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木刻画家胡一川:丹心刻画英雄谱 苍龙走笔雄强魂(2)

2014年12月31日 14:59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情系美育:美院育英连三校 广美高松抚幼松

  北京解放后不久,胡一川奉党中央的命令,带领一批华北联大第三部美术系的老师和40名美干班的学生,和徐悲鸿领导的北平艺专合并,于1950年2月建立了新的中央美术学院。徐悲鸿任院长,胡一川任党组书记。

  教学方面,胡一川尊重徐悲鸿原有的现实主义风格和重视美术基础训练的教学体系,同时把它与延安鲁艺的经验结合起来,主张师生要“重视实际,重视生活、接近群众、改造思想”。在政治、文艺理论和美术史课程之外,胡一川订下了每年下乡下厂搞创作采风的制度,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土改运动,组织学生参加开国大典宣传、抗美援朝展览等。后来,国立美术学院改为中央美术学院。在如此繁忙的工作期间,他还极力抽出时间,创作了油画《开镣》、《开滦矿工》等油画作品。

  当胡一川进入中央美术学院的时候,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胡一川会画油画。直到有一天,徐悲鸿偶然发现了胡一川的《开镣》,大为兴奋地说:“原来你的油画画得这么好!”还没等胡一川画完,徐悲鸿就让人把《开镣》拿到苏联去展览,并聘请胡一川为教授。胡一川1950年创作的大型油画《开镣》的鲜明艺术特征和饱满的革命热情得到了苏联专家的赞扬,是第一幅被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并荣获斯大林奖章的作品。

  1953年,全国高等艺术院系调整,中央文化部委派胡一川南下创办中南美专。1958年,由于中南局迁至南大门——广州,中南区政治重心南移,“中南美专”也随之迁到了广州,改名为“广州美术学院”,由胡一川担任院长。

  胡一川干劲十足,不断完善教学体系。他就与美院的领导班子一起制定了一个“八一三制”方案:每年在校上课8个月,打好基本功;3个月下乡劳动,搞采风创作;一个月休息,养精蓄锐“干革命”。这一科学的“八一三制”成为上世纪50年代广州美院独特的教学制度。

  胡一川重视从延安流传下来的“体验生活、接近群众”的优良传统。因此,每次在学校师生下乡劳动之前,他都要做一番热情洋溢的动员讲话。胡一川的学生潘行健回忆道:“让学生融入到人民群众中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斗争,这是胡老一贯的思想。他每次下乡的动员报告,我们都很爱听,他在艺术中纯粹地对待生活,对待人民,感染了许多学生。”潘行健认为,正是胡一川的思想,确立了广州美院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出发、与时代内容同呼吸、贴近生活等一系列“接地气”的办学特色,也影响了一大批日后成名的艺术家在创作中守住生活之源。

  回归艺术:激情油彩更勃发 天真性情弥天然

  回顾胡一川的艺术人生,他前半生投身革命艺术,热切表现生活、表现时代;后半生则投身于油画创作,将对表现主义的热爱与自身凝练、刚健的艺术风格熔于一炉,创造出极具个性色彩的油画艺术。

  “做人要老实,作画要调皮。”这是胡一川的名言。为了艺术他敢于冒险。他的后半生在广州美院度过,油画创作成了他数十年默默坚守的事业,他由此开启了个人艺术生涯的又一次冒险征程。

  胡一川心系创作,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欧洲艺术大师作品的机会,尤其执着于表现主义油画。1957年和1960年,胡一川先后以中国文化艺术使者的身份出访苏联和波兰等国,参观了莫斯科、列宁格勒、基辅、华沙等城市的博物馆和画廊,他孜孜不倦地从这些国外油画中吸取精华,借以提高自己的技法和表现力。

  每当有俄罗斯或欧洲国家的油画来华展览,胡一川总是带着自己的学生前去学习。上世纪60年代,列宾美术学院送来一批油画到广州展览,胡一川非常激动,立刻组织了一批学生,自己带头,将这批油画全部临摹了一遍。像高更、莫奈、蒙克等画家的画页他一直保存到临终前,还不断拿出来欣赏。

  1983年,胡一川从院长职务上退休,担任顾问。在广州美院里,晚年的胡一川终于能全身心投入到魂牵梦绕的油画创作了。改革开放以后,胡一川感受到现代化建设的勃勃生机和高昂热情,他的油画便也开始转向以现场写生为主的风景创作了。上世纪80年代,胡一川的足迹遍及十几个省、几十个城市和地区,创作了一大批艺术水准极高的油画。比如反映能源矿区建设的《南海油田》、《红工煤矿》、《刘家峡水电站》、《闽西探宝》等;反映侨乡风光的有《炮楼》、《广海街景》、《开平码头》等;反映历史遗迹的《嘉峪关》、《山海关》、《塞外驼铃》、《敦煌》等。此外,出于对鲁迅先生的深情缅怀,他还在绍兴画了一批精彩的油画。

  他的艺术似乎总是“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富有现代感”。1984年,德国表现主义画展在北京举行,胡一川一连参观了几天。他对每一幅画都要观赏很久,一会儿在远处看效果,一会儿在近处研究笔法,丝毫不知疲倦。

  陪同胡一川一起出外写生的油画家涂志伟见证了许多胡一川现场写生的情景,至今看来让人感受到胡一川那份天真浪漫、痴迷油画的情态。比如在画《石佛寺》的前夕,胡一川没睡一会儿就以为天要亮了,连续四次叫醒涂志伟要出发去画画。在苏州画《冶春园》时,他非常想把阴天里那一派流水和植物的翠绿调子画出来,就开始打底稿,在灵感和激情驱使之下,只花了五个小时就完成了这幅油画。在一旁欣赏的年轻画家和外国友人对这幅画赞不绝口。

  胡一川有句名言,“画画就要像酒鬼迷酒一样”,正反映出了他作画时那种如痴如醉的状态。这使得胡一川晚年的油画大多具备高超的艺术水准,令人称奇。“他的作品有独特的表现力,画面充满阳刚之气,构图霸气,人像、景物粗壮有力,敦厚苍劲,浑成朴拙……即使在大型的画展中,在几千几万张画中间,他的画一眼就能认出来。”胡一川的女婿涂志伟这样评论道。

  由于一生偏爱德国表现主义和法国印象派,胡一川的油画一度得不到重视,但上世纪80年代以后,他的油画作品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美国一些高校举办胡一川油画展和学术研讨会,还将他的画作为教材内容。

  上世纪90年代后期,新建成的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被学校命名为“胡一川美术馆”,体现了美术界对胡一川艺术成就的认可。2000年7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的“20世纪中国油画展”中,胡一川教授的《开镣》、《挖地道》、《南海油田》和《石佛寺》作为主要作品参展,代表了油画界对他艺术探索的认可。

  胡一川一生的艺术经历与中国民族革命和新中国社会建设水乳交融,在时刻关注现实的同时又不失去自己的独立性,秉承了特色鲜明的印象派和表现主义特征,在木刻版画和油画两个美术门类中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留下了一批优秀的美术杰作。他不仅是中国现代版画的先驱,在油画的艺术风格和成就上也自成高峰。

  2000年7月14日,胡一川以91岁高龄去世。在那些记录着一个时代铿锵脚步的版画作品之外,他还留给人们另外一重背影——那些浓郁色彩、雄强线条和激扬表现力的油画中蕴含着一个艺术家真率而纯粹的审美追求。(陈龙)

【责任编辑:范超】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中华文化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