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从“走出去”到“走进去” 中华文化全球持续升温(2)

2014年10月09日 09:27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创新方式 寻找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

  回顾孔子学院10年发展轨迹,一个现象耐人寻味,那就是,汉语和中华文化传播,由以往的派驻中国教师为主,向当今的派驻中国教师和招募本土教师并重转变。

  据了解,孔子学院发展10年来,为了更好地增强文化传播效果,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已为100多个国家培训汉语教师20万人次,设立“孔子学院奖学金”,招收110多个国家2.5万人次来华攻读学位,培养本土师资。支持美国、英国、德国、蒙古国等8国12所高校建立汉语师范专业;资助孔子学院设立核心教师岗位,不断扩大本土教师队伍。

  “孔子学院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教学大赛现场,当被记者问及“你将教汉语作为你的职业,还是事业?”好几位参赛选手表达了这样的共识,“都不是。我是将教授汉语,传播中国文化作为我自己的事,我真正热爱的事。因为我们发自内心地热爱中华文化,发自内心地觉得中华文化中的很多内容应该为我们国家的人民所了解并学习,许多文化的精髓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全世界人民的财富。我们要做的,只是用适合我们民族的方式表达出去。”

  是的,寻找合适的表达方式,寻找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

  宋新桂认为:创新文化“走出去”的方式方法,转变观念尤为重要。对于中华文化我们要有很好的梳理和统筹,善于总结文化推广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及时调整适应世界上不同国家地区、不同民族、不同人群现实需要,使他们更好地接受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在古代曾经领世界风骚,近代以来在世界舞台上被边缘化了,但这并不表明它自身发生了什么本质性的变化。”南京大学国际传媒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丁和根说,中华文化中的精华是一以贯之的,只是由于外在环境的变化而使得它的光辉暂时被遮蔽了,它在新的时代一定会焕发出新的活力,重新走上世界舞台的中心位置。

  丁和根认为,当前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困境主要是价值观的差异和语言障碍。他说,“走出去”并非机械移植的行为,而是一个交流与对话的过程,这个过程顺利展开的前提是价值观之中存有的共识。应该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寻求共识,建立起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的平台,同时,通过中文文献外译,以及鼓励西方人多学习汉语来解决交流工具的问题。

  形成合力 让文化传播方式“百花齐放”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辉煌历史的文明古国,早在数千年前,就开始了向世界传承中华文化的伟大实践。不论是郑和下西洋,还是鉴真东渡、山重水复的茶马古道、戈壁漫漫的丝绸之路,历代先贤传送的不仅仅是丝绸、茶叶、瓷器和商贾的贸易,更有价值的是留下了千古传颂的东方文明。

  有专家指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共同努力。它需要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统筹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用好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贸易三种方式,凝聚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四方力量,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走出去格局,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令人欣喜的是,截至2013年,我们国家已与149个国家和地区签订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和近800个年度文化交流执行计划,与上千个国际文化组织有着不同形式的文化往来,在法国、韩国、埃及等多个国家建设有中国文化中心,集中力量举办“中法文化年”、美国“文化节、“中华文化非洲行”等一系列大型对外文化活动,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

  然而,单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强大合力。有学者认为,学术团体、社会组织、留学生、出境游客、华人华侨等等,这些都是展示中国形象的好“窗口”。同时还要借助新媒体力量,加快构建现代传播体系,实现展示的多媒体化,使中华文化的传播更立体、更鲜活。将中国文学、美术、音乐、影视、传统文化等文化样式,有血有肉地呈现出来,起到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效果。

  中华文化“走出去”,任重而道远,传播好中华声音,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每个中华儿女都使命在肩。(赵婀娜 邵凯翔)

【责任编辑:范超】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中华文化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