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佛山剪纸艺术传承人饶宝莲:探索“非遗”时代新路

2014年09月30日 10:36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图为饶宝莲在悉尼的多家学校和文化中心交流,展示佛山剪纸。
图为饶宝莲在悉尼的多家学校和文化中心交流,展示佛山剪纸。

  日前,广东省省长朱小丹来到悉尼中国文化中心,参加了“悉尼·广东文化周”开幕式,以潮州微书、泥壶三项传承技艺和佛山剪纸为代表的广东文化使者们,受到了澳洲当地的热情欢迎。

  值得注意的是,佛山剪纸这一佛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2012年底,剪纸艺术大师饶宝莲女士曾携带其创作前往俄罗斯莫斯街中国文化中心传播交流月余时间,2013年代表广东前往泰国为泰国皇室表演,加上此次前往澳大利亚即将揭幕的悉尼文化中心,佛山剪纸的影响力漂洋过海,承担起了跨文化交流的使命。在对外宣传中,佛山剪纸的名号也上升为广东剪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这项非遗是如何走出了创新道路?又可以为佛山非遗带来哪些启发?记者日前进行了走访。

  丰富表现形式 吸纳异国元素

  佛山剪纸如何完成“非遗”现代演进?

  裹到脚面的旗袍、蓝色流苏耳坠、传统盘发头饰,娉婷袅袅款款出现在大众面前的饶宝莲老师,通常会以民族风的装扮,首先把人们带入一种传统的、沉静的文化氛围,这就是作为文化使者的“第一磁场”。而化繁为简,在广东民乐伴奏下,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巧手天成徒手剪,在充满期待与关注的空气里,人们的注意力往往凝聚在她即将打开剪纸的那一瞬间。

  当她站起身来,剪下的纸屑优优雅雅随身滑落,在轻轻展开剪纸成品的那一刻,精湛的手工技艺与中国传统文化华丽丽的美瞬间释放,欣赏者的情绪也在屏息凝神之后得到酣畅淋漓的宣泄。这种徒手剪纸,是她在尝试铜凿、刻写等多种现场表现形式之后,回归为最为简单直白的剪纸形式,这种在国际交流舞台上的即兴创作,非常适合现代传播技术下的舞台表演效果,并成为传统“非遗”的一种现代的、唯美的演绎方式,事实上,这也成为佛山剪纸屡屡登台、甚至走上国门、登上大雅之堂的“秘密武器”之一。而这种南国传统技艺的美,被著名导演张以庆以《佛山听禅》的纪录片形式记录下来,广为传播。

  毋庸置疑,人们的审美经验和审美心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现代人崭新的生活方式之中,集聚和涌现出新的观念、新的潮流、新的注意力,此时,以佛山剪纸为代表的非遗项目和传统工艺,只能是作为传播现代物质文化生活的载体,亟需输入时代新内涵的精髓。而当代艺术所倡导的普世主义价值,正是在全球化“地球村”这个舞台上,以数字技术革命打破了地区和国家之间的概念界限为背景,以传统非遗为代表的工艺美术,也面临着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维感官上的现代演绎。

  以饶宝莲为代表对佛山剪纸的现代演绎,正是呼应了时代的需求,用剪纸的语言展现和延伸广东剪纸的丰富内涵。美的内涵所展示出的剪纸语言形式,明显可以跨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语言。

  值得注意的是,在找到符合现代传播艺术条件下的、符合当代人审美的演绎方式之时,剪纸艺术大师饶宝莲还将剪纸的创作主题不断拓展,从传统的花鸟景观,尝试拓展到现代建筑、环境艺术和地域人文,不得不说,这又是佛山剪纸在当下另一种层面的现代演绎。

  比如,她在到达莫斯科的第一时间就潜心研究俄罗斯建筑的美学风格,提炼其中的标志性符号,并将其融入到剪纸艺术中,受到了俄罗斯总理和市民的关注与欢迎;在悉尼中国文化中心的表演,又将悉尼歌剧院的建筑与人文融入进来。

  以佛山剪纸为代表的非遗,在现代传播创新之路走得不徐不疾、不温不火。“只有自身功力强大了,才能接受市场的考验,以不变应万变。”这是饶宝莲近年来的创作心态。“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作品就是最根本的。艺术家就是用作品说话。”她意识到了这一点,现在对于金铜凿剪纸的尝试,正结合唐卡色彩的尝试,朝着艺术品收藏的方向努力探索。

  “尽己所能改变外界对佛山剪纸的认识。”有一个细节是,在每次盛装出席的背后,是埋头于工作室加班加点研究、是对异国人文风情的钻研,在零下20℃的俄罗斯,她坚持穿旗袍授课,这种敬业的精神感动了大家,受到了来自于广东省文化厅和外界的好评与尊重。她说,我来这里一次,就要把佛山剪纸的美带到他们身边,为他们种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走出国门之际,她同样不断前往佛山的中小学、青少宫等,饶宝莲说,作为非遗传承人,不遗余力把剪纸的魅力带入到群众当中,让更多人了解它、爱上它。不论什么时候,传承人都有这样的义务。

【责任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中华文化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