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海上丝路 中国与东盟国家友好交流谱新篇(2)
客家文化开枝散叶
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东区的缩影公园内,一座中式客家土楼在充满当地风情的建筑中显得别具一格,这就是中国海外第一家反映当地客家历史文化的博物馆。
鹅黄色的小楼共3层高,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以生动翔实的图文叙述客家人在印尼的发展史,介绍印尼客家英才,还陈列包括客家乐器、农耕用具、龙屋泥塑模型、传统厅堂及新娘房陈设等数百件民俗展品。
印尼这片蕉风椰雨的土地见证着客家人的奋斗史。早在13世纪,10余位青年成为历史记载中第一批迁移到印尼群岛的客家先民。明清以来,客家人大规模“下南洋”谋生,并在当地开枝散叶,目前印尼客家人约有800万,大概占印尼华人总数的40%、印尼总人口的3%—4%,散居在全国各地。
“在勿里洞,有许多客家人开设的矿场;在棉兰,客家人参与城市建设;在雅加达,大市场几乎一整条街都是客家人开设的商店。”筹建博物馆的印尼客属联谊总会主席叶联礼语气充满自豪,“我们做生意吃得起苦,以诚待人,所以今天的客家人在纺织、矿业、地产、金融等各个领域都有很大成就”。
怀着慎终追远、崇文重教的使命感,印尼客家人克服重重困难,筹集资金建设博物馆,从规划筹建到落成开馆历时仅两年半时间。叶联礼说:“客家先贤漂洋过海来到南洋群岛,当过工人、农民、小商贩,创业也是白手起家,几百年里遭受的沧桑苦难多得数不清。我们想让年轻一代记住,天上不会掉馅饼,只有辛勤打拼才有成功的一天。”
汉语学习不断升温
2014年12月1日,在泰国东北重镇的孔敬大学举行了隆重的孔子学院新大楼揭幕仪式,泰国公主诗琳通亲手按下按钮为新楼揭幕,并为孔子学院新楼题写院名。中方院长王贵彬告诉本报记者,孔敬大学孔子学院是泰国首家揭牌的孔子学院,新大楼是孔敬大学专门投资5800万泰铢(约合1100万人民币)为孔子学院新建的,融中泰建筑设计风格为一体,教学办公面积3100平方米。不仅如此,孔敬大学还将孔子学院列为等同于各学院的正式建制内,学生可以在孔子学院选修学分。目前在孔院本部及各教学点注册学习汉语的人数有6900多人,其中年龄最大的71岁,最小的7岁。
陈继舟是孔敬大学药学院院长,在孔子学院学习汉语已3年。他说:“我几次到中国,发现中国的一些城市和文化的发展模式很值得学习和研究。中国在世界上扮演着促进世界友好和平的角色。所有这些,促使我研究中文并爱上了中国文化。”
孔敬大学孔子学院是泰国汉语学习热的一个缩影。10年来,在中泰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泰合作成立了12所孔子学院和11家孔子课堂。孔子学院从语言教学入手,用文化交流增进互信和友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受到了泰国上至王室、政府人员下至平民百姓各阶层的广泛欢迎。
卡里姆作品引轰动
“中国与文莱有着长达千年的悠久、深厚交往史,让更多年轻人知道这段历史,将会为深化两国友谊打下深厚基础。”卡里姆博士对记者说。卡里姆是《追溯文莱—中国史》一书的作者,两年前与书同名的纪录片在文莱电视台播放,在当地引起了轰动。他说:“很多文莱人,尤其是年轻人对于我们两个国家在历史上曾经有如此亲密的关系感到惊讶。这种惊讶和好奇会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两国交往历史的兴趣。”
《追溯文莱—中国史》讲述了文莱与中国之间贸易、经济、文化交流的丰富历史,以及文莱在哥打巴托(意为石头城)等诸多考古遗址发掘的文物。卡里姆说,哥打巴托是文莱的古代首都,是同中国交往的渊源所在。1408年,勃泥苏丹——马吉·阿桑,明史称麻那惹加那就是从哥打巴托出发访问中国。苏丹在中国染疾病逝,被明朝永乐皇帝以王礼厚葬在南京,命入籍的南洋人为其守墓,这段历史佳话至今仍被文莱人广为传颂。
哥打巴托见证了中文两国的历史友谊,这座用石头建造的堡垒事实上是在中国的帮助下修建的。哥打巴托遗址内中国风格的础石,以及苏丹墓石碑上的中式花纹,在同时代中国福建泉州的建筑和墓葬中也十分常见,这足以说明这座城市同中国之间的密切联系。此外,在哥打巴托城墙遗址公园,出土了大量来自中国的瓷器碎片以及铜钱、金饰等,证明了当时中文两国之间密切的贸易往来。
“十多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抵达文莱带来的是商船和财富,而不是枪炮和战争。这一点和西方殖民主义者有着根本的不同”,卡里姆说。(施晓慧 于景浩 杨讴 庄雪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