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包青天”连环画法国大热 跨文化“转译”促交流(2)

2014年12月05日 10:01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在电视剧中演绎的包公故事,是根据明代短篇小说集《龙图公案》和清代侠义公案小说《三侠五义》等改编而来,这些小说中的故事并不完全真实,但包拯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据《宋史·包拯传》中记载,“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他大开开封府衙大门,让有冤屈者能至前尽诉曲直。

  这一次,是由法国编剧“承包”故事的脚本,徐革非认为,这就像是一种文化的“变压器”,更容易被外国人理解和喜爱,也能更有新意。“包拯这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在中国人眼中,是正义的化身,是包青天。但在马蒂看来呢,则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官员,带着浓浓的书生气质,而且是个有原则的侦探。”在她的眼中,这种“翻译”是一种再创作,不要求百分百准确与相同。

  外国人写中国故事,中国人画中国风格。《包拯传奇》由漫画家聂崇瑞一手操刀,他对中国宋朝服饰和装饰品做了非常深入的研究。包拯在漫画中用的茶杯摆设,部分是以包拯墓中出土的真实文物照片为参照,具体的布景、服饰、摆设等画面的细节不需要编剧写明。聂崇瑞自己就能发挥合理想象,加入他觉得有意义能制造气氛的道具。

  “中西合璧”使“包大人”的形象跨越了时空和文化的差异。五卷本的《包拯传奇》中,“包大人”以清廉的官员形象、机敏的办案智慧、独特的东方气质和极强的领导魅力,深受法国读者的喜爱。包拯和他的办案团队,以及得力助手公孙策和展昭,一起经历了权财情色的考验,九死一生中写下了他们的传奇故事。《包拯传奇》第一卷的诞生就在法国漫画市场上创造了“奇迹”。在法国安古兰漫画节,徐革非就带着这一本书参与展览,她看着其他展台都摆放了数十种甚至上百种漫画书,心里很忐忑。然而《包拯传奇》却在短短的4天中卖出了600多本,还创下了漫画书单本销售的纪录。

  跨文化“转译”其实很微妙

  在操刀《包拯传奇》的过程中,一定会直面一个问题:中国元素应该如何“解构”。“我认为,这倒并不是‘元素’的问题,而是距离产生的新意,”作者表示,“是对中国历史由衷的兴趣,是讲故事的专业度和角度。”

  “审美的距离感”的确吸引了法国读者的目光。“包拯是中国的福尔摩斯。他的公正无私令君主都要敬畏三分,同时也是一个推演能力极强的法官。”法国瓦纳奥贾丁书店店长迈克·里那德在读完《包拯传奇》后说。

  “生活在11世纪的包公,因其刚正不阿、严打贪腐投机而获得美名。”法国《世界报》曾撰文《传奇包公的成功再现》,“冷酷无情、廉洁奉公、执拗倔强,包公就是正义的化身。他和他的团队踏遍11世纪的中国,鞭笞贪官污吏,重建社会秩序。”

  投石问路取得成功后,出版方发现,中国文化在法国大有可为。法国是世界漫画第二大国。虽然在产量上略逊于第一大国日本,但漫画的丰富性多样化要超过日本。在法国,优秀的连环画家享有极高的艺术地位与荣誉。采用分镜头形式表现剧情、用大开本造册的法国本土连环画可谓在全球有独树一帜的魅力与特色,它与中国传统单页单图、采用白描绘法的连环画不同;与四格式绘图、人物外形极致俊美的日本动漫也有显著差异。有文化学者介绍,法国人最钟爱的连环画题材为悬疑、侦探、科幻,牢牢抓住这三大题材,就能抓住法国人的心。看连环画早已成为了法国人获得文化启蒙、灵魂成长和优美生活的一部分。但就是这样一个“第九艺术”氛围浓郁的国度里,竟然很少有人知道中国也有连环画。

  在《包拯传奇》后,FEI出版社还创作了以日本侵略中国为时代背景的《丫丫历险记》、女性视角强烈的《石秀》等畅销作品,并且把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四大名著连环画依次引入法国。“中国最宝贵的不是金融增长,而是中国文化对世界的意义。”徐革非说。《三国演义》中的“官职”,法国本土翻译参照了同时代法国历史中相近的官职名称,力求消除这种认知上的距离与隔阂。

  讲中国故事并不意味着仅仅把中国连环画翻译成法语,而关键在于讲故事的能力。审美需要距离,这种跨文化的“翻译”其实很微妙。法国人能否理解《红楼梦》中中国式的家庭关系和爱情模式?《三国演义》里所有出场的人名和官职应该怎样翻译?不了解中国的历史,即便是中国本土读者也会产生阅读的不适。而日本动漫对中国连环画进入法国市场的阻碍也是不容忽视的。日本动漫在法国青少年中大受欢迎,而一些中国的经典题材和人物,早已被日本动漫人“变形”,比如将《西游记》改编为《七龙珠》,以至于法国青少年以为,孙悟空是日本人……这种种的矛盾和两难都是向外“转译”中国文化需要直面的挑战。

  据在法学者介绍,如今许多法国小学已经开始教授孩子汉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纷纷前往中国留学、旅游。欧洲正关注着中国,试图了解中国,无论是出于未知的神秘、还是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如果能有越来越多的中国艺术经典人物进入异国的文化视野,未来将形成一个愈加饱满的中国形象。(童薇菁)

【责任编辑:刘郁菁】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中华文化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