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70后坚守福建福安老宅20多年 用心坚守百年古宅

2017年07月28日 16:33   来源:福建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郑华在修补门楼上破损的灰雕牌匾。
郑华在修补门楼上破损的灰雕牌匾。

  在很多人印象中,拥有古宅情结的一般是上了年纪的人。而在福安坂中乡松潭村,用心坚守着一座百年古宅的郑华,却是一位70后。

  近日,福安市郊区的松潭村的一座老厝内,30多位文物爱好者在观赏几朵正当开放的昙花之余,脚踩着久违的“三合土”地面,面对老厝保存完好的窗花、精美的回廊木浮雕、结构严谨的斗拱等啧啧称赞。

  “来的朋友都说我这老厝能保存现状很难得。”现年42岁的老厝主人郑华说。

  郑华,福安坂中乡松潭村人,在自家老厝内设立“正源堂”从事书画装裱、书法匾额和楹联制作。这项工作源于他的经历,更离不开他20多年来对于百年老厝的用心坚守。

  自己动手修补老厝

  好动手捣鼓些小玩意儿的郑华,小时候总爱往村中一些木雕工匠家里跑。看到工匠将普通的木料、平凡的石头等原材料,加工变为一件件实用美观的家具或是寓意深刻的工艺品,儿时的郑华深受吸引。“从那时起,就隐约产生了喜爱传统工艺的情结。”

  他十七八岁时,开始临摹自家老宅的精美窗花学习雕刻,还获得隔壁村老木雕匠的认可,招为帮手。从此,他开始接触宗祠内饰雕刻,并喜欢上宗祠姓氏文化,也为现今所从事的事业奠定了基础。

  21年前,郑华的家人在为祖母操办80寿辰时,全家人忙里忙外将整个老宅子整理一新,唯独没搭理前门楼上破损的灰雕牌匾。年少的郑华怎么看都觉得不和谐,就有了自行动手修补的念头。

  于是,郑华在得不到家人支持的情况下,自行搭起了简易脚手架,找来水灰、颜料、工具,折腾了一星期,让整个灰雕牌匾重放光彩。他一鼓作气,将厅堂房顶上已变成灰黑色的浮雕底色重新填白。

  回忆当初,郑华笑道:“当时家人都劝说,这旧东西弄它做什么,以后都是要建水泥房子的。可我当时心想着,这旧房子拆了就没办法修复了。”

  热衷宗族传统文化

  上世纪90年代,各地掀起了文物淘宝热潮,一拨拨商人多次到松潭村郑华老宅,提出要购买保全完好的窗花、太师椅、几桌等物件。不胜其烦的郑华,干脆将家中所有古旧木制家具全部重新上漆,从此才断了这些商人的念头。

  此后,郑华开始有针对性地关注和收集与闽东一带传统建筑有关的资料、史料。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意识到,这些古建筑是研究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一旦损毁将无法挽回。在郑华的理解中,传统建筑物是我国悠久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中蕴含着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思想,应当认真保护传承。

  2007年,郑华出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参与了福安郑氏族谱的编纂,还协助福安街尾郑氏宗祠操办了晋主相关事宜。其间得以接触到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郑氏委员会会长,并于2008年12月成为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郑氏委员会会员。

  一个人的兴趣爱好离不开生活环境的影响。此后几年,郑华接触到的大多是些收藏界、书画界人士,话题和兴趣投缘,郑华也逐渐喜欢上了传统书画艺术,还曾特意到北京学习书画装裱技术,为此后生活开辟了另外一条道路。

  “从事书画装裱的这几年间,顾客朋友看到我这保留有比较完整的老厝,都说很难得。通过口口相传,慕名前来参观的朋友也越来越多。”在郑华看来,坚守维护老厝这么多年,能得到大家的认可是最大成就,由此还交到很多朋友。

  2014年11月,福安街尾郑氏宗祠董事会在各界支持下,在该宗祠所属的澄心处设立红色文化名人“郑楚云事迹陈列馆”。郑华全程参与。在近四个月里,他放下用来养家的手艺活儿,全身心地编制图片、文字展品,联系各种事宜,对宗族传统文化有了进一步认识。郑华的作品与工作态度获得了好评,得以借调到闽东革命纪念馆,制作闽东苏区成立80周年纪念活动的展品。

  2016年5月16日,相关部门决定在郑楚云故乡坂中松潭村创办“郑楚云研究室”,并在郑华坚守多年的老厝挂牌成立。

  同年12月25日,纪念黄烽将军诞辰百年专题展在闽东纪念馆展出。其间,黄烽将军和陈挺将军的子女特地走访了当年中共福安中心县委曾开过秘密会议的松潭村,了解郑楚云研究室的开展情况。

  “如果没有之前20多年的固执,这座老厝可能不会保全到现在模样,如果不是因为对古建筑、传统文化、革命历史的喜爱,这几年间就不可能会发生这一系列的事情,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可能就被埋没了。”郑华回忆起松潭村及老厝这几年的变化感慨万分。

  采访感言

  在福安,类似的清朝中晚期古宅较为普遍,按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统计,福安现有明代至清晚期古建筑物近300座,不过受地方保护能力限制,大多没法列为文保单位。即使列入的,古宅内现住户也普遍存在“等靠要”情况,常有因未及时维护古宅出现不同程度破损的情况。而年轻的郑华作为文史爱好者,20多年来用心坚守维护百年老厝,值得宣扬。

  如今,部分追求居住环境返璞归真的城市人,常以租用或众筹方式,出资维修中意的古宅,在约定年限内享有使用权,充当文艺创作基地或进行商业运作,以此盘活保全年久失修的古宅,这应该是发动民间力量关注古建筑物保护的有效办法之一。

【责任编辑:陆春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