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文昌雷锋“三公”:总帮外人 孙子借钱要分期还

2017年06月21日 11:19   来源:南国都市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雷锋“三公”黄宏昌。
雷锋“三公”黄宏昌。

  “村里8个贫困户,要怎么帮扶?”今年3月,文昌冯坡镇冯坡村,一次普通的党员会上,村党支部书记黄专将这个问题抛出来。散会后,83岁的老党员黄宏昌找到黄专,主动提出“我给每个贫困户买50棵椰子苗,谁要发展养殖,我还赞助2万元……”

  可对于家人和自己,黄宏昌却特别“抠”。他一件T恤衫能穿十来年,破旧的老房子内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孙子黄思林找到工作需要钱,找他借。黄宏昌让他写借条,分期还款。

  黄思林说,爷爷总是向着外人。村党支部书记黄专说,这位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是我们敬佩的雷锋“三公”。

  他的慷慨:拿出积蓄扶贫不问回报

  冯坡村委会紧邻文昌市冯坡镇,村里的8个贫困户,一直是镇里、村里帮扶的重点。“怎么帮他们脱贫?我们村的党员、村民代表,有什么意见?”今年3月,黄专组织了一次村民会议。83岁的老党员黄宏昌——大家口中的“三公”也应邀参加。会议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脱贫致富的思路一个接一个,种椰子树,养牛、养羊……可生产启动资金哪里来?黄专说:“不能光靠政府,我们还得自己想办法。”

  满头银发的黄宏昌,一字一句都记在了心里。会议一结束,他便主动找到黄专,“种椰子可以,村民利用屋前房后的土地种;养殖也好,只要人勤劳,不怕不赚钱。”

  “启动资金,好办”,黄宏昌说,“我给8个贫困户每户赞助50株泰国椰子苗,送给他们种;谁要搞养殖,我再赞助2万元。”一株泰国椰子苗120元,一家就要6000元。黄专既惊喜又惊讶,“三公,这要很多钱呢!”“放心,我还有点积蓄”,黄宏昌顿了顿,“不过,我有个条件。赞助2万元买牛羊,不能说给,要说借。”为啥?黄专弄不明白。黄宏昌嘴角微微一笑,没有回答。

  很快,黄宏昌掏出了5万多元,为7个贫困户购买了椰子苗。61岁的贫困户黄远东,家里没地方种椰子,于是便“借”了1.6万,买了两头水牛。“借钱”的时候,黄远东心里没底,问黄专说,“要是我还不上怎么办?那家里不是更困难了。”“放心养,我们村委会帮你。”黄专安慰他,“要是真养失败了,我们再想办法。”

  后来,黄专找黄宏昌,问这事儿怎么办。老人坐在树荫下,突然严肃起来,“就是要有压力嘛,有了压力,就会好好养,才能致富呢。”“万一真还不上怎么办?”“还不上就算了。”老人笑了,“他们本来家庭困难,也就是帮个忙嘛。”听了这话,黄专也笑了,“三公不仅慷慨,还有想法呢。”

  他的热心:尽量多帮人“为人民服务”

  黄宏昌没有“热心公益”的概念。他说,看到别人有困难、受苦,就于心不忍,就想搭把手。“我小时候父母早亡,过了很多苦日子。”黄宏昌至今记得,“吃最多的是地瓜和野菜,基本没吃饱过。乡亲、邻里很多人都帮助我。”

  上世纪八十年代,脑子灵活的黄宏昌,在冯坡镇上开起了小餐馆,后来又经营了木材加工店,很快成了当地的“万元户”。

  1982年,黄宏昌加入了共产党。“这是非常自豪的事情。”黄宏昌说,“我想党员要为人民服务,我要怎么服务呢?我就尽量多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也算是为人民服务了。”

  从那时起,黄宏昌开始捐款。“当时的冯坡小学、冯坡中学都有他的捐款。”村党支部书记黄专说,那时大家都称黄宏昌“三公”,叫他“雷锋三公”。

  黄专记得,2010年,冯坡村委会修建村办公室的时候,钱不够,三公说,缺多少,他垫上。如今,村委会办公室里面用的桌子、凳子、空调等,都是老人当年捐赠的。

  对于困难户的帮扶,那就更多了。

  村民符致良原本一家七口人挤住一间房子,去年终于筹建新房,可钱却不够。黄宏昌知道了,硬是资助了一万元。符致良感慨:“三公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啊!”

  贫困户黄远东的两个儿子都有精神疾病。去年病发,住院的钱都没有。黄宏昌知道了,主动送去了3000元。黄远东说,“三公拿钱给我,说让我安心给孩子看病。今年又帮我买牛,我都不知道怎么谢他。”

  “他是个热心肠。”认识黄宏昌的人都这么说。今年春节,他为两困难户送去了慰问金,还给村里每位60岁以上的老人发了100元红包。

  他的“抠门”:孙子找他借钱 要“分期还款”

黄宏昌家简陋的厨房。
黄宏昌家简陋的厨房。

  可这份慷慨,黄宏昌从未用在自己身上。83岁高龄的黄宏昌和老伴儿依旧住在年轻时创办的木工店旁,房间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他家厨房破旧,煮饭生火,木柴燃烧的浓烟就会弥漫整个房间。“爷爷特别节俭,节俭到‘抠门’了。”黄宏昌的孙子黄思林说,爷爷最喜欢吃的是地瓜、芋头,好多时候,一顿饭吃几个地瓜就好了;一件T恤衫能穿十来年,几乎没见他买过新衣服。黄思林刚参加工作时,单位需要缴纳一笔保证金。他找爷爷要。黄宏昌批评他,“有手有脚,为啥要钱。”黄思林解释了好久,黄宏昌才同意借给他,但是要“分期还款”。“每个月还一点,直到现在,我才还了8千块。”黄思林说,“这放在别的家庭,都没法理解。”

  更让人无法理解的是,黄宏昌的儿子黄兹勇依旧在他的木材店里“打工”,黄宏昌每月给儿子发工资,和其他工人一样,不到两千元。

  “爷爷似乎总向着外人,宁肯把钱给别人,也不给家人。”很长一段时间,黄思林不理解。直到有一天,他跟着爷爷一起去采购木材。看着年迈的爷爷跟木材商讨价还价,辗转奔波货比三家,黄思林突然明白,“他是希望我们像他一样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

  事实上,黄宏昌老人以前什么活儿都干过,他常说:“挣来的每一分钱都不容易,不能乱花。”

  黄思林说,他从爷爷身上学到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勤劳致富,助人为乐。(敖坤 吴岳文 文/图)

【责任编辑:罗丹】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