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走出去”到“走进去” 中华文化全球持续升温


9月27日,孔子学院10周年。首个全球“孔子学院日”,“中国元素”与“中国故事”成为响彻全球的文化关键词。孔子学院也成为“迄今为止中国出口的最好最妙的文化产品”。 在这一天,遍布全球123个国家和地区的465所孔子学院和71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在世界各地同时举办了丰富多彩的中国语言文化体验活动。汉语教学公开课、中华文化讲座、论坛、中国歌曲比赛、书法比赛、诗歌朗诵、放映中国电影、体验中华美食和中国武术……汉语与中国文化,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人紧密相连。
在这一天,我们愈发深刻地认识到,经过多年的努力,汉语与中华文化的国际推广已取得显著成绩,“中华文化”在世界各地持续升温。
在这一天,我们也更加迫切地认识到,从“走出去”到更好地“走进去”,正成为国家汉办以及全球致力于汉语和中华文化传播工作者的目标与方向。
树立自信 所谓“文化差异”不应是文化走出去的障碍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应着婉转低沉的古筝声声,一篇《少年中国说》打动人心,荡气回肠。
近日,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内,“孔子学院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教学大赛现场,一位来自肯尼亚的留学生将一篇《少年中国说》朗诵得声情并茂,那一瞬间,全场的观众,中国学生、外国学生,全部被带到文章的情景当中。在那一刻,你会由衷地感慨,所谓“文化差异”与隔阂,在这一刻,并不存在。好的作品,可以穿越国界、穿越语言,直抵内心,引发共鸣。
联想此前曾经在海外获得好评与口碑的《媳妇的美好时代》,一句“媳妇无国界”的玩笑道出了一部文化作品“走出去”并真正“走进去”的良好传播效果。电视剧可以跨文化传播,其他的文化作品也是如此。所谓“文化差异”,从来都不应该成为文化走出去的障碍。
事实也是如此,在不断加快的“走出去”进程中,中华文化正越来越多地被世界所了解和接受。以孔子学院为龙头,以影视剧、图书为前锋,一批批优秀国产影视剧在国外热播、精品图书在海外热卖,“中华文化热”在国际上持续升温,汉语和中华文化的国际推广取得显著成绩。
记者了解到,自2004年兴办全球首家孔子学院以来,短短10年间,全世界已有123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465所孔子学院和713个孔子课堂,注册学员达85万人。在孔子学院的辐射和带动下,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达到1亿,已有美、英、法、日、韩等43个国家将汉语教学纳入本国国民教育体系。孔子学院已然成为展示中国的一张闪亮名片,当之无愧成为“迄今为止中国出口的最好最妙的文化产品”。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宋新桂认为,“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我们要有好的基本态度和立场,那就是要对中华文化有充分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还要继续通过我们的努力,把优秀的,能够真正体现我们民族文化精髓的作品,通过适合现代传播、国际传播的方式与手段,更加贴近地传播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