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中非人文交流多元并举 深入交往共唱友谊颂歌(2)

2015年04月02日 09:17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人在哪里,文化就在哪里。硬机制以外,润物细无声的“软交流”无时无刻不在。2014年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主办的“我的肯尼亚/中国故事”征文比赛,收到很多在当地中国企业工作的肯尼亚员工的来稿,讲述工作给他们带来的精神状态上的变化,以及他们从中国同事身上感受到的勤劳智慧和中国文化的底蕴。“我不会离开让我梦想成真的地方,我会跟随路桥直到退休”,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肯尼亚办事处的京科这样表达他的依恋之情。

  在达累斯萨拉姆的华人旅馆“远方的家”,我们遇到了为“坦桑过大年”开碰头会的志愿者们。由在坦华人和坦桑尼亚人自导自演的“坦桑过大年”春晚,已经连着办了6年,规模越来越大,参加人员越来越多,应邀参加的坦桑尼亚嘉宾分量也越来越重,坦桑尼亚国家电视台还予以全程实况转播。中国驻坦桑尼亚大使吕友清说,春节文化是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优秀中国文化的代表,通过中坦合作的文艺演出形式,“既增强了在坦华侨华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增进了中坦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这也是一种文化交流形式的生命力所在。

  在内罗毕,我们遇到了这样一群中国年轻人。他们中不少是刚从名校毕业,有的辞去了在大城市的体面工作,还有的正在读大学,却为着同一种理想来到非洲,实地考察中国企业在当地发展的环境,帮助中国企业真正了解非洲、融入非洲。这群80后、90后,正在以他们的方式搭起一座中非友谊之桥。

  中国传媒大学的大四学生王怡是其中一员,两年前她曾来到肯尼亚一所小学支教,这是她第二次来肯尼亚。“我和这片土地有说不清的情感”,她羞涩地笑了。

  “真实亲诚”旨在共同发展——以人为本 互敬互鉴

  “中国人民和非洲人民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在坦赞铁路达累斯萨拉姆车站,在坦中合资友谊纺织有限公司的车间,在毛里求斯中国文化中心,大家都会真切地感受到这种“亲近感”,会想起马季、唐杰忠的相声《友谊颂》里不断重复的那句斯瓦希里语“拉菲克(朋友),瓦奇那(中国)”。一声“朋友”,道出了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凝聚力,也道出了千千万万身处中非交流之中的普通人的真实感受。

  2014年“感动中国”将年度特别致敬颁给了抗击埃博拉中国援非医疗队。在别人离开的时候坚定赶来,在避之唯恐不及的病毒面前挺身而出,他们最真实地体现了什么是“朋友”。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卫生领域最大规模的援外行动,距离1963年中国第一次向阿尔及利亚派驻医疗队,已经过去了50多年,半个世纪里值得“特别致敬”的援非白衣天使实在是太多了。

  刘高琼也是一名使者,一名农业使者,自1997年受教育部派遣来到肯尼亚埃格顿大学从事非洲农业教育援助工作起,就再也没有离开过,硬是把自己“钉”在了用农业技术帮助非洲摆脱饥饿与贫困的承诺上。别人说这“钉”的苦,他却只知道甜——不仅大大改进了当地的农业种植,而且收获了一份肯尼亚姑娘的爱情:“我现在有三个女儿,她们个个都是中国和肯尼亚的好女儿。”

  只要怀着一颗真诚之心,交流及其回报都是双向的。当来非洲不到两年的湖北姑娘杨晨代表中兴通讯肯尼亚公司为一所贫民窟小学重建校舍捐款时,面对着全校400个孤儿、其中50%以上又是艾滋病携带者的笑容,她被深深打动了:“实际上,该说感激的人是我,这对我来说是一次洗涤,非洲人民始终满溢的幸福感让我羡慕不已,我是真心喜欢这种容易快乐的大智慧。”

  在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孔子学院学了多年武术的米沙拉,对自己的教练冯俊杰也抱着一颗感恩之心。因为肯吃苦,悟性又高,冯俊杰常常给他开小灶,教他动作的同时,专门引导他去体会中国武术的“精气神”,后者让他极为沉迷。2014年夏天,米沙拉随孔子学院武术队到了中国,在河南少林寺的所见所闻至今让他难忘,“他们的动作都是有灵魂的”。中国文化的精气神,在万里之外依然不寂寞。

  基贝拉参加“我的肯尼亚/中国故事”征文比赛的文章是《向东看》。他从来没有去过中国,但是,出了家门,看到中国人修的桥梁、办公楼、体育馆,回到家,又是来自中国的食物、家具、电器,这一切让他觉得中国似乎就在身边。“我也许没机会去中国了,但我的女儿有。她正在学习中文,看中央电视台节目,甚至尝试用筷子吃米饭,读起孔子来似乎也不像我那么吃力,还对我说‘孔子的哲学思想很酷噢’。”

  从古至今,中非之间的惺惺相惜从未减弱。响必应之与同声,道固从至于同类。互敬互鉴的人文交流,让中国和非洲曾经远远地靠近,如今,“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的郑重承诺,打造“中非合作升级版”的高瞻远瞩,无疑会将中非拉得更近,联系得更紧。光阴历历、云帆点点的“一带一路”已迎来一场新的远行。(蒋安全 汪晓东 胡妍妍 孙天仁 付妍 王欲然 苑基荣 倪涛)

【责任编辑:范超】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中华文化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