念馆。记者采访的这天,很多人来到纪念馆参观,不少人还是从外地来的。门前许多人都长时间地欣赏、拍摄着纪念馆的众多老建筑,看得出,这里让他们很感兴趣。纪念馆的对面,就是新河浦“五大名园”之一的“逵园”,它由旅美华侨马灼文于1922年所建,历经80多年仍保存完好,现在被几位年轻人改造成了一座时尚的艺术馆。

  东山老洋房一带还分布着不少艺术馆、工作室、特色餐厅、特色小店等,现在这一带,是年轻潮人们最爱游荡的广州特色区域之一。曾有留宿在此,“每天清晨被清脆的鸟鸣声叫醒”的年轻人这样描述:“奔跑在华光四射的晨曦里,周围错落别致的花园洋房和浓绿的树荫在视野中不断倒退,一时间颇有种搭乘时光飞车回到过去的穿越之感”。

别院外景
别院外景

  显赫的身世与平常的生活

  为什么这些小洋楼会这么红?我们可以稍微梳理一下东山洋房的历史。明成化年间,一个名叫韦眷的宦官被任命为广东市舶司提举,掌管海外诸国朝贡及贸易事务。他的官声不佳,仗势敛财,财源滚滚,却又在东山岗上立寺礼佛。这座“太监寺”后一分为二,后殿继续贡佛,前殿则祀上了道家的真武大帝,俗称“东山庙”。后来寺、庙皆不存,倒是在岗上留下了署前路、庙前直街等数条老街。韦公公位于寺后的墓也在1964年被正式考古发掘,但早已被盗掘得不成样子。不过留下来的一块墓碑,一块15世纪威尼斯“格罗索”银币,价值却相当珍贵。

  20世纪前,东山只是广州城大东门外三华里的荒郊。烟墩岗、龟岗、木棉岗等几个小山丘周围都是稻田、菜地、鱼塘、竹林。1906年,美国传教士买下东山岗东的大片荒地,陆续修建培道女子学堂、培正中学、恤孤院、盲人学校、幼儿园、西医院等设施。自从培正学堂搬到烟墩岗附近,一些华侨便萌生在此建房的想法。1909年,美国侨眷钟树荣用父亲给的侨汇,与鹤山同乡、美国华侨郭乃伦、包华、黄启有、何茂均等合资,以郭群益堂的名义向寺右乡乡民购买了今烟墩新街的整块地皮,平整土地后于1911年划分为六块出售。钟树荣先在西边建房,其后侄子钟玉波也在东边地段建起两座洋房。接着,檀香山华侨江茂德、江顺德两兄弟在中段建起两幢洋房。不过此时,洋房只是作为住宅,尚未形成闹市。

  1915年,祖籍开平的美国华侨黄夔石组织名为“大业堂”的实体,在龟岗购得官方荒地18亩,划分出四条马路,分段出售给同乡建房。华侨或侨眷陆续在这一带开设商铺,玉波酒楼、文苑饼家、春园茶居、新昌文具店、甄沾记椰子糖店等老派名店相继出现。这些商铺带旺了东山,短短二三十年间,归国华侨及军界、政界、商界、宗教界人士筑红砖洋楼800余栋。东山成了继西关之后的第二大高尚住宅区,才有了“东山少爷,西关小姐”之说。

  现在,一个外地人来到这里,会发现这里并非高不可攀的深宅大院,而是一派生活气息。不张扬,不喧哗,不造作,不矫情,普通人的生活和宏大的历史,深邃的传统与显赫的身世悄然交织在一起,这或许就是东山的魅力,也是广州的魅力。所以,如果喜欢一个人,就带他去东山看看吧。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卜松竹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骆昌威

【责任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