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洋节风行 传统节日的“传统”该何去何从?(2)

2015年01月30日 14:41   来源:长沙晚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喻立新说,现在已经有很多传统节日失传了,如阴历二月初一是中和节,“二月二,龙抬头”是春龙节,阴历二月十五为花朝节,阴历三月三日为上巳节、禊日,清明节前一天的“寒食节”以及春秋两次祭祀土神的日子“社日”,唐朝诗人张演《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不过,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相对于传统节日活动的萎靡不振,近年来,“洋节”却有如“滔滔江水”所向披靡,年轻人心目中,“洋节”地位颇有过之而无不及之势。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感恩节等众多“洋节”在长沙大行其道,但这些西方节日原有的意义已被年轻人曲解,变成了“疯狂聚会”、“狂欢的盛宴”。

  有市民不无担忧地说,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在一年又一年的漠视中被淡化了,而对西方节日却大肆炒作,这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商家以盈利为目的进行宣传的问题了。青少年从小就受到这样的熏陶,当他们长大成人之后,还会有多少传统节日习俗被记得呢?

  长沙人应该率先“玩转”传统节日

  “腊八粥,喝几天,沥沥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花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闹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陈??仓两窕鼓鼙车贸稣馐淄?ァ2还??馐淄?ダ锍?怂昴┐笊ǔ?痛竽瓿跻弧芭ひ慌ぁ币颉叭???砩夏忠凰蕖钡牟皇噬硖逋猓?档拇蠖际浅浴?/p>

  吃的习俗,多多益善,增添了流水般的日常生活的情调,使无趣的日子变得有趣。新鲜的食物,因为古老的习俗而沾染上几分历史感、文化味,乃至神圣性。“民以食为天”,在中国,如果剔除了饮食文化,多多少少会显得苍白、无趣。

  “传统节日总是围绕着吃。春节吃饺子,元宵节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人们只注重吃,把传统节日的精神内容给丢了。”喻立新说,过分地强调饮食使传统节日变成了“饮食节”。春节吃一顿年夜饭、元宵节煮一锅汤圆、中秋节送几盒月饼、端午节吃几个粽子,节便过完了。传统节日给现代人留下的似乎只剩了饮食,节日中大量美好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民俗意境,则变得越来越淡了。

  除了围绕着吃外,传统节日强调团圆。“聚在一起做什么?无外乎就是打麻将、吃喝。”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麻将成为一些人过年过节的“主角”。

  与此同时,过年过节时也都有一定的安排。像过年,要一家人吃团圆饭,还要走亲访友,久而久之有的已变成一种固定的应酬,不管喜欢不喜欢都要做,甚至许多的内容带有了更为复杂的背景,“时不时就会有亲朋好友问你谈爱没有?现在一个月的收入是多少等等这些问题,叫人高兴之外并不轻松”。

  “洋节”的迅速涌进与“生根发芽”,确实离不开西方成熟商业体系对节日成功的商业化,更深层次原因恐怕还在于,除圣诞等少数几个“洋节”外,许多“洋节”相对更具私人化,比如父亲节、母亲节、情人节之类,而我国传统节日的许多活动往往带有很浓重的群众色彩,一个人一个家庭往往“玩”不转,比如耍龙灯赛龙舟。在社会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的今天,这无疑给传统节日的传统失传带来了一个大难题。

  喻立新认为,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洋节”的流行是多元文化相互融合与交流的体现,对于“洋节”所代表的其他民族的文化,我们应该充分尊重。“但另一方面,国人也要捍卫和守护本民族的文化精神,要不断开掘传统文化的新内涵,寻找新载体,从而更好地完成民族文化的过渡和传承。”

  长沙是个习惯热闹的城市,也是一个具有娱乐精神的城市。比如过年,长沙新年第一天最热闹的地方就是祈福会、灯会、庙会和焰火晚会。“长沙人应该率先从传统节日的繁琐程式中解放出来,‘玩转’传统节日,使传统节日过得既不失传统,又风趣、韵味。”喻立新说。(范亚湘)

【责任编辑:范超】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中华文化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