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中山杯”获奖者座谈 共论华文文学与“中国梦”

2014年11月13日 10:14   来源:中山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第三届
    第三届"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获奖作家昨日相聚在一起,就华文文学与"中国梦"进行了交流。
中国侨网12日,华文文学与
    12日,华文文学与"中国梦"座谈会在孙中山故居举行,获奖作家畅谈自己的中国梦。

  12日,第三届“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获奖作家相聚在一起,就华文文学与“中国梦”进行了交流。他们认为“中国梦”也包含了海外华人的每个人的梦,这个梦就是通过自己的方式去传达中国的文化、语言,留住自己文化的根。华文文学是“中国梦”通往世界的媒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原《中国作家》主编艾克拜尔·米吉提主持了座谈会。中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唐颖参加了座谈会。

  作家谈“中国梦”

  “中国梦”就是记住母语用母语写作

  获奖作家从自己的经历和写作出发,满含深情地谈到了自己眼中的“中国梦”,有的作家认为“中国梦”就是记住母语,用母语写作,并且能通过华文文学写作走上世界文学的文坛。有的作家从实现“中国梦”的角度,谈到了海内外华文作家通过华文写作以期让“中国梦”扎根在世界人民的心里,无疑,华文文学的写作就是一个重要的沟通渠道。

  张翎:文学梦是国家梦美好的一部分

  由于生活语境的不同,我对“中国梦”的理解也许不是特别准确,但我一直认为国家梦是由无数个人梦组成的,国家梦就是无数个人梦的组合,同时也折射了个人的梦。

  我作为海外写作个体,我最美好的梦想就是用母语观察和放映自己的思想,用我的母语来真实地反映故土。无论我走得多么远,多么久,我不需要刻意去记住的就是两个东西,一个就是故乡,另一个就是母语,故土和母语都在血液里,无法从身体剥离开来,我能够做的就是真实地用笔来书写故土,这是我个人的梦想,今后努力一步步朝个人文学的梦去,我坚信个人美好的文学梦是国家梦美好的一部分。

  李永平:期待华文文学成为世界主流

  我从小作为侨民生活在马来西亚,我出生在那里,那里是英国殖民地。我有一个“中国梦”,与华文文学有关的梦,我们从小就读两种语文——华文和英语。

  我很讨厌英文,老师很凶。但我特别喜欢某个科目,那就是英国名著选读,它对我日后写作有帮助。那时我们英语程度没那么好,我们的课程依照每个年级不同程度,用各种英文改写的英国名著,我很喜欢。我也十分感恩,我虽不喜欢英国,但英国名著选读对自己帮助很大。

  我们在课堂上读了英国小说,他们是英国作家哈代、奥斯汀、勃朗特姐妹;我们读到了英国以外的英语小说,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顽童流浪记》。除了美国小说外,还有加拿大小说、澳洲的、南非的,还有两本印度作家用地道的漂亮的英语写的以印度为背景的故事,甚至还有马来亚华裔作家写的英语小说 (这对一个华裔少年心中造成极大的震撼)。

  我不得不说在世界文学里英文文学多彩多姿。英文文学是属于全世界、全人类的。少年的我就开始做“中国梦”,期待华语文学成为世界文学里的主流。我们有历史悠久的语文,我们有优美的语言。到了今天,中文是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今天这一刻,有多少华文作家在写作,华侨华人文学颁奖晚会是作家们最好的见证。我敢肯定,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全世界人民的交流,必定有世界华文文学与世界英语文学相媲美、一见高下的一天,这就是我从小就有的“中国梦”,说出来与大家分享,我要为母亲唐山(马来西亚华人有将祖国称为“唐山”的习俗)作出我毕业的努力。

  薛忆沩:作家最大责任是对语言负责

  我于2011年的时候,在香港遇见著名评论家黄子平,他问我为啥国内的人称您为海外作家,我对他说,那是因为他们认为海外作家没有国内作家写得好。这个认识是有偏见的。

  中山这个奖,是属于所有海内外华人的。我这些年住在加拿大,会读很多英文作品,读得多了,反倒是我对汉语的感觉会越来越好,这也是我继续写下去的动力。我们所能想到的未来,在梦里包括记忆和历史,有太多中国的记忆值得去挖掘。语言也在发展,我们写作人无论是国内的,还是海外的,一个作家最大的责任是对他的语言负责,为语言作出贡献。

  谢凌洁:母语让我们轻易在人群中相遇

  最初有很多朋友不理解,为何我要从中国奔往欧洲进行汉语写作,我一直自认天生是流浪的命,是永远在路上的人。刚到欧洲时,看到黄皮肤的人就会上去问对方会不会说汉语,我爱到唐人街,但看到超市里满是免费的中文报纸就感觉很失落,什么时候我们的汉字变得不值钱了,当地的中文报纸总编总是向我约稿,但他告诉我没有稿费,我是一个对金钱没有什么概念的人,但是对文字却很珍惜,我在国内投稿是有稿费的,是受到珍惜的,为什么在外国就没有,所以我一直没有给他们投稿。在比利时的家里经常半夜两三点睡不着坐在楼梯上,因为一直有写作的煎熬,我开始到处寻找用汉语写作的人,知道有人回祖国,有人仍在坚持,后来找到了欧洲汉语写作协会,相互取暖。“中国梦”,我想也就是一个故土的根基,无论走多远,母语就像是一个“master”,他让我们很轻易地在人群中相遇、团圆。

【责任编辑:范超】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