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南京大屠杀全纪实》作者:要好好审视那场灾难

2014年12月12日 11:13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何建明 报告文学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
何建明 报告文学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

  对话动机

  为南京大屠杀30万死难同胞而设立的首个国家公祭日即将到来,历时一年写作的《南京大屠杀全纪实》出版。

  今年年初,何建明在南京偶遇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馆长朱成山,对方说,目前国内尚无一部全面、系统记述南京大屠杀的纪实作品。何建明开始了这本书的写作。何建明说他的写作动机很单纯:只要没有人写它、没有人把这一历史事件的真相写好,我就必须去写。

  这种缺失不可思议

  新京报:最初决定写作南京大屠杀是个意外?

  何建明:今年年初,我在南京偶遇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馆长朱成山先生。朱先生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那天他一见我,急切地表达希望我来写作一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纪实作品。

  我当时第一反应是,这么重大的一个题材,怎么可能没人触及?朱馆长告诉我说,关于大屠杀作品不少,但系统全面的作品还是空白。

  后来我查了资料,发现朱馆长说的是事实,于是就更改了写作计划。

  新京报:被一种使命感驱动了?

  何建明:可以这么说。因为从写作角度而言,我之前没触碰过这个题材,我想当然地认为同题作品应该多如牛毛,那么大的一场灾难,理应是创作富矿才对。但是竟然没有,我觉得不可思议。

  另一方面,我本身就是江苏人,在长江口听着祖辈们讲日本人侵略的事情长大,从心理上也觉得自己该做这件事。

  新京报:你觉得相关作品缺失的根源是什么?

  何建明:往小处说,是我们这一辈文学工作者对历史的不负责和不关心,往大处说,我觉得和国民性和社会大环境都有关系。说起南京大屠杀,大家知道这个词,知道30万这个数字,其他都是模糊的。对于我们的同胞当时经历了怎样的屠戮和屈辱,是没有具体概念的。人们并不真正关心历史,我觉得这是相关作品缺失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新京报:关于南京大屠杀也有一些文学作品,比如我们知道,徐志耕、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拉贝的《拉贝日记》,你的作品有什么不同?

  何建明:更全面和客观。既写了“被害者”亲述史,也写了从日军口中及“第三者”口中说出或经历的“南京大屠杀”。我关注了日军当事人和日本国及国际社会当时留存的许多宝贵的“自述”与报道。另一方面,写到了以往被规避的蒋介石和国民党军队的“正面形象”的叙述。

  人性比血淋淋的场景更触动我

  新京报:全书初稿有80万字,具体的写作过程是怎样的?

  何建明:过去这一年,可以说几乎没有任何空余的时间。南京大屠杀涉及的史料、相关书籍、各方证言等各种资料非常庞杂,仅是书籍我就读了整整四大箱子,几千万字。书出版了,我整个人感觉被抽空了一样。

  新京报:要创作这样一部作品,就要和很多血淋淋的历史打交道,情绪会受影响吗?

  何建明:很多人会问这个问题,也有很多人拿张纯如(华裔女作家,因写作《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闻名,2004年自杀身亡,外界多将其自杀与长期研究南京大屠杀联系)举例子。

  我是军人出身,也长期从事纪实文学写作。你说的血淋淋的东西我见过不少,所以这些不是影响我情绪的主要因素。

  但情绪不可能不受影响,有时候查着查着资料、写着写着,眼泪就流下来了,自己都不知道。

  新京报:主要影响你情绪的是什么?

  何建明:任何杀戮背后都是人性驱动的,影响我最多的还是人性本身。很多参战士兵和将领的日记、家书,那是关于战争最原始最鲜活的记录。

  非常遗憾,在整个写作过程中,中方这方面能查阅到的类似的资料很有限。但很多日本人记录得都非常细致,我在书里写了一个士兵,他的日记很完整地记录了他怎么被选中从军,怎么在兵营练习杀人,之后怎么进入南京,怎么屠杀百姓、奸淫妇女,写得都非常细,整个从人变成恶魔的过程都写了下来。

  人性不是天生邪恶的,可在南京大屠杀中,日本人是把人性中最阴暗残忍的一面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是有个过程的。同时他们的笔下也有中国人,30万人怎么一下子就被杀光了。日本兵会写,十几人守着几千军民,心里也打鼓也害怕,但后来他们发现,“这些中国人只会在扫射开始后拼命找人躲在后面,绝对不会反抗”。这些都会影响我,日本人的冷酷黑暗,某些中国人的麻木冷漠,都是人性的一部分。

【责任编辑:范超】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中华文化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