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竞技场:珠海如何再引“孔雀东南飞”?
人才竞技场:珠海如何再引“孔雀东南飞”?
不久前,在汇聚400余名海内外人才的珠澳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上,珠海首度公布“十大英才”,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大可、汤涛,知名企业家董明珠等均榜上有名。
如此高规格的褒奖,不禁让人联想到1992年珠海推出的“百万重奖科技人才”。这一声平地惊雷,让珠海这座南海之滨的新兴城市名扬全国,也为珠海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和项目,“孔雀东南飞”的故事至今为人称道。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珠海渐渐失去人才环境昔日的竞争力,曾纷涌而至的人才和企业陆续出走。如今,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港珠澳大桥通车、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等重大机遇叠加,珠海提振起“二次创业”的雄心,再度拿出了凝聚天下英才的诚意。
站在经济特区建设40年的新起点上,奔向“十四五”,素有爱才、惜才传统的珠海,如何抓住机遇提升城市吸引力?如何打破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瓶颈?又能否再度让群贤毕至、引得“孔雀东南飞”?
栽好梧桐
珠海能否再引新“雷军”们
今年的珠澳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有些不同。除了珠澳人才创新创业挑战赛、“澳珠极点”科技创新合作峰会、博聚香山——百名博士珠海行、“澳珠极点”跨境科技创新合作成果展等活动之外,还首次推出“珠海十大英才”,以营造重贤爱才的人才氛围。
从顶尖科研院士、知名企业家,到优秀科学家、产业技能型人才……“珠海十大英才”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了珠海为各领域优秀人才创造更好条件、提供最优服务、营造最佳环境的决心。
这让人联想起上世纪90年代,珠海“百万重奖科技人才”之举。
1992年3月,基于改变薄弱经济基础和人才缺乏状况的需求,珠海在全国首开重奖科技人员先河,犹如向中国科技界投下的一枚“重榜炸弹”。
当时的珠海,人才纷涌、群贤毕至。求伯君、雷军、史玉柱、董明珠等一批后来响当当的人物,正是在当时来到珠海,开启了南海之滨逐梦之路。
然而,随后的几十年,珠三角城市群崛起壮大,但珠海没有选择“三来一补”的工业化发展模式。经济总量偏小、产业集群没有形成规模,成为长期制约珠海进一步发展的短板。
发展中有曲折,不少人才来了又走,一批成长起来的优秀企业因产业配套、经营成本、运输成本等多方面原因纷纷外迁。彼时,人才高地的优势,渐不如往昔。
时移世易,机遇再度垂青。如今,珠海迎来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港珠澳大桥通车、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等千载难逢的叠加机遇。当前,珠海正举全市之力积极探索建设粤澳深度合作区,努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门户枢纽、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和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典范,对海内外优秀人才再次求贤若渴。
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栖。近年来,珠海连续高规格举办了一系列人才品牌活动。其中,作为吸引和集聚国际高端人才的展示窗口,珠海已经连续三年举办高端人才创新创业交流大会。
2018年,珠海重磅推出“英才计划”,围绕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团队、留学回国人才、博士和博士后等重点人才群体实施九大人才工程,陆续制定出台20多项配套办法,在人才培养、流动、评价、激励、安居保障等方面实现突破创新。
不久前,珠海再度出台新政,进一步放宽学历、年龄等人才引进及落户条件。
秉持对标“最优最好”的人才新政,珠海还能不能再吸引新一代的“雷军”“史玉柱”们?
难招难留
招才引才的短板在哪里
大力度引才的成效是看得见的。数据显示,自“珠海英才计划”人才政策推出以来,珠海的人才流入率走在了广东前列。
2019年,珠海市引进各类人才4.2万名,人才净流入率位居全省首位。今年1—10月,珠海新引进各类人才超过5万名,在新冠肺炎疫情不利影响下同比逆势增长超过15%。
不过,就目前来看,增速的高企尚未能掩盖总量的短板。
以同为经济特区的深圳为例。公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1月,深圳高层次人才总数超过1.7万,留学回国人员超14万,全职院士50人,全市科技大军人数超过200万。
相较珠海,目前,全市人才总量约60万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团队150多个,留学回国人员9000余名。而珠海的常住人口到2019年方才突破200万人。
在市场主体层面,人才“难招、难留”,也成为不少珠海企业叫苦不迭的“老大难”问题。
亿智电子创始人兼CEO陈峰,在珠海集成电路行业打拼多年,创办了一家人工智能芯片企业。据他透露,人才问题曾一度成为创业初期的瓶颈,最终通过在北京设立分公司,才组建起基础人工智能算法团队。
同样投身半导体行业的李杰,公司研发中心去年落户横琴后,他依然把总部留在了深圳。“选择深圳的理由很简单,一是好招人,方便尽快扩充研发团队;二是航班多,方便应付随时可能的出差。”李杰毫不讳言。
“为什么说深圳比珠海有吸引力,除了就业机会丰富,发展机会也非常多,上升空间很大。”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艺术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王磊看来,缺乏产业环境、公共服务配套水平不足、就业空间较小,正是珠海缺乏吸引力的关键原因。
“10所高校,可以说是珠海在教育领域的亮眼成绩。但是本地高校毕业生留珠就业的仅占三成。”王磊介绍,以他们的学院为例,毕业生一般首选“北上广深杭”,留在广东省内的话,除了深圳、广州,东莞、佛山就业的比例也较高。
王磊认为,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是愿意留在珠海的,如果珠海能有相应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的话。另外,珠海较高的房价从某种程度上也把年轻人才给“推”走了。
久久为功
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生态
打造人才高地绝非一日之功,要“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人才,并不容易。
多名观察人士认为,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珠海要打赢人才争夺战,还需跳出具体人才工作本身,在全社会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营造健康可持续的人才发展生态。
“相对而言,珠海当前的人才政策相比此前更加完善,但在品牌知名度、竞争力上仍有待提升。”北理工珠海学院会计与金融学院院长叶龙森认为,放眼全国,从近年来兴起的城市“抢人大战”可以看出,各地激励广聚英才、激发竞争活力的期冀很高。珠海面临的竞争十分激烈,产业、交通、教育、医疗等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人随产业走、人往高处走。比如金融科技人才,往往更愿意前往金融市场更加成熟的地区发展。”叶龙森说,不能只通过优惠政策吸引人才,优秀人才更看重的是城市产业环境和公共服务资源配套。
此外,叶龙森还认为,珠海民营经济占比相对偏低,与广东民营经济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并不吻合。而民营经济是创造岗位的主要力量。“珠海应注重塑造公平的营商环境,激发民营经济活力,为人才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叶龙森表示。
不少声音提到,由于环境的宜居,珠海此前吸引了不少“养老群体”,但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并不高。观察人士认为,这样的刻板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才的吸引形成了影响和制约。
“珠海一直给人的感觉生活比较悠闲,适宜养老,我觉得应该要把这种印象给纠正过来。”中共珠海市委党校市情研究中心副教授殷旭东建议,要注重加强珠海的印象文化建设,“一个前沿现代的城市文化氛围,对于提升珠海对年轻一代的向心力和吸引力是至关重要的。”
“与北上广深相比,珠海在吸引人才、人口聚集方面最大的优势就是与澳门有良好的互动。”殷旭东认为,如何发挥好毗邻港澳的优势,打造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通过“澳珠极点”建设形成吸引人才的“强磁场”,是珠海应当思考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