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潮涌汕头:从龙湖荒地到华侨试验区(图)

2018年06月12日 15:27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如今的汕头港,已成为“一带一路”15个重点建设港口之一。图为汕头港珠池港区。本版摄影:杨立轩
    如今的汕头港,已成为“一带一路”15个重点建设港口之一。图为汕头港珠池港区。本版摄影:杨立轩

  原标题 潮涌汕头:从龙湖荒地到华侨试验区

  1981年11月14日,时代大潮向汕头涌来。

  这一天,毗邻港澳的深圳、珠海两个特区建设红红火火,汕头经济特区则正式在市郊龙湖1.6平方公里的荒地上诞生。

  汕头特区放眼海外,因侨而设。侨居海外的潮汕同胞有千万之众,丰厚的“人缘”,促使汕头肩负吸引外资发展经济的历史使命。即便红头船帆影远矣,侨批字迹褪去,侨胞听到家乡盛情呼唤,仍忍不住望乡思归——

  “华侨来了!”忽如一夜春风来,汕头特区建设如春潮迸发:侨资侨智纷纷涌入,通用厂房迅速拔起,外资企业接连落户,汕头港灯火通明吞吐繁忙;侨胞累计捐资助学2000多项,汕头大学建起来了,盖起的中小学也成了乡间村头最漂亮的建筑……

  借助海外资源,鼓起“杀出血路”的冲劲,汕头特区在人多地少、远离经济发展核心区等不利条件下摸索探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1990年,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谷牧在汕头挥毫写下北宋改革家王安石的诗句,概括特区的创办过程。

  历史不会重复,但会“押韵”。2014年,汕头经国务院批复成立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被赋予“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的重任。填海新造的试验区传承特区精神,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

  中流击水,奋楫者进。改革开放40年,历经潮起与潮落,汕头经济特区改革再出发。

  ●南方日报记者 姚瑶 黄学佳 沈丛升 通讯员 黄华东

  华侨来了 特区从1.6平方公里荒地上起步

  如今,走在汕头市区、乡间的学校,随处可见以港澳和海外华侨的名字命名的楼房堂馆,镌刻着改革开放初期“华侨来了”的一段特别记忆。

  汕头人常说,“海内一个潮汕,海外一个潮汕”。千万名潮汕籍侨胞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的赤子心,是汕头特区建设温暖有力的支撑。

  改革开放之初,就有不少海外华侨积极建言,家乡汕头可以借助对外贸易优势,吸引外资发展经济。

  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两个省委的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试办“出口特区”,并指出“可先在深圳、珠海两市试办,待取得经验后,再考虑在汕头、厦门设置的问题”。

  中央这一重大决策,让汕头人民和海外侨胞激动不已。当年底,时年68岁的著名爱国侨领庄世平就邀请多位东南亚华侨实业家参与汕头特区的踏勘选址,主动游说他们回乡考察投资。

  泰国正大集团总裁、汕头籍华侨谢国民正是在庄世平的热情相邀下,在汕头特区还未正式成立时,就建立起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汕头地毯厂,后来更是在汕头、深圳、珠海3个经济特区都拿下“001号”外商营业执照。

  1980年8月26日,《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由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通过,批准汕头设立经济特区。

  1981年11月14日,汕头经济特区管理委员会成立,汕头经济特区正式创办,区域面积1.6平方公里,一举将汕头推向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更多侨胞热情涌回家乡参与建设。

  “兴学育才最有意义!”1981年8月国务院批准成立汕头大学,华人商界领袖李嘉诚首期投入3000万港元支持建设,汕头大学于1983年正式招生。

  1986年,邓小平同志在北京接见李嘉诚时说:“要更开放一些,汕头大学一开始办就要办成高水平的学校。”从此,汕头大学承担起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试验田的重任,书院制、学分制、CDIO工程教育、全球引才,结出累累硕果。而到目前,李嘉诚基金会对汕头大学的支持款已超过100亿港元。汕头市委原书记林兴胜激动地说,汕头大学的建立,圆了潮汕人建大学的百年梦,意义深远。

  1984年,汕头特区还建立起全国唯一一个“特区顾问委员会”,由庄世平任主任,香港各界21名代表人物担任第一批顾问。此后,北京、澳门、加拿大、上海先后组建汕头特区顾问团(组),为汕头争取资金投入、优化投资环境、协助解决各类困难上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海内外丰厚的“人脉”来了,1.6平方公里的荒地如何承载?汕头特区建设伴随着前所未有的艰难与挑战,再一次激起汕头人“下南洋”生生不息的胆魄和勇气。

  汕头经济特区管委会第一任主任刘峰回忆,特区故事是从用锄头、铲子掀起滚滚黄土开始的。

  人多地小、交通基础差、资金欠缺、远离经济核心区……面对艰苦条件,汕头特区发挥改革开放开拓者精神,“开发一片、建设一片、投产一片、获益一片”,并从软件机制上破题,依靠内生动力探索独特的特区发展路子,在全国创造了多个“率先”。“24小时审批答复制度”的设立就是一例。

  1987年4月,较早来汕头投资设厂的香港客商——锦龙织染制衣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锡谦投诉机关作风拖拉等问题。他说,改革开放不仅需要引进外资、技术和设备,同时要引进服务和效率,“24小时内就给出答复,能不能实现?”陈锡谦当面问刘峰。

  刘峰回忆,当天管委会讨论立即决定展开“24小时答复制度”。此后制度不断细化,“到汕头特区办事方便、手续简单”“这里人情味最浓,服务周到”等口碑渐渐流传开来。1988年,来汕投资设厂的客商大幅增加,单这一年投资总量等于过去几年的总和,这一做法更开创了全国政府机关实行承诺制的先河。

  干部改委任制为聘请制;首提集体经济、横向联合经济、个体和私营经济一齐上;出台我国首部个人独资企业条例;解决城市居民住房问题,探索三三四、二二六补贴出售住宅;出台全国第一个保护华侨房地产权益的综合地方性法规……多项全国率先的改革举措为汕头特区发展辟开了道路。

  刘峰感慨地说,办特区,财力和人才都极为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改变人们保守陈旧的思想。要保持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就要找到那些旧观念及旧规章制度并加以破除,对症下药、除旧布新。

  激活市场 一条路上冒出多家上市民营企业

  东方锆业、群兴玩具……仅在汕头市澄海区的莱美路上,就先后冒出了多家上市民营企业。改革开放40年,汕头特区由外资搅活市场“一池春水”,更激发了本土民营企业旺盛的发展动力。不少的“故事”,是从家庭式作坊开始的。

  1983年,家住汕头西陇村的黄伟鹏三兄弟合伙租了3亩地,成立西陇化工厂,他们隐约感到化学试剂未来有大市场,并把世界知名医药化工企业德国默克集团当作发展的目标。这个小工厂,成为后来化学试剂与生命科学领域上市公司西陇科学腾飞的起点。

  “1986年,我17岁,用借来的800元钱,买了一台老式注塑机建起家庭作坊,开始制作塑料小喇叭。”奥飞娱乐董事长蔡东青曾在接受采访时回忆道。

  像西陇化工厂、奥飞娱乐这样的家庭式作坊,在市场大潮中开始萌芽,为后来燃起汕头民营经济之火做足积淀。

  “1993到1998年是汕头特区的‘黄金五年’。”中国经济研究院院长白津夫说,当时汕头发展速度快且工业占比超过80%,走在前列。

  “总结起来就是‘市场’两个字。”广东省委党校教授、汕头人陈鸿宇表示,汕头依靠民营经济的内生动力,利用外资侨智发展起来,在粤东逐渐形成了以汕头经济特区为核心的城市群和产业集群,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其他特区、具有汕头特色的发展道路。即使在新世纪初期汕头遭遇信用危机、经济下行之际,澄海、潮阳、潮南等区县仍稳步推进工业化进程,逐渐构筑起多点布局、错位发展、结构稳定的区域经济圈层。

  西陇科学同汕头特区一同成长。通过引进海外专业人才、加大产学研合作,2002年便成为国内化工试剂行业第一,2011年6月在深交所挂牌,成为国内第一家上市的化工试剂企业,现在营销服务网络覆盖国内及亚太地区。用黄伟鹏的话说,创业之初源于“追星”,现在自己也一步一步成为行业内的“偶像”。

  在“玩具之都”澄海做玩具生意,如何突出重围找准定位?1995年,蔡东青从法国方程式大赛汲取灵感,投入200多万元举办全国青少年四驱车大赛,吸引了60万人次参加,在国内掀起四驱车热潮。随后奥飞不断创新,与日本企业合作摸索“动漫+玩具”的商业模式,2009年奥飞动漫顶着“中国动漫第一股”的光环顺利上市,蔡东青感叹,这一刻“足足等了23年”。

  凭借敏锐的市场触觉和坚忍不拔的生命力,民营经济成为多年支撑汕头发展的“根”。

  截至2017年,汕头上市公司达32家,稳居全省前列。民营经济单位29.29万户,占全市经济单位的96.6%;完成民营经济增加值1685.64亿元,占全市GDP的七成;民间投资1697.52亿元,超全部投资的八成。

【责任编辑:罗丹】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