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中山与江门:灯饰产业互联互通,交通基建加快完善

2017年07月24日 13:39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外海大桥将中山古镇与江门外海连为一体,极大方便了中山、江门两地的往来和交流。 南方日报记者 叶志文 摄
    外海大桥将中山古镇与江门外海连为一体,极大方便了中山、江门两地的往来和交流。 南方日报记者 叶志文 摄

  根据广东省“十三五”规划的定位,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布局,中山和江门同属“珠江西岸交通枢纽”,共同承担着连接珠江口东西两岸要素流动、辐射大西南的使命。两座城市的命运,早已紧紧地捆绑在一起。

  站在全局的高度俯瞰粤港澳大湾区,可以清晰地发现,“深圳—中山—江门”构成了一条重要的战略通道。从产业与基础设施对接到社会事务共治,中山与江门正在共完成一份历史性的答卷。

  交通棋局 共同使命下的错位发展

  连接珠江两岸、辐射粤西及大西南地区,中山的使命也是江门的使命,两座枢纽城市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也几乎在同一时间起跑。

  “中山和江门,将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获利最大的两个城市。”今年3月,知名财经评论员叶檀在一次论坛上作出了这样的论断,主要论据是交通建设带来的区位优势。她认为:“从地理位置上看,中山非常幸运,刚好就是湾区城市群里的连接点。”

  根据广东省“十三五”规划,中山被定位为“珠江西岸区域交通枢纽”,随着深中通道、深茂铁路等战略要道推进,中山的区位优势得到前所未有的强化。

  定位为“珠江西岸综合交通枢纽”的江门,与中山一样,已将交通作为城市升级的“中场发动机”。近年来,江门重要的城市规划都围绕着交通做文章。

  2016年12月,江门市党代会提出,该市要着力打造“一枢纽”(珠西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两中心”(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和江门北站)、构建“三通道”(对接港珠澳大桥和深中通道,构建承东启西的南、中、北通道),建设枢纽型城市。

  看似竞争激烈,实则各有侧重。在众多专家学者看来,中山与江门交通枢纽,实际上是“前锋”和“中卫”的关系。

  “深中通道是深圳通往粤西、辐射大西南的交通要道,中山也将成为珠江口西岸交通枢纽城市、承接深港产业转移的桥头堡。”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陈广汉教授认为,深中通道将构建珠三角A字形交通骨架的“关键一横”,成为联系珠江口东西两岸的直联通道,中山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珠江口西岸任何一个城市都不能取代。

  “在交通建设方面,不能盲目地比较投资项目的数额大小,这样的比较是不科学的。”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陈再齐认为:“从中山和江门两市项目本身出发,江门以‘轨道交通’为基础的‘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无论是土地征用还是项目投资,都比中山要大,但这不代表中山交通发展不够。”

  五邑大学教授刘志坚则指出,江门的布局带有浓厚的“轨道交通”色彩。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该市清晰定位其作为沟通粤西与珠三角的一传一接“中卫”角色,在全省的层面将起到“东联西拓”的作用,强调更多的是加强珠三角与粤西乃至我国大西南的对接。

  相比之下,中山的重心则在于珠江东岸的深圳、东莞。为此,中山提出要优化区域交通布局,打造区域综合交通枢纽重点在珠江口另一重点交通工程——深中通道。未来,随着深中通道的建成,中山将作为深圳西进的第一站,并从来自深圳的人才、资金和技术等要素的溢出中受益。

  基础设施 中江同城呼唤基建加速

  “我住在江门的江海区,上班的地方在古镇。每天上班,我都要早出晚归,早上7点前出发,晚上9点以后再回去,就是为了错开车流高峰。其实整个路程只有约10公里,正常情况30、40分钟就行。但是如果遇上堵车,3公里的路走上一个小时,也是很常见的。”讲起自己的“双城生活”时,中山市华标检测有限公司总经理彭照富语气中有很多无奈。

  像彭照富一样,每天来往于中山和江门两地的人不在少数。有江门地产商曾统计,江门外海地区的商品房,几乎有七成被“中山客”买走了,其中大部分来自古镇、横栏等镇区。住在江门、工作在中山,是一种糟糕的生活体验。

  中山与江门虽然只有一水之隔,但目前连接两市的已建成交通设施,主要包括中江高速、S268公路以及广珠城轨江门支线。两市交通互联状况,目前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今年2月28日,江门公汽公司将开通前往中山古镇的跨市公交“江702”(中山称“中398”),从北街站至古镇大信新都汇公交线路。这是中山与江门之间,第二条公交线路,也是中山与江门之间唯一的公交线路。

  相比之下,中山与广州、佛山、珠海其他任意一个“邻居”城市的基础设施均远不止于此。以珠海为例,目前中山市与珠海市相衔接的跨界道路已达21条,其中包括3条高速公路,4条干线公路,8条城市道路和6条其他道路(即村级公路或围堤路)。除此之外,两地还有个“断头”项目正在推进之中。

  “中山和江门要想无缝衔接,进行产业辐射,最主要的还是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古镇的一位企业家表示。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大棋局之中,中山江门是命运共同体。这样的共识官方早已有之。从全省的交通规划来看,未来中江两地有多条交通要道对接。据了解,两地目前有南沙疏港铁路、深茂铁路2条铁路,广中江高速、中开高速、中江高速等3条高速公路以及五邑路至横三线等4条普通干线公路连接。

  事实上,两地党委政府也已意识到了两地基础设施对接的尴尬。双方都意识到,深中通道、深茂铁路是未来两市发展的真正交通命脉,交通一体化应列入当前两市议事日程。

  2015年12月12日,中山、江门两市政府签订共同推进交通一体化框架合作协议,两市拟在促进交通基础设施、区域运输、公交一体化等方面开展紧密合作,提升中江区域交通发展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据介绍,两市拟推进交通一体化的合作内容将涵盖铁路、公路、港口、公交等方面。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两市将合作推进深茂铁路深圳至江门段、南沙疏港铁路客货兼容等铁路建设项目;高速公路方面,两市计划合作加快推进广中江高速、中开高速公路建设,积极对接深中通道;另外,中山、江门还拟加快推进江门五邑路与中山横三线、江门会港大道与中山横四线、江门新中公路与中山加十二线、江门南华路与中山加二线等国省道和城市快速路项目的对接,改善中山与江门两市受西江隔断联系通道少的局面,自北向南建立有效连接,进一步加快珠中江一体化进程。

  今年5月,中山市副市长、西北组团管委会主任袁永康也表示,内外交通堵塞长期困扰区域发展,西北组团将依托北接佛山,西连江门,三市交界的地理优势,积极谋划一批重大的交通项目,主动对接佛山、江门,打通区域交通梗塞。

  为此,西北组团将推进广中江高速(中山段)、中开高速(中山段)、小榄支线建设,提升西北组团内外通达水平。规划建设南沙至中山高速、深中通道中顺连接线(中顺高速)、西部外环高速,完善西北组团高速路网。

  产业协同 错位发展共建照明大产业

  与当年的顺德家电产业一样,古镇灯饰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开始了向周边镇区及周边城市“外溢”的过程。其中,江门荷塘、顺德均安,都是灯饰产业最重要的承接地。不少江门照明企业,都与古镇灯饰产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面对外地客商时,江门灯饰照明企业也并不掩饰自己的“中山基因”。

  在江门荷塘镇南格工业区东部,三四百家灯饰企业汇聚于此,这里是荷塘镇的工业中心,多年来吸引了不少国内外企业在这里兴业建厂,也成就了江门灯饰产业基地的蓬勃兴起。早在几年前,江门就开始在LED行业进行布局。近年来,外海LED绿色光源产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以外海为核心的整个江海区已成为江门新兴的制造业基地、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2011年更是获得了广东省火炬计划半导体绿色照明产业基地称号,在灯饰照明领域开拓了一片新天地。

  2014年,中山市政协在大调研《中山古镇灯饰产业集群战略前瞻与叠加扶持政策体系调研报告》中,集中分析了这一现象。“如江门利用靠近中山市古镇的地理优势,举全市之力,加快发展LED产业,提出了建设绿色照明之都的目标,通过科技、土地、财政等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中山灯饰企业搬迁到江门。”政协调研组认为,“这是对中山灯饰产业‘江湖地位’的严峻挑战。”

  同样是灯饰照明产业,中山与江门如何错位?或许这是两城同城化绕不开、亟待解决的命题。

  声音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陈再齐:

  中山江门交通建设目标一致

  省“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中山要建设成为珠江西岸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江门要建设成为珠江西岸综合交通枢纽。对中山而言,“区域性”的定位赋予了其综合交通枢纽更高的区位地位和等级。

  深中通道重大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不断凸显中山的门户枢纽地位,中山市将成为珠西发展轴、东西沿海发展带和深港向西辐射轴三轴交汇点,中山市的区域性枢纽功能地位将不断强化,将成为服务和辐射带动珠江西岸地区,乃至辐射粤西、大西南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

  但除了“区域性”这一交通枢纽的等级有差异之外,两市在交通建设项目方面存在更多的共性。两市的交通建设都应当重点着眼于与周围城市构建互联互通,双方各自应主动建设各类城际间交通接驳、换乘点,方便人流、物流的往来便捷;双方主动对接、协调与周边城市的交通联系,建设更加直接的交通连接通道。

  中山与江门的交通枢纽建设是互利共赢的,合作才能“双赢”,否则可能导致“双输”。两地之间路网规划建设,围绕跨市公路两个城市在交通建设方面目标一致,即强化现有交通联系,实现全面的互联互通。双方不仅要打通中山江门两地间主要交通干线,还要把两地间次一级道路,区域内部道路建设好,形成各自畅通的内外循环。

  对于中山而言,交通建设应当抓住自身短板,关注交通项目与城市产业经济之间的配套关系。中山可以充分利用好深中通道的优势,在接下来对接深圳港口、机场等空港硬件,要抓住因成本过高而外溢的众多深圳物流基地,打造本地的保税物流园区,将中山作为新的物流集散地,直接面向祖国大西南、甚至对接国际,实现物流进出。

  南方日报记者 郑平李欣 郭冬冬

【责任编辑:齐倩茹】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