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南海最后的“渔民村”:至今仍保持疍民生活习惯

2017年06月30日 11:24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北区村的避风塘面积约22亩,100多艘船停放其间。资料图片
北区村的避风塘面积约22亩,100多艘船停放其间。资料图片

  7月1日是开渔期,位于南海桂城三山岛上的北区村村民的下水准备工作将进行到最后一刻,这包括修补、新制作100多个捕鱼笼,为木船的乌篷、船板刷漆……在北区村1217名村民中,尚有300多人从事捕捞。

  在被一些驴友们称为“南海最后一个纯渔民村”的北区村,捕捞是村民们收入的主要来源,尽管这意味着连续数月漂浮在水上。老一代的北区村村民,是40多年前,在三山岛北区上岸的岭南疍民。40多年后,这代岭南疍民的后代多在陆地上开始了完全现代的生活,但他们却仍保持着当年的习惯难以更改。

  艰辛的生活 最长1个月没上岸

  约莫50多岁的阿婶抱着一摞补好的渔网,光着脚踩过一人宽、3米长的木板,钻进船舱。狭窄的甲板上,堆满了纸箱、塑料盆桶。用铁丝吊起来的细竹竿上零星晾着几条毛巾,一条被栓住的黄狗围着食桶转悠。

  记者试图走到甲板上,却听到阿婶在船舱里喊:“别过来,狗会咬人的!”匆匆一瞥下,记者看到阿婶和阿伯坐在地上,一半的身体几乎被绿色的渔网淹没。这条被漆成蓝色的船就是阿婶的家,船舷处的水泥显示它已被固定住,船顶还有太阳能板。

  4个月的休渔期过后,北区村的渔民即将在7月1日开始下水捕捞,他们正在做最后的准备。

  北区村坐落在四面环水的平洲三山岛上,三支香水道边,与广州荔湾、番禺隔河相望。天气晴朗时,站在水道边,可清楚望见广州地标小蛮腰。

  现在,渔民的船只停靠在面积22亩的避风塘中,避风塘与三支香水道仅相隔一道水闸。从百度地图的卫星图中俯瞰视角,渔船紧密排列在从岸边伸出去的水泥廊道两侧,不少于100条。

  北区村所属的凤鸣社区党委书记谭灿斌介绍,目前北区村共有村民1217人,330户,其中约300人仍从事渔业捕捞。

  吴生就是其中一员。今年40多岁的他从小就跟着父母外出打渔,“已经打了30多年”。吴生说,打渔期间,他们夫妻俩一般晚上六七点下船出去,第二天早上六七点回来(卖鱼),“最长一次在船上住了1个月没有上岸”。

  北区村渔民的船一般能容纳3—4人,大部分还是最普通的手摇木船,被乌篷遮盖的狭小船舱就是休憩之所。临近开渔,部分渔民已在船内备好了薄毯、毛巾等用品,更多的船上则堆叠着40厘米见方的捕鱼笼。

  “出去打鱼最重要的就是渔网,一般出去要带100多个。”吴生所说的渔网包括捕鱼笼、虾笼等。休渔期渔民们做的最重要工作就是修补渔网,或者制作新的渔网。

  但这100多个“渔网”不一定会带来丰厚收入。吴生说,打鱼收入大概每天只有100多元,而且还不稳定,“因为水质的问题,现在打到的鱼比以前少了。”

  “目前村民们的收入一是务工,二是捕捞,休渔期地方政府会给予每条渔艇每月1000多元的补助。”谭灿斌说,由于休渔期从2个月调整至4个月,新的补助标准正在制定中。

  下海或上岸 南海疍民的新选择

  北区村只有40多年的历史。上世纪70年代,南海政府将散居在南海河道上的渔民纷纷集中起来,来自官窑、九江、盐步等地河道的渔民在三山岛北区上岸,当地政府为其提供安置房居住,由此建成北区村。之后,北区村民们挖出避风塘,并修建水泥廊道,作为上岸通道。

  上岸之前,这部分渔民在岸上无房无地,以水为家,被称为“疍民”。疍民是一个古老的水上族群,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海南沿海及各大水系,是“海上的吉普赛人”。而对于岭南疍民,学界上一般认为,“南越族群”先民是疍民最初的来源,后与历代投奔江海的陆上族群长期融合,构成历史上珠江口的疍民族群。

  当年上岸在北区村定居的渔民还经历过一段工厂工作的经历。据《平洲镇志》,当地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先后开办过红砖厂、化工肥皂厂等各类工厂,还组织村民外出务工及购置挖沙船采砂出售,上岸的水上居民由渔民转为工人。但在工厂倒闭后,很多人决定重回渔民生活。

  如今,当年为上岸渔民们建成的红砖瓦平房一排排整齐排列着,从敞开的门向里看去,年轻人坐在桌边看电视,俨然平常的现代生活一景。但也有人不愿上岸,将房子留给后代,自己则在船上居住。

  吴生有一个正在读初中的女儿,他一点也不希望女儿跟他一样下水捕鱼,“太辛苦了”,但他不知道自己除了捕鱼还能做什么。

  2013年5月,南海桂城北区、东平社区整合为凤鸣社区,这是桂城首例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的合并,被视作桂城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打破农村、城市壁垒的一项探索。

  今年3月,桂城开启美村美居活动。围绕避风塘修建了200多米的实木栈道,并在周边种上植物。记者经过栈道时看到不少村民在树荫下乘凉、闲聊。还有人聚在一旁,围观几名正操作着机器勘探地质的工人,来自广东中誉设计院有限公司的陈树保介绍,他们公司接受当地政府的委托,勘探这里的土质是否适合建一个码头。

  “通过提貌改质,将北区村打造成休闲的去处,聚起人气,提高北区村的知名度。”谭灿斌说,接下来还要发展北区村的经济,解决渔民转产专业的问题。

  记者手记

  疍民上岸 疍民文化也要上岸

  “淳朴”,几个熟悉北区村的三山新城建设局工作人员几次强调北区村民的这个属性。面对采访,北区村村民们多是害羞地互相推让不愿多说。即使是没有拒绝采访的吴生,最常说的话都是:“这个好难说,怎么跟你说呢。”接着为难地一笑。

  在以摄影会友的“中关村在线摄影论坛”,或是聚集了一帮驴友的“蚂蜂窝”,南海的“北区渔村”都被称为“世外桃源”。“南海最后一个纯渔民村”成为了吸引游客最佳的标签。

  但真正的“避世”可能意味着被边缘化,这并不利于北区村的发展。与南海的疍民差不多同时上岸的,还有广州的疍民。有研究指出,现在居于城市中心的新港东路、五羊新城、如意坊一带,都是上岸较早的疍民的聚居点。经过两代繁衍,他们已基本完成都市化。但在广州九沙围的渔民新村则不同,由于疍民上岸时间较晚,目前渔民新村的经济发展受限,也带来了一定的社会管理问题。

  从南海桂城的发展思路来看,依旧是引导北区村的渔民彻底上岸。但随着眷恋水上生活的疍民们老去,岭南疍民的文化及传统也会随着疍民后代的陆上生活而被淡忘。事实上,现在“南海最后一个纯渔民村”中,曾经被作为传情、交流工具的“咸水歌”,从人人会唱到如今已是踪迹难寻。桂城文化站站长林健勤说,桂城文化站当时想搜集关于疍家文化的资料,但都没有找到。

  在保存与流失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南海桂城北区村面临的选择并不容易。(王诗琪)

【责任编辑:罗丹】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