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行走在东西文化之间 华文文学在异乡生根开花(2)

2014年11月28日 09:4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走在东西文化之间

  从希望落叶归根到努力落地生根,华侨华人在海外的生存状态以及心理状态发生着悄然的改变,华文文学也经历了从早年“留学生文学”到如今“新移民文学”的发展。

  “早期的‘留学生文学’表现的是面对异乡文化的‘无根’痛苦,以及在‘接受与抗拒’的精神挣扎中寻找自己的人生位置。”美国华人作家陈瑞琳认为,相比而言,来自大陆的新一代移民作家,减却了漫长的痛苦蜕变的过程,增进了先天的适应力。他们不仅浓缩了两种文化的隔膜期与对抗期,而且不断挑战自我,期望华文文学的写作能够拥有“全球视野”并与世界文坛接轨。

  移居新西兰10余年的华人作家范士林正是这样一个探索者。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范士林依然积极地观察、融入新西兰当地的社会文化生活,并将之与中国文化比较对照,从中汲取创作灵感。

  “作为海外的华文作家,我们不能总是写自己的那些往事,局限在自己的华人圈子里,那样的创作是没有出路的。”范士林认为,海外的华文作家只有关注、干预并且参与当地的社会生活,和当地的社会产生密切的联系和深入的融合,才能用好自己身处两种文化之间的优势,创作出真正的新移民文学。

  饱浸原乡文化和他乡文化的双重熏陶,掌握双语的独特优势,作为脱离了原有文化环境之后的汉语文学创作者,海外华文作家也从东西文化的碰撞之间获得了一种新的站姿和视角,拥有了新的价值判断和文化目光,这成为他们不同于中国大陆作家以及移居国当地作家的特有的优势。

  “如果说文学创作也需要接地气,那我们的地气正来自于东西文化之间的穿行。”加拿大华人作家、加拿大中国笔会会长孙博说,新一代华人移民的结构、特征都在发生变化,如今的留学生与20多年前的留学生也早是今非昔比。在这样的背景下,海外华文作家需要静下心来,沉浸在东西文化之间,观察,思考,写作。

  对应传统的以“怀乡”为主题的第一故乡创作,香港作家陈藩庚指出,世界华文文学创作正出现“第二故乡写作”的新类型。

  “如果说第一故乡写作是一种回望的美与凝固的美,那么第二故乡写作是一种前瞻的美与延伸的美。”陈藩庚说,第二故乡写作更多的表现新一代移民对第二故乡产生的公民意识,抒发对第二故乡的认同以及由此延伸的对异族邻里的认同。“这种‘第二故乡写作’不仅扩展了华文文学中的‘家国情怀’,提升了华人文学世界性的亲和力,而且表现出华文文学对世界文明发展的一份承担,使华文文学成为提升华人形象的重要平台。”

  华文文学创作视角的日趋多元,也为中华文化在异乡开枝散叶赋予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海外华文作家深刻地融入当地社会,推动两种文化之间的互动、交流与交融,就能真正有效地在海外弘扬我们的中华文化。”范士林说。

  海内海外共融合

  如今,海外华侨华人已达6000多万,遍布全球各地,世界华文文学也随之全面开花。“目前,世界华文文学正逐渐形成一块以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为核心圈、东南亚及东北亚为周边圈、其他各大洲为海外圈的完整版图。”杨匡汉说。

  在这块异彩纷呈的文学版图中,百家争鸣,各有特色。

  陈瑞琳认为,世界华文文学呈现出一种动态的、不断发生变化的新格局:台、港、澳地区作为世界华文文学的重要发源地,如今正成为观照世界华文文学成果的大窗口和检阅场;东南亚华文文学以“自身造血”和“近亲生长”为特征,一方面带有浓郁的“家史”特质;另一方面又深受台、港及大陆文学的影响;北美地区作为世界华文文学的重镇,因其能够吸取世界性文化成果的独特优势,其华文文学创作更具实验性和前瞻性;欧洲华文文学崛起势头明显,并在题材上进行了大颠覆和大开拓;澳洲华文文学虽然起步较晚,但正逐渐进入爆发期,作家作品层出不穷,颇有春风野火之势。

  随着世界华文文学的大树愈发枝繁叶茂,有关世界华文文学边界范畴、学科定义、理论建构等问题也成为创作者与研究者讨论的热点。

  “世界华文文学”的概念最早由大陆学界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以此取代原有的“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的概念。近年来,也有一些学者提出,应该将大陆现当代文学也纳入世界华文文学的大范畴。在首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上,来自海内外的华文文学界人士就此展开热烈的讨论。

  “‘复合互渗’已成为世界华文文学的一种基本形态和存在方式。”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刘俊说。虽然边界问题尚无定论,但事实上,无论世界华文文学的边界划在哪里,两岸四地以及全球各地的华文作家早已文心相通,华文文学的创作与研究也始终一脉相承。

  “就像中国作家莫言此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对于我们海外华文作家来说也是一个非常振奋人心的消息,也激励我们更加专注于华文文学的创作,提高华文文学在世界文坛的影响力。”加拿大华人作家林楠说。

  事实上,不同于早期的由“合”而“分”,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华文文学的差异性正逐渐减小。“海外文学”与“海内文学”相互激发,双向互补,呈现出“融合”为一盘棋的趋势。

  “目前居住在欧美的新移民作家,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创作,和国内的作家已经非常相似。”陈瑞琳认为,未来的世界华文文学,更大的可能性将会是国与国之间的无差别写作,即华文作家们从游子思乡、生存压力、文化冲突的窠臼中跳跃出来,更多地关注超越地域、超越国家、超越种族的人性以及人类命运的共同未来。

  “海外华文写作不必刻意强调自身独特性,而应该寻找与中国大陆文学的共通性,这才是一个更高的标准。”美国华人作家张宗子说。 (严瑜)

【责任编辑:刘郁菁】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