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大马“丝路印记”:千年前已有中华文明痕迹(2)
丝路新语
马来西亚人至今钟情广州丝绸
诚然,在马六甲,由于历史原因,关于郑和七下西洋的历史印记许多都已模糊。但如果你就此认为,马六甲离郑和、离“丝路”越来越远了,那就大错特错了。置身于今天的马六甲,郑和元素和中国元素仍然无处不在。在这个华人人口占1/3的古城,你完全靠一口“中国话”畅行无阻。
站在马六甲河口的陈金声桥上,面南而立,左边是拥有400年历史的荷兰红屋,右边是同样拥有无数百年老屋的唐人街——鸡场街。在荷兰红屋,设有专门的“郑和文物纪念廊”,高大的郑和塑像矗立在露天长廊,游人远远就可以看见。在鸡场街的路口,一艘仿造的红色“郑和宝船”,高耸入云地“泊”在一个高台上。这是专门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8周年而建的。
在鸡场街,你会顿生一种行走在国内某条步行街的错觉:当街卖小吃的阿婆,端着饭碗一边吃饭,一边听着邓丽君、蔡琴的歌;坐在街边拉小提琴“赚点咖啡钱”的阿伯,拉着《月亮代表我的心》,一曲又一曲,一脸陶醉;卖粽子的女孩用中文跟隔壁卖潮州牛肉丸的女孩聊着天……据说,鸡场街的几家海南鸡饭,无论什么时候去,都要排很久的队。
鸡场街又叫会馆街,不长的一条街,不到150间屋子,有着9间中国会馆或宗祠。福建会馆、雷州会馆、海南会馆、潮州会馆……这些动辄几百年的会馆,俨然一部华人社会史。从这片古老房子的屋顶望去,恍惚间,似乎这个古城的天际线,依然还是明朝时的那条天际线。
在鸡场街的街尾,有一个露天舞台。夜幕降临,一群大叔大妈轮流在舞台上唱起歌来,一首接一首唱,全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文老歌。
而在马六甲的观音亭街,华人庙宇云集。从青云亭到鸡场街的百步范围内,就有8间华人庙宇,其中6间是近百年或百年以上的老庙。每一间都香客如云。
王琛发教授说,从古到今,马来西亚跟中国之间的丝绸之路从未断过。无论是文化,还是经济。
马六甲广东会馆会长陈展鹏,已是在马来西亚出生、成长的第二代华人。经营着一家贸易公司的他,每年都要去山东青岛等地进口土豆等农产品,每年都要来广州参加一次广交会。
位于马六甲城哥打拉沙马那花园的成佳纯正西刀鱼丸店,老板陈佳宾和弟弟陈佳园采用传统手工打制的西刀鱼丸,被当地美食杂志誉为“大师级美食”。当他听说记者来自广州,当即便热切地问道:“我一直想到广州去开店,你们说我的鱼丸会好卖吗?”
有一组数字让马来西亚旅游局主席黄燕燕十分惊喜:去年中国出国的游客9000多万,其中到东盟国家的就有4000万。“这是巨大的商机,希望有更多的中国游客来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中国友好协会执行秘书陈楷枢看好的是广东是中国制造业基地的优势。“东南亚国家需要的产品,在广东都能找到。”
经常往返于中马两国进行学术交流的王琛发也观察到,东南亚一带的马来人对广州的丝绸等布料依然情有独钟。“以前,他们主要是通过香港买,现在,他们自己直接去广州买了,除了布,他们还喜欢在广州买名牌以及各种小产品。”
投资锦囊
别扎堆低端产业 要开拓更多“蓝海”
对于有意前往马来西亚投资的中国企业,马来西亚首相府对华特使黄家定特别指出,马来西亚与中国在许多产业领域都有互补互惠互利的空间,马中两国没有必要在劳动力密集的低端产业上展开“红海”式的恶性竞争,而是应该共同向更多高价值、高产能、高科技的领域开拓更宽广的“蓝海”市场。
黄家定介绍,目前马中两国的双边投资额比例为6:1,两国政府领导人在许多场合也不断呼吁采取必要的措施来缩短这个差距。马来西亚政府已推行数项大计划,如位于马来半岛东海岸的马中关丹产业园区和位于马来半岛南部的伊斯干达特区等。“我们欢迎更多高科技的中国企业到马来西亚进行考察和投资,助推‘马来西亚制造’。”他说,很多中国大公司都有这个实力。
至于广州企业在马来西亚的投资方向,他分析,根据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访马时,两国领导签署的马中政府经贸合作五年规划,未来,在农业、制造业、工业园、基础建设、能源及矿业、资讯通讯工艺、旅游业、工程服务、清真产品、中小型企业、物流及零售业等领域,马来西亚与广州都有很多互补的空间。“广州企业在这些领域都可以大有作为。”(黄蓉芳 陈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