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海上丝路 中国与东盟国家友好交流谱新篇

在东南亚国家的博物馆中,大部分和中国有关的文物和遗迹,无论是丝绸、瓷器或是商船,都与海上贸易、友好往来相关;而博物馆中陈列的多数和西方有关的文物却是同战争、殖民和侵略联系在一起,要么是长枪、大炮,要么就是战船。东南亚不少国家都有过春节的习俗,特别是在华人聚集的地方,春节更是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
在西方著名航海家麦哲伦、哥伦布出世之前,15世纪初,郑和奉明朝皇帝朱棣之命,率领200多艘帆船、2.7万多人的庞大商船队七下西洋,掀开了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亲善、睦邻的多彩一页。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文莱……大部分东南亚国家至今保留着这段历史的记忆。这些历史记忆与时代特征交相辉映,在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倡议的推动下,焕发出新的活力,歌唱出新的旋律。
航海故事精彩温馨
在马来西亚国立博物馆,一件件中国宋元明清时代的精美瓷器,让前来参观的游客流连忘返。这些曾经沉入海底的精美瓷器,讲述着一个个精彩的航海故事,同时也成为中国和东南亚各国贸易往来、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马六甲郑和文化馆馆长、国际郑和学会会长陈达生对记者说,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在马来西亚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历史印迹。根据《明史》《瀛涯胜览》《西洋番国志》等史料记载,明王朝通过郑和的庞大船队,同当时的满剌加,也就是马六甲王朝建立了紧密的外交关系。马六甲当地至今流传着很多与郑和船队有关的传说,其中一个是关于明朝汉丽宝公主嫁给马六甲王子的美丽传说。在马六甲城外有一座山,当地马来人称它为“中国山”,当地华人则称其为“三宝山”,相传这座山的得名就来源于汉丽宝公主下嫁的对外队伍曾经驻扎在这座山上。如今,在“三宝山”脚下仍遗留一座“汉丽宝井”,它的建造和形制与当时明朝的凿井技术别无二致。尽管汉丽宝公主的故事在《明史》正史中并无记载,但华人在明代大规模迁居马六甲却是史实,他们不仅给当地带来了更为先进的农业技术,也影响了当地的文化,为马来西亚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迹。
今天,郑和文化馆所在的马六甲河畔就是当年郑和船队设立的官厂遗址。郑和带来的庞大船队和人员部分留在了马六甲生活,并同当地马来贵族通婚,他们的后代形成了马来西亚独有的一个族群——峇峇娘惹,而峇峇娘惹文化也成为马来西亚独有的一种文化。峇峇娘惹在保留华人文化的同时,大量吸收了当地马来文化和西方文化。在位于马六甲市内的中西合璧的巨大庭院式建筑——峇峇娘惹文化博物馆,华人文化、马来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相互交融。
记者观察到,在马来西亚国立博物馆中,大部分和中国有关的文物和遗迹,无论是丝绸、瓷器或是商船,都与海上贸易、友好往来相关;相比之下,博物馆中陈列的多数和西方有关的文物却是同战争、殖民和侵略联系在一起,要么是长枪、大炮,要么就是战船。马来西亚国立博物馆用大量声光电等展览方式,再现了西方殖民主义者是如何侵略马六甲的历史片段。马来西亚中国总商会副会长刘俊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从历史上看,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同亚洲各国友好交往、和平贸易的通道,这同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进行的侵略行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国今天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也印证了中国一直以来和平崛起的承诺,中国就是要复兴这条历史上的著名贸易线路,把中国同东南亚各国的友好交往和经济合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文化相近习俗相通
友好交往的悠久历史,使东南亚成为华人聚居最多的地区,许多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如春节、中秋节、清明节等都在这一地区保留了下来,并逐渐成为所在国普遍接受的习俗。
在泰国,人们把中秋节叫做“祈月节”。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各家各户用甘蔗扎成拱门,男女老少都要参拜月亮。人们围坐桌前,桌上摆满各种美食,还供奉着观世音菩萨和中国民间传说的“八洞神仙”,互相祝福,望月祈祷。在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地,中秋节寄托了华人对中华民族的情感认同与历史记忆。吃月饼、赏月、提灯笼游行是马来西亚华人世代相传的中秋习俗。中秋临近,马来西亚各地的老字号商家纷纷推出各色月饼。一些地方的华人社团举行提灯笼游行庆中秋活动,除舞龙舞狮外,一辆辆载有“嫦娥”“七仙女”的花车漫游其间,服饰鲜艳的艺人和青年载歌载舞,热闹非凡。
端午节算是在东南亚华人保留至今的中国传统习俗里比较重要的节日了。在中国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华侨华人们也会用自己的方式庆祝端午节的到来,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在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虽然并不是每个华人都清楚地知道端午节是在哪一天,但是在泰国唐人街的超市里都有粽子出售。泰国的粽子既有个儿大的,也有小巧玲珑串成一串儿的,粽子的馅儿主要是糯米加肉的,跟中国南方的粽子有些相似。
东南亚不少国家都有过春节的习俗,特别是在华人聚集的地方,春节更是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缅甸华侨华人过春节的习俗保存得很好,包括贴春联、舞狮、舞龙等。除夕当晚,各家各户都会举行祭祖仪式,然后全家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团圆饭一般吃的都是家乡菜。年初一,大家都穿上新衣服,亲戚朋友互相拜年时,习惯拱手合十,互致“吉祥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