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古早味年食年俗:除夕甘蔗顶门 初九拜天公(2)
甘蔗顶门、看避债戏 新年入佳境 善举促年俗
除夕,拿两根贴上红纸的甘蔗放在古厝大门后;一家老小上街看大戏,这样的古老年俗已不多见了。
每年都回南安乡下陪奶奶过年的小玉,吃过年夜饭,贴好春联之后,总会帮住在古厝的奶奶,拿两根甘蔗放在木头大门后的两侧,并在甘蔗上贴上红纸。奶奶说这叫“竖年”,让甘蔗依靠大门,意为“家门不倒,事事顺利”。对此,廖榕光说,因为闽南语中“蔗”与“佳”读音相似,由此把甘蔗放在门后,也有着“新年进入佳境”的说法,而大年初一,这两根甘蔗将分切摆盘上桌,成为让客人沾沾喜气的零嘴。
旧时除夕夜,泉州城中常有戏班搭台唱戏。过去家住在涂门街关帝庙附近的李先生说,在他的小时候,每到年三十,夜幕降临后,戏班锣鼓响起,原本聚在家里围炉的人们,便会三五成群,结伴出门,入庙进香祈福之后,大家便会逗留在临时搭起的戏台前看戏。台上好戏轮番上演,台下看客闲话家常,谈天说地,热闹非凡,“那时那景,年味甚浓”。
这一风俗因何而起?廖榕光解释说,相传古时有位乐善好施的乡绅,为了让一些未能在年前还债的贫苦人免于在除夕夜被追债,便出资邀请戏班到庙门口唱戏,债主们不会追债到此。许多人便将之称为“避债戏”,这一习俗也演变成以前泉州人除夕夜里的传统娱乐活动。
金橘糖、花生仁糖 甜碟摆厅堂 茶点增年味
正月,闽南人家总会在厅堂中摆放一盘“甜碟”待客,以此祝福客人们新的一年里有一个“甜蜜的开始”。
“每逢春节,家里的‘甜碟’中总会看到金橘糖,这是因为闽南语中‘橘’和‘吉’同音,象征大吉大利之意。”来自永春的大厨水生说,金橘多野生于山间,其果树年年开花结果,由于其味道很酸,无法直接生吃,当地人便把它去籽后,用盐水浸泡去除酸涩味,之后再以白糖腌制熬煮成金橘糖,如此一来,既保留了金橘原有的橙黄色泽以及特有的香味,也让它入口甜如蜜糖,不再苦涩难食。而金橘糖除了是过年期间配茶的佳品,同时也可与花生一起煮成待客的甜汤,也能作为蒸年糕的辅料,为年糕增加一些果香味。
花生仁糖,与冬瓜糖、红枣、寸枣等都属于春节甜碟中的古早味茶点。小玉的奶奶会亲手做花生仁糖,让家中的孩子们高兴一下。挑选好颗粒均匀的花生,加入白砂糖、麦芽糖、糯米粉、野山橘调制成糖团,无需模具,用手将其捏制成块即可。手工制成的花生仁糖,质地滑爽,滋味香甜。花生本身便寓意“多子多福”,糖浆又有甜蜜之意,花生仁糖也蕴含着“甜蜜美满、招祥迎春”的意思,品尝之后,“甜在口中,喜在心头”。
“拔拔灯”、“坐钉轿” 欢乐闹新春 “游灯”众人拉
南安英都镇,正月里最热闹的一天是在农历初九,闹春游灯总会吸引许多当地人及外地访客前来参与其中;而在德化淳湖村,自明朝嘉靖年间至今,每年正月都举办独特的舞龙、舞狮、“坐钉轿”活动。
每年的正月初九,也是闽南民间俗称的“天公生”,为祈求来年生活平安富足,在这一天,许多人家都会准备丰富的供品祭拜天神,而在祭拜天公之后,英都镇上就会开始一年一度的“拔拔灯”活动。“‘人们通过‘拔拔灯’来祈福,祝愿自家人来年生活顺心。”作为“拔拔灯”传承人的廖榕光介绍说,位于英都镇上的英溪,是古时著名的内河驿渡,英溪的溪道蜿蜒曲折,水流湍急,河滩险恶,来往航运只能通过船夫驳船,把英都的粮食、丝绸、薪炭、茶叶、笋干等运到泉州,独特的地理环境,也衍生出船夫们在驳船时所使用的术语,他们将顺水行船口叫“放船”,逆水行舟的时候就需要船夫拉纤,俗称“拔船”,而受到“拔船”的动作启发,正月游灯时,船夫们便将一个个红色的灯笼串成一条长长的“灯龙”,并用拉纤的方式将“灯龙”拉着沿河行走,一边拉扯并一边吆喝着响亮的“号子”,一路上声势浩荡,场面很是壮观,由此独特的游灯方式传承至今,便成为当地人正月里独有的一种“闹春”活动。
在德化县水口镇淳湖村,自明朝嘉靖年间至今,每年正月十三日至十五日则传承着独有的新春民俗活动。
“与其他地方用布制作龙和狮不同,我们舞龙、舞狮所用的龙与狮都是用纸做成的。”来自淳湖村的郑义孔介绍说,从每年正月初二、初三开始,村里的手工师傅们便会着手开始做纸龙和纸狮,一条10余米长的纸龙,要耗费一位师傅10多天的时间。
除了舞龙舞狮表演之外,郑义孔介绍说,还有一个名为“坐钉轿”的民俗活动也值得一看。在这座钉轿上,椅面、靠背处以及落脚处共布满56颗长达数厘米的钉子,钉子刃面雪白,锋利无比,而钉子上垫着两张薄薄的纸,表演者穿着厚厚的衣服,手持木刀剑,端坐钉椅之上,任凭抬轿人一路颠簸,不时挥舞刀剑,借以这场惊险的表演来祈愿“千灾扫去,百福招来”,并寄愿来年生活可以安康平顺。(陈士奇 黄小燕 王双季 苏福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