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江苏77名“文化使者”赴俄交流 掀起“中国风”(2)

2014年10月20日 10:00   来源:扬子晚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当起“小使者”,大使馆里现场采访

  在俄期间,“江苏中学生中国文化使者赴俄交流团”的孩子们获得了意外的惊喜,他们获得了到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参观的机会。时值国庆,孩子们在大使馆中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国庆节。为了迎接来自祖国的“文化使者”们,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还特地开放了使馆大厅,供孩子们参观留影。

  在大使馆教育处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孩子们和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的赵国成公使衔参赞有了一次“零距离”的交流机会。由于事先参观过莫斯科1679教育中心和莫斯科第十二中学,孩子们对俄罗斯的学校充满了好奇,于是现场变身“小记者”,“采访”起了赵国成公使衔参赞。“俄罗斯的学校更喜欢怎样的学生?”“怎样才能到莫斯科大学留学?”“和中国学校相比,莫斯科的学校似乎‘节奏’更慢一些,莫斯科的家长是否也有‘望子成龙’的愿望?”

  赵国成公使衔参赞耐心地回答了孩子们的问题。原来,俄罗斯的义务教育采用的是十一年制的方式,虽然在学校里学生们看似轻松,但在课堂之外,还开设了相关的“第二课堂”,用各种兴趣和技能方面的培训班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俄罗斯的家长们也会有‘望子成龙’的心态,但他们会积极地引导孩子,让孩子明确目标,从小就知道自己将来需要的应该是什么。”

  在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记者还见到了同为“家乡人”的大使馆教育处一秘梅汉成和李智敏。他们都是东南大学的老师,在驻俄大使馆的教育处从事着留学生事务等各项工作。“在俄罗斯的中国留学生约有一万六千多人,学艺术的学生特别多。”李智敏一秘介绍,圣彼得堡的列宾美院等,都是学艺术的学生们的“最高学府”。

  普希金雕像前开起别样“朗诵会”

  除了文艺演出,了解俄罗斯的历史与文化也是“江苏中学生中国文化使者赴俄交流团”此行的目的之一。日前,文化使者们一行来到了圣彼得堡郊外的皇村,这座美丽的城市有着另一个更为人熟知的名字——“普希金城”。在这里,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度过了童年时期,至今,普希金城里依然保留着普希金就读的学校。

  普希金城比比皆是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在普希金城的中央,一座普希金的雕像静默耸立在红白相间的花圃中央,静候着江苏中学生“文化使者”们的到来。浓厚的艺术氛围让孩子们“诗兴大发”。在普希金的雕像前,孩子们举行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普希金诗歌朗诵会。课本里学过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本外读到的《致西伯利亚的囚徒》、《致大海》等普希金的名作,都被他们饱含深情地朗诵了出来。

  “来之前,听说要参观普希金城,我就已经做足了功课。”苏州一中的女生蒋子晗选择了普希金的《致大海》作为自己的朗诵内容,虽然读的是理科,但蒋子晗却有着极高的文学素养。“普希金对于大海有着别样的感情,所以在朗诵时,我们需要将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兴许是站在诗人的雕像前朗诵诗歌的缘故,每一位参与朗诵的孩子的声音里,都多了一份神圣和尊重。启东折桂中学的男生顾展铭高亢的嗓音甚至引来了普希金城当地朋友的围观,“普希金经常在诗作中表达对自由的向往,而且这次是在诗人的雕像前朗诵诗歌,我觉得更加骄傲,朗诵时也更有氛围了。”顾展铭朗诵完毕,闻讯前来围观的俄罗斯朋友带头鼓起了掌。虽然语言并不相通,但在诗歌的陶冶中,情感的融通却得到了一脉相承。

  到冬宫博物馆接受“艺术洗礼”

  结束了在圣彼得堡547中学的交流演出后,“文化使者”们来到了“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的冬宫,接受了一次“艺术洗礼”。冬宫又叫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与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巴黎的卢浮宫、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一起,并称为世界四大博物馆。冬宫浅蓝色的外墙和白色古典的圆柱,也让它成为了圣彼得堡最优雅的建筑物。

  在冬宫里,世界上最著名的艺术博物馆和藏品得到了集中荟萃:赫米提巨博物馆里有长达20公里的艺廊,收藏了数千件艺术作品。宫殿四周有两排柱廊,气势雄伟。馆内,各色大理石、孔雀石、石青石、斑石、碧玉镶嵌,以包金、镀铜装潢,以各种质地的雕塑、壁画、绣帷装饰,色彩缤纷,气派堂皇。

  最让“文化使者”惊喜的,莫过于亲眼见到了达芬奇的珍贵“真迹”——画作《圣母与圣婴》,此外,荷兰画家伦勃朗的《扮作花神的沙斯姬亚》,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牵狗的少年》等画作都收藏在冬宫中。

  除了艺术藏品,作为俄罗斯历史重要“见证人”的冬宫还扮演着“记录者”的角色。为了纪念1917年11月7日爆发的十月革命,冬宫中还专门开设了“十月革命”的画作展区。“之前接触冬宫,都是在历史书上。来到冬宫,感受到了真实的冬宫,我对十月革命这段历史的印象会更加深刻的。”一位“文化使者”如是说。 (杨甜子)

【责任编辑:范超】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中华文化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