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中非人文交流多元并举 深入交往共唱友谊颂歌

2015年04月02日 09:17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孔子学院的武术队。(胡妍妍 摄)
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孔子学院的武术队。(胡妍妍 摄)
中国侨网2015南非“中国年”开幕式音乐会在南非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国家大剧院隆重举行。
    2015南非“中国年”开幕式音乐会在南非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国家大剧院隆重举行。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在非洲,我们从南非的“母亲城”开普敦出发,沿着东海岸向北,再向北,从南非到毛里求斯、坦桑尼亚再到肯尼亚,一路感受到的,既有这片希望之洲涌动着的热情与活力,也有中非之间植根于历史、植根于人心的深情与厚谊。“中非友谊”这块沉甸甸的金字招牌在政治互信、经济互利、文明互鉴的合作交流中越擦越亮,中非命运共同体正迸发出勃勃生机。

  从古至今未断“你来我往”——领域广泛 交往深入

  走进位于首都达累斯萨拉姆的坦桑尼亚国家博物馆,“牵星过洋——中非海上丝路历史文化展”吸引不少观众驻足。一件件形制逼真的郑和船队模型,高大雄伟,阵势浩荡,仿佛让人看到了600多年前,200余艘海船云帆高张,昼夜星驰,四访东非,将中华文化远播到此的景象。

  肯尼亚马林迪旧港的一座栈桥,几经修复,如今已相貌大变,但当地人还是称它为“郑和桥”,郑和在此登陆、长颈鹿被送抵中国且被当做神兽麒麟大受礼遇的故事仍有流传。马林迪再往北的帕泰岛上,生活着一群自称是郑和船员后裔的“中国人”,传说是当年郑和船队有一艘船只触礁,船员逃生到岛上,落地生根,与当地土著女子结婚而繁衍的后代。

  600多年潮涨潮落,郑和船队到访东非的传奇尚未走远,中非合作交流的新故事又谱新篇。

  随着直航开通、互免签证,中国赴毛里求斯旅游人数连年激增;2010—2013年,仅中国和南非之间就有143批次文化艺术团组互访,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四海同春”艺术团、中国杂技团大受非洲观众好评;中国实施的“非洲人才计划”,3年计划为非洲国家提供1.8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培训各类人才3万余名……

  视线再拉近些。作为中国在海外设立的第一个文化中心,毛里求斯中国文化中心最近两个月的活动已经安排得满满当当。从电影招待会到波巴桑市政府广场演出再到主题舞会,中心网站上都详细公布了各项活动的时间地点,方便当地民众查阅。

  2014中国“南非年”的余音尚在缭绕,南非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的一台中非合璧的交响音乐会又拉开了2015南非“中国年”的序幕。互办国家年正在成为中南之间推进文化合作、艺术交流、学术研讨等“一揽子”工程的有效载体。

  “今天我在想非洲。我没有办法将手头的工作继续,于是我就坐下来慢慢想。”从马林迪回来的考古队员丁雨写下这样的日志。“期待中国能帮助肯尼亚成为非洲第一个拥有水下考古博物馆的国家。”这是同样参加考古项目的肯尼亚小伙比塔的最大心愿。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肯尼亚国家博物馆自2010年起在肯尼亚沿海地区展开联合考古发掘,这种以项目带动的学术合作,正在成为中非交流版图中的活跃一块。

  活跃在中非之间的还有政治对话和政党经验交流。中国发展进程中政治体制的特殊作用、政府模式与政党关系等议题备受非洲国家关注,中国开设的一系列针对非洲国家的人力资源研修班和研讨班也深受非洲欢迎。在相同的国际体系背景之下面临相似的发展问题,使中非双方在平等、自主的基础上开展治国理政和发展经验的交流和借鉴成为可能。

  以上种种只是中非人文交流的片段缩影和冰山一角。600多年来的点滴来往正在汇聚成一条互联互通的大河,拍打着历史,也激荡着现实,裹挟着更多合作机遇和交流形式浩荡而下。

  人文交流无分“新旧软硬”——多元并举 各显神通

  说到“新旧结合”,中国驻毛里求斯大使李立深以为然,“中非合作这么多年,已经形成了传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树立了非常好的社会影响。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我们用好原有品牌,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孔子学院可以说是中非交流甚至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老品牌了。2005年,非洲第一家孔子学院落户肯尼亚,10年后的今天,非洲已经成了全世界孔子学院发展最迅速、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哪怕偏远到南非西开普省弗朗斯胡克市下面的一个黑人村庄,也不乏琅琅读中文的声音。汉语已经成了毛里求斯小学的选修语言。登上2011年春晚舞台的肯尼亚女孩茹丝,作为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毕业的第一批学生,已经“接棒”当上了汉语老师。肯尼亚埃格顿大学和莫伊大学的孔子学院还分别以农业技术和纺织服装为办学特色,有的放矢地惠及非洲发展。

  但是,除了汉语、书法、太极、京戏之外,鲜活的当代中国同样需要传播途径,这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出新出彩的时代需求。“我好喜欢毛豆豆呀”,在坦桑尼亚一家电视台参观时,电台的一名记者就忍不住与来自“毛豆豆”故乡的我们分享她对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的喜爱。一部表现普通人喜怒哀乐、表现中国式婚姻与家庭的电视剧,为坦桑民众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

  既要新旧结合,还要软硬结合。中国驻南非大使田学军将人文交流在双边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归结到一个重要的原因和表现上去——“文化交流机制日趋成熟”。硬机制是畅通交流渠道、提升合作水平的关键。以中南之间为例,正是通过发挥《文化合作协定》的纲领性作用,在日益成熟的框架机制上,两国媒体合作才能不断深化,推动中文教育纳入南非国民教育体系才会取得可喜进展,共建科技园区和联合研究中心进一步达成共识,涵盖文化、艺术、教育、旅游、遗产保护等领域的互办国家年活动,更是成为一大亮点。

【责任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