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泉州国画家痴迷画虎70年 “百虎图”展中华百年史(2)

2015年01月16日 14:23   来源:泉州晚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笔。国画用笔最关键,老虎毛茸茸的,且要体现其威武雄壮的气势,与其他画用笔肯定不能类似。他琢磨再琢磨,摸索创立了“以点组线,点线结合”的画法,这样一来,笔墨有粗有细,虚实结合,效果非常好。“死”老虎变“活”了。

  色:一般老虎都是黄色的,一段时间之后,他不满足单一的颜色,经过不断尝试,大胆探索,在传统的黄中加入赭石和绿,虎的身躯显得更厚重和华丽,更体现虎的气势和神威。

  神:懂画的人都说,“郑老虎”才有精神,这是说他多年功力,全在一双传神的虎眼。“无论哪个角度看,都觉得老虎好像盯着你看。”有一次,一个朋友带着狗到郑家,恰好看到他画好的老虎,狗竟吓得尿出来了,可见其画之传神。

  意:最初他画的虎,无非上山、下山,吃饭、睡觉等生活方面的。偶然中,他读到鲁迅的诗“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他感悟到,再凶猛的动物,也是有感情的,有温情的一面,虎就像人一样,有七情六欲。这一领悟如醍醐灌顶,他开始把自己的感情投放进去,题材大大扩宽,他笔下的老虎开始反映人们的思想、感情,讴歌时代精神。

  呕心力作 “百虎图”展中华百年历史

  1987年,郑福生退休了。然而,他的画虎生涯不仅没“退休”,经过几十年的沉淀,臻于成熟,迎来了大器晚成的黄金时期。

  1995年,香港即将回归祖国,他开始构思《百虎图》,期望用一百只虎反映百年中国的沧桑巨变。从构思、收集资料、构图到成稿,前后花去近三年,特别在创作的一个多月,他不眠不休,经常从凌晨四点画到半夜。

  《百虎图》近20米长的画卷,分成“沉睡—觉醒—斗争—奋进”四个篇章,在画卷中100只神态、动作各异的老虎,或悲伤、愤怒、失落,或高兴、振奋……生动、鲜活地体现了中华百年沧桑史,画卷气势磅礴,动静结合,疏密有度,浓淡相宜,一经问世便产生轰动。

  值得一提的是,郑福生独创的绘画、书法技艺,他却并不“独藏”。 郑福生的外甥卜树进告诉记者,郑福生有很多学生,无论是大学的学生还是艺术界的晚辈,他懂的东西都毫无保留、倾囊相授,每次上课备课都十分认真,“他说作为书画人,我有责任将我会的东西教给大家”。

  永不自满 12版不一样的“百虎图”

  对很多人来说,成名成家之路也许难,更难的是,有一定成就之后,如何突破自我,不断超越。尽管郑福生名气已如日中天。然而,他并没有满足已取得的成就,至今他画了上万张虎图,但他仍觉得自己最满意的画还没创作出来,“只有较满意,还没有最满意。”

  随着技艺的提高,他对自我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为了精益求精,同样的题材,同一个姿态他往往一画就是几百张,不满意就一直修改,在其中求最好。

  第一个版的《百虎图》问世后,他又一而再、再而三地创作《百虎图》。之所以说创作,是因为他每个版与之前的比,都有所不同,融入了更多自己的最新心得、收获,因此,每一个版花的时间,也越来也多。2011年,在泉州他创作出第12版的《百虎图》。“30米长卷下来,对脑力、体力、精力、耐力都是巨大的考验,不是一般的辛苦。”郑老的外甥杨鹏飞说。

  岁月在流逝,郑福生对虎画的痴迷却日趋浓郁。有时灵感一现,想到好的画法,睡到三更半夜都赶紧起床画下来。他希望自己天天有体会,年年有进步,五年到十年有一个飞跃。

  迎难而上 瓷瓶作画为家乡添彩

  近日,郑福生应邀回乡,在德化白瓷上作画,想将自己近年来在画虎方面的提高与心得,在德化瓷器上体现,为家乡的艺术添彩。

  但其实,熟知书画与陶瓷艺术的人都深知,陶瓷可不比宣纸,在陶瓷上作画,必须克服三个难点,完全是全新的挑战。首先是造型,瓷瓶跟宣纸很不一样,瓷瓶是立体的,形状多样,大小不一,看不准,要掌握得很准确;其次是色变,明明画得很好,一烧就不一样了,颜色被瓷瓶“吃掉”了,色变很厉害。温度不同,效果迥异,而且只有烧出来才能看到效果,画的时候根本无法预估,只能一点点修正;最后是上色难,太厚了会爆胎,要调整的话,摸一摸,前面上的颜色又没了,只能用活性笔一点点调,一遍又一遍上色。

  在陶瓷作画领域,纵使被称为“军中虎王”,对郑福生来说,也是全新的领域,要克服许多未知的矛盾,已年近9旬的他,完全不需要费这个功夫,然而,他却迎难而上,不怕失败。除了不断实践、摸索,他还谦虚地向当地的陶瓷专家、工人请教。一个多月的摸索、调整,德化白瓷这一“拦路虎”已被他“驯服”,化身为立体的宣纸,他在瓷坯上创作形态、神情各异的虎图,“百兽之王”在德化瓷瓶上鲜活地生活了下来。

  郑福生的技艺、对艺术执著追求的精神,深深感动了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邱双炯,看完郑福生的作品,他连声称道:“太妙了,釉下彩作画,实在不可思议。”(黄宝阳)

【责任编辑:范超】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中华文化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