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生贡献给加华移民史和华社的学者——黎全恩学术概论(2)-中国侨网

  • 设为首页

毕生贡献给加华移民史和华社的学者——黎全恩学术概论(2)

2021年05月07日 10:07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三、第三个十年(1984—1993年)

  这是黎全恩学术研究生涯中声誉最隆的十年,也是黎全恩社会活动最多的十年,对唐人街的保护工作扩展到全加拿大,影响力甚至远及中国。

  1988年,黎全恩成为维多利亚大学教授,而他推动域多利唐人街改建的成功经验,受到了卑诗省乃至加拿大其他拥有唐人街城市的高度关注。在短短的时间里,黎全恩受邀参与到波特兰市、埃德蒙顿市、锦碌埠(Kamloops)市、巴克维尔市(Barkerville)、渥太华市的唐人街改造。1989年起,黎全恩还担任域多利姐妹城市顾问联络委员会副主席、主席,将历史连接的触角伸回到加国华人的主要来源地广东。他受邀担任广东省海外华人学会、广东省海外华人历史学会顾问等职。

  黎全恩最特殊的一点是,他在追寻和保护华人历史史料上,不但“千方百计,不计大小”,而且也不会被“教授”的名称所累,宛如一个“田野工作者”,亲自去挖掘。在这段时间里,他积极参与到各种保护文物史料的工作中去。重要的计有:为巴克维尔(Barkerville)历史公园中的洪门史料翻译成英文,使“洪门致公堂”遗迹在2009年被保守党哈珀联邦政府定为国家级的历史遗迹;为温哥华档案馆翻译了叶生(YipSang,叶春田)收藏的文献资料,而叶家在早期卑诗省华人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华人在北美“开枝散叶”发展的一个重要典型。值得一提的是,黎全恩还积极参与了1992年卑诗省博物馆的加拿大华人展览工作,这是华人历史贡献在战后的首次全方位呈现。

  黎全恩在这十年中撰写了多篇重要的论文,对唐人街的方方面面以及加拿大移民政策对华人社区的影响进行探讨,有些论文有详细的实证考察和宏观分析,有些文章则带有北美华人历史科普的性质,可见黎全恩的研究兴趣广泛,研究态度严谨而不失大气。这些论文和文章中的佼佼者有:《域多利教育中的歧视问题,1901—1923》(1987)、《维多利亚的华人墓园》(1987)、《从自我壁垒到融入:域多利中华医院的兴衰》(1988)、《加拿大移民政策对于华人移民的影响,1858—1988》(1990)、《唐人街的视觉特征》(1990年)等等。也为其他同行写了5篇书评,如对于ChanKwokBun的《烟与火:华人在蒙特利尔》(1992)、KayJ.Anderson的《温哥华唐人街:加拿大的族裔之论说,1875—1980》(1993)进行评论等。

  与他学术研究生涯相伴随,黎教授依然在中英文媒体上发表有关唐人街的文章,这也是他喜欢的“历史科普”工作。温哥华唐人街历史渊源最长的《大汉公报》1992年停刊前,黎教授发表了《域埠致公堂成立日期考》、《研究洪门文献之基本认识》;英文《唐人街新闻》(ChinatownNews)上,则有《华人致公堂应该保留卑诗省QuesnelForks的遗留建筑》;还在卑诗省历史会的刊物上发表了《维多利亚的ManYuckTong》。

  特别令人瞩目的是,黎全恩在加拿大华人华侨史的研究中,有两部最重要的著作,而且都是关于加拿大唐人街的专著,这两部著作都是在这个十年中出版的,且奠定了其“加拿大唐人街研究之父”的美誉。1988年,他出版了《加拿大华埠发展史》;三年后,他出版了《域多利的紫禁城:加拿大早期唐人街的神秘、符号与面貌》(1991),这本书还一度成为当时的学术畅销书。

  1.《加拿大华埠发展史》——加拿大唐人街实证

  黎全恩教授20年里走访了加拿大大部分唐人街。黎全恩的《加拿大华埠发展史》(《唐人街:加拿大的城中城》)并不是一本书斋之作,而是凝聚了黎全恩20年走访加拿大新老唐人街(包括唐人街遗迹)的实地考察心血,也是学术界第一部关于加拿大唐人街充满细节研究的专著。黎全恩以地理学家、历史研究者、社会活动家的三重身份,对1858至1988年长达130年的加拿大唐人街缘起和兴衰,进行了实地考证与文化历程的追寻,这是之前研究加华历史的学者都没有尝试过的。

  《加拿大华埠发展史》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根据中国移民来加的四个历史阶段,来探讨加拿大唐人街的百年兴衰与复兴,寻找唐人街丰富多彩的历史轨迹。黎全恩总结了加拿大每个城市的唐人街发展模式,将其归纳成始建、发展、衰退和消亡或重生这几大特征。而这个起伏跌宕的过程,又与华人移民的四阶段历史有机互动,形成了某种有规律的兴衰起伏。这四个时期分别为:1858—1884年自由进入时期;1885—1923年限制入境期;1924—1947年禁入时期;1948—现在评估移民时期。

  黎全恩认为,由于白人至上主义观念的作祟,唐人街的发展历史,从来没有摆脱过种族歧视政策和民间的排华势力阴影,始终伴随着唐人街的发展历史,型塑了唐人街的前世今生。依照历史的时间顺序,加拿大的唐人街形态分成四种:(1)二战前原有的旧唐人街;(2)二战后建立的新唐人街;(3)改造的唐人街,包括重建或翻新;(4)修葺后保留的历史古迹唐人街,成为加华历史活的博物馆。

  《加拿大华埠发展史》第二部分专注于域多利唐人街,以考察主流社会中的华人社区发展,并将其作为与其他加拿大唐人街比较的一个范本。

  域多利唐人街以加拿大最古老的唐人街而令人瞩目,它成为唯一一个华人来加拿大134年全程的历史见证。在太平洋铁路尚未竣工前的三十多年中,大多数来自中国的移民都从域多利登陆,唐人街是他们必然的落脚之处,也是他们的许多后人寻根之地。域多利的唐人街又堪称是加拿大“美国旧唐人街”发展的典型,因为它与美国唐人街的社会经济发展轨迹十分相似,都有始建、发展、衰退和消亡或重生的阶段。但是,域多利唐人街超过百年延续的历史遗迹,珍贵历史价值的文物如此高度集中呈现,在北美唐人街中堪称少有。当地城市规划者和政客们也达成保存这片19世纪唐人街原貌的共识,使之成为“活”的历史博物馆并兼具旅游价值。

  2.《域多利的紫禁城:加拿大早期唐人街的神话、符号与面貌》——域多利唐人街的史诗长卷

  如果说在《加拿大华埠发展史》中,域多利唐人街给予读者的是“惊鸿一瞥”,那么,黎全恩在1991年出版的《域多利的紫禁城:加拿大早期唐人街的神话、符号与面貌》,则是对1858—1991年域多利唐人街的成长历史,做了史诗般的长卷描述,让读者“得窥全貌”,可谓美不胜收。

  《域多利的紫禁城》也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划分域多利唐人街的发展史。黎全恩在书中调动所有的手段,包括使用大量的图片、地图以及表格来呈现和解读域多利唐人街的历史、象征符号、内部结构、建筑外观甚至街景,来全方位考察唐人街的社会、文化、商业、经济功能等因素,勾画出加拿大华人社区的生活全景。不仅如此,黎全恩颇有见地地指出,对香港和广东的考察,也有助于研究中华文化对于唐人街建筑格局的影响。

  1858年,卑诗省菲沙河下游发现金矿,华人来“金山”淘金,首站就是域多利。唐人街因此进入了始建阶段(1858—1870)。1870年,一批小商人建立的商号在域多利唐人街脱颖而出,沿着加富门(Cormorant)街一字排开,使唐人街初显商业规模。1874年,第一所华人“美以美教会学校”建立起来,两年后客家人的谭公庙也问世,唐人街的社会功能趋全。

  (1)域多利唐人街的发展时期(1880—1910年)

  随着华人人口的迅速增加,域多利的唐人街也呈现快速的发展。新式的三层砖结构楼房成为街景,取代以往的棚户区景象。因单身男性华工的生活需要,唐人街临街楼房的背面,复杂的小巷通向出租房、鸦片馆、赌博馆、窑子以及其他社会经济活动,形成了外人难以捉摸的“神秘格局”。

  (2)域多利唐人街的高峰期

  1910年早期,域多利唐人街达到了它的高峰。在最兴旺时期,唐人街有超过150家商号,两家剧院,一所医院,3所中文学校,两座教堂,超过5家庙宇和神祠,10家鸦片工厂,大量的赌窟和窑子。当时的唐人街,是自给自足的社会,几乎完全独立于主流社会之外,也可以说是全加拿大华人的总部。

  1920—1979年代,域多利唐人街进入衰落时期。这种衰退,有多种复杂的历史因素,而且持续时间达半个世纪之久。20世纪,深水港以及太平洋铁路西部终点的温哥华取代域多利,成为加拿大首要的太平洋贸易口岸,也成为华人来加拿大登陆的地点。1911年,全加拿大华人人口为27774,卑诗省为19568,域多利华人人口3458,温哥华为3559。(见表5-1)温哥华华人的人口数量已经超过了域多利,后者降为第二大唐人街的地位。1923年,臭名昭著的“排华法案”(ChineseImmigrationActof1923)切断了华人进入加拿大的可能,使域多利的华人人口持续下降,域多利唐人街失去重要的人力资源,商业规模也大幅度减少。二战后,随着“排华法案”的取消以及华人东移成为常态,到1940年代末期,域多利唐人街又被多伦多的唐人街超过,屈居第三。

表5-1加拿大人口与华人人口对比表
表5-1加拿大人口与华人人口对比表

  (3)二战后的衰退与重建

  虽然二战后华人移民潮再现,域多利人口有所增加,但温哥华唐人街和多伦多唐人街成为加拿大西部和东部吸引华人移民的重镇,1961年域多利唐人街的人口数量只达到1931年的60%。同时,对于华人歧视的减弱和社会环境的改善,使得华人可以走出“紫禁城”,寻找维持生活和发展的机遇。1967年的无歧视移民政策出台,标准计分制使华人新技术移民得以来加,成为年轻专业白领,他们不再到唐人街找生存之地,而是居于城中高档地区。相反,唐人街仍然吸引着嬉皮士以及不会讲英语的贫穷华人居住。1960—1970年代,域多利唐人街衰退凋敝,被当地人视之为“贫民窟”。1986年,域多利唐人街人口降到了全加拿大华人人口的第8位。

  1980年代,域多利唐人街进入重建阶段。域多利市议会看到了衰退中的唐人街文化遗产价值,从而在1979年推动了重建计划。其中包括对唐人街社团会馆的建筑和设施进行维修;修建中式牌楼同济门;着手番摊巷翻新和楼宇补苴罅漏。重修后的唐人街被视为域多利的市中心之一部分。域多利唐人街是加拿大第一个施行旧城改造计划的城区,为日后其他地区的唐人街所模仿。1983年3月,英国女王与爱丁堡公爵访问了域多利唐人街,在加拿大唐人街历史上可谓前所未有。

  根据黎全恩的观察,直到1950年末,域多利唐人街紫禁城式的神秘特色并未改变。因此,《域多利的紫禁城》的其他部分,分成不同的专题,揭开唐人街的神秘面纱。如华人地产置业(1858—1991)专题,就打破了一般人对于最早来加拿大的华人都是穷人的假设及印象,揭示出唐人街的实体物业实际掌握于少数华商之手。根据黎全恩的史料考察,134年前最早的唐人街投资者,是来自于旧金山的富商。他们在淘金潮之初到域多利,即刻就投入了地产业。

  对于19世纪中国商人在唐人街的地产置业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他们的经济能量以及当年对于唐人街政治与经济活动的控制。黎全恩将他们的地产经营分为四个时期:(1)旧金山商人的垄断时期,1858—1880年代。(2)个人与团体置业,1890—1910年代。(3)地产衰落期,1920—1930年代。(4)重新置业,1940—1960年代。各个时期各类团体和大量的本地商人在唐人街物业的更替,有助于研究淘金热后的商人群体的变化。从某种程度上看,华人的房地产物业已经是华人社区某种程度上的实体反映,它们都保留了唐人街中华建筑的东方特色。这些市容与唐人街的商业与社团互相依存发展。

  《域多利的紫禁城》其他专题,则介绍了东西方文化的不同而引发的所谓神秘之处。如华人姓名、所谓的紫禁城的地道传闻真相、何为番摊以及著名的番摊巷、堂与堂斗的来历等。此外,黎全恩介绍了唐人街祠庙以及牌坊,以及唐人街建筑的独特风格,宛如对域多利唐人街深度和全方位的导游。

  四、第四个十年(1994—2003年)

  这是黎全恩从维多利亚大学荣休前的最后十年。他对加拿大华人华侨史的研究仍然继续,因着更多的学术荣誉和社会贡献奖的获得,黎全恩应邀参加的各种社会职务也越来越多,涵盖各地唐人街的美化、政府有关文化遗产的组织、城市社会服务组织等等,他作为社会活动家的特性越来越强。

  1994年,黎教授参加了各地有关华人社会或唐人街历史的修复工作,也参与到埃德蒙顿、温哥华、多伦多唐人街修建中华门的项目中去,一般担任顾问一职。黎全恩还参与了科隆纳(Kwlowna)地区历史墓园的修复。

  在联邦的层面,黎全恩成为联邦移民局公民节(CitizenshipCeremony)的典礼官(PresidingOfficer,1996—2003),也加入了关怀加拿大人总督奖顾问委员会(AdvisoryCommitteefortheGovernorGeneral’sCaringCanadianAward,2001—2004),他也成为加拿大历史与纪念遗址部会员(HistoricSitesandMonumentsBoardofCanada,2001—2004)。

  在卑诗省层面,黎全恩成为卑诗省卫生部与老年责任部老年顾问委员会成员(SeniorAdvisoryCouncil,MinistryofHealthandMinistryResponsibleforSeniors,1996—1999)、省长华人顾问委员会成员(Premier’sChineseAdvisoryCommittee,1998—1999)、卑诗省多元文化委员会成员(MulticulturalAdvisoryCouncilforBritishColumbia,2003—2009)。

  在维多利亚市,黎全恩成为域多利市荣誉市民顾问委员会成员、华人橡树湾区墓园美化委员会主席、ChungWah居民管理委员会和华人联合福利会住房社会顾问,以及维多利亚与苏州姐妹城市委员会理事会董事长,全加中华总会馆主席。

  由于在历史研究和社会活动诸方面的贡献,黎全恩获得了TheGabrielleLegerAward,即加拿大文化遗产基金会颁发的最高荣誉奖、加拿大125联邦周年纪念奖章(1992)、伊丽莎白二世金质勋章(2002)等联邦荣誉奖,卑诗省文化遗产协会奖(1985),以及维多利亚荣誉市民(1980)奖,以及华人社区的各项奖项。

  2003年,黎教授结束在维多利亚大学的40年教学生涯而荣休。但黎全恩并没有告别学术研究,先后出任维多利亚大学耆英中心研究员、西门菲莎大学林思齐国际交流中心教授、太平洋与东亚研究系客座教授。不仅如此,2003年,黎全恩还与维多利亚大学发展办公室(theDepartmentOfficeoftheUniversityofVictoria)创办了黎全恩奖学金(TheDavidChuenyanLaiScholarshipFund),以支持进行老人学研究领域的研究生。

  巧合的是,在这十年中,黎教授共发表学术论文10篇。如有历史研究《卑诗省华人鸦片贸易与工厂》(1999),对当时风行早期唐人街的吸食鸦片问题,进行了供应源方面的探索。而自己也迈入退休老人行列的黎全恩,以感同身受的心态,对华裔老年人的历史和现实做了详细的调查,并将调查成果当作唐人街历史全方位研究的补充,成果不菲。比如,他针对大温哥华与大维多利亚地区华裔老人的状况,写了《老年华人和加拿大卑诗省的协会》(2000)的调查报告。

  值得一提的是,黎全恩对加拿大移民政策的关注十分敏感,也一直跟踪分析,因为他深知加拿大移民政策对华人社区的兴衰消长,可谓意义重大。2000年,黎全恩写了《加拿大新移民政策对于新唐人街以及新华人商业点的发展》一文,详细调查了自1967年10月1日实施的新移民法后,到1980—1990年代,在多伦多、温哥华超过80%新移民落脚的城市中,新唐人街、华人商城以及亚洲城的开发状况。黎全恩在论文中指出,与早年贫穷的华工不同,许多新移民富有资金、经商经验以及运营企业的技巧,加之华人惯有的自信、勤奋以及融入加拿大商业、专业领域以及社会中的能力,在他们定居于市中心的周边地带,就应运而开发出具有亚洲特色的商业点。黎全恩认为,要以亚洲主题商城来代替华人商城的界定,因为无论从开发商、商家还是顾客,都不能以单一的族裔来定位。因此,亚洲主题商城已经是加拿大大都市周边地区显著的景观,它们也承担起了服务亚裔客户的公共聚集地以及社区中心的独特功能。

  居住在维多利亚市的黎全恩,从来没有将自己关注的眼光从这个地方移开过。由于旧唐人街在1992年进行了改造,卑诗省皇家博物馆专门设立了维多利亚唐人街的展览区。黎教授于1994年发表了《卑诗省皇家博物馆的唐人街展》、《卑诗省皇家博物馆维多利亚唐人街展出说明》。

  值得注意的是,黎全恩对加华历史的研究,除了向英语世界呈现正确和真实的华人社区发展历史之外,还带有给华人社区进行“历史寻根”的教育目的。为此,黎全恩不仅建构恢宏的学术论著,也精心撰写“历史散文”,或者短篇的“历史报告文学”,发表于各类报刊,有中文也有英文,针对土生华人华侨,也针对新移民读者。当然,因为近水楼台加上研究重点的原因,黎全恩发表最勤的是域多利唐人街的社区出版物《华埠通讯》。从1994年到2013年,黎教授持续在该通讯上发表系列的短篇文章,共计85篇,有考证,有论述,也有呼吁。1994年他在《华埠通讯》发表的第一篇为《“华侨”一词之起源与定义》,随后一发而不可收拾。这些短篇大多是有关黎全恩唐人街调研中的史实片段,放大足以成为大论题的视角,这样的点滴记录,对于华人历史细节是不可或缺的补充。另外一点,这也说明黎全恩从来不垄断研究课题,他乐于公布唐人街研究和思考的点点滴滴,不担心别人“借着他的研究亮光”,做成更大更好的论文,这也从侧面证明,黎全恩进行唐人街史的研究,不是为了一己成名,而是为了唐人街的历史不致湮灭,让华人社区乃至加拿大,都可以从这段历史中得到正面的教育意义,这是一个历史研究者应该具备的宽阔胸怀。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香港的《星岛日报》和《明报》相继到加拿大办报,黎全恩成为这些报刊报道唐人街历史的重要采访对象之一,而他自己也在这些报纸撰写关于华人历史的文章,既保存了资料,也对新移民进行了早期华人历史的启蒙教育。1994年,《明报》刊载了黎全恩《华侨一词之起源与定义》一文;1998年,黎教授为纪念19世纪早期中国华工的纪录片《枫骨中华魂》出版了《枫骨中华魂:不用华工,铁路成空》一书,该文以英语、法语以及汉语三种文字出版,并在《星岛日报》上发出了该书的删节版(1998)。

  2003年,是域多利唐人街开埠145周年,黎教授在《星岛日报》上发表了系列文章:《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加拿大华侨145年来之奋斗史》、《从卑贱贫窟到旅游景点——加拿大首个唐人街145年沧桑史》、《全加中华会馆之缘起》。在英文媒体上,此时期黎教授也有《拯救无艺术性的早期华人移民艺术》(2001)、《(华人)旧日安葬》等文章。同时,也写作了3篇书评,如对郑霭龄(DeniseChong)《妾的儿女》、艾伦凯恩斯(AlanC.Cairns)《公民:原住民与加拿大国家》的作品评论。

【责任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