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广东梅州埔寨“舞火龙”:舞动200多年的精彩

2016年01月27日 14:53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
字号:
火龙身上放满了各式的烟花。(何森垚
火龙身上放满了各式的烟花。(何森垚 摄)
两名丰顺当地人在“烧火龙”现场高举点燃的“鱼”。(何森垚 摄)

  春节将至,丰顺埔寨镇的文化站里,火龙的传承人张自进正在往火龙的身上一笔一画地涂着龙鳞的图案,这条正在上色的火龙将在今年元宵节用来表演。

  埔寨镇以闹火龙而闻名四方,有200多年的历史,每年10万人左右前来观看。2000年埔寨镇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殊荣,2008年6月,埔寨火龙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一项民间技艺,缘何受到如此热捧?这个民俗活动又是从何而来?如此具有观赏性的表演背后需要多少繁杂的工序?记者走进丰顺埔寨,对话火龙传承人张自进,揭秘舞火龙背后的精彩。

  1.火龙呈百态 其要在于首

  张自进说,村里的祠堂正在装修,他们只能把火龙的制作地点挪到了镇里的文化站,好在镇里的领导很支持,还有同村的几个亲戚也帮着打下手,村里的火龙制作进度才没有被耽误。

  说起火龙的制作,最复杂的工序在于龙的前半身。一开始,要把毛竹削成一条条的竹篾,然后从横竖两个方向一圈一圈地围绕成形。连接的部分用小钢丝拧紧。以前,火龙的制作材料还不是毛竹,而是稻草。然而稻草扎成的火龙承重力不是很大,且不容易成形,因而后来用毛竹代替。张自进说,一条龙看起来是否精神,关键就在龙头和龙颈的形态。

  不同人做出来的龙头,其实各有不同。而技艺的高低,也在龙的前半身形态上一见分晓。有的龙注重喜庆,有的龙显示威严,有的龙突出凶恶……记者看到,张自进正在制作的这条火龙头骨处弧度较圆,嘴巴大张作出吼叫之态。与挂在墙上的火龙相比,消去了“恶”的感觉,突出龙的威猛之气。整个龙颈向上,微微向前与龙身成“2”的形态,栩栩如生。

  据张自进介绍,在龙的上半身制作过程中,需要时不时停下来走到远处打量。虽然有标准可依,但是还是得让有经验的师傅用眼力去打量和评判,才能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

  用竹蔑结扎的龙身,一般全长可达35—40米,可分为七段、九段、十一段或十三段,极少数是十五段的龙身。一起帮忙制作火龙的张世琳校长说,阳画一横,阴画二横,因为奇数为阳数,所以龙身的数量多为奇数。而后,待到龙身的形状框架搭好,便用几层的白纸或宣纸裱面,再粘上白布,连接每一段的身体,绘上龙鳞,最后再涂上一层特殊的防水材料。

  一条巨龙,一般要十几个人一起制作,而且要一个星期才能做好。即便是张自进本人,如果只是一个人来做,光是搭好整个骨架,前前后后也需要两个月的时间。而“火龙”加上周身的五彩灯泡以及各式各样的烟花火箭,每一段龙身可重达80斤左右,龙头更是有上百斤重,一般需要约40人才能擎住。大家一起配合,在表演的时候能做出张嘴、吐珠、躬身、摇尾、喷火的动作,在舞动时还能自动点燃发射各类烟花火药,场面颇为壮观。

  此外,为了使活动更加丰富,除了重头戏“火龙”之外,还有射“禹门”的环节,以此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禹门”一般门高6米,宽10米,有正门和两个小门,内装各式烟花,用导火线连接起来。而火龙旁边的“鲤鱼、虾、鳌鱼”等水族群英也是用相同的方法制成,俗称“龙灯队”,用来增加观赏性。

  2.斩龙王之子 求风调雨顺

  舞火龙是丰顺县埔寨镇村民闹元宵的独特传统节目。位于梅州市南端的丰顺县里,这个不足5万人的埔寨小镇,因为舞火龙这个民俗活动而名声远扬。而舞火龙的由来,也有不同版本。

  传说在远古时期,东海龙王的第21孙名为叫浊龙,分管粤东莲花山赤岭一带播放云雨。浊龙上任后,不满分到此地,牢骚满腹,不为善举。遇上天旱,乡民求雨,他不但不行云布雨,还有意堵塞河流,弄得莲花山一带饿死的人更多,百姓叫苦连天。

  消息传至天庭,玉帝大怒,叫青风公主赶赴岭南。青风公主大义灭亲,趁浊龙躺在山洞里醉生梦死的时候,将其杀死,斩成四段。她把龙头带回复命;把浊龙的颈部放在今揭西县西山,后人称那个地方为“龙颈”;又把浊龙的尾巴放在今揭西的“龙尾镇”;再把浊龙身腰放在今埔寨的东面,后人称为“龙身”,也就是如今每年元宵烧龙的地方。

  有老一辈的说,青风公主处死浊龙后,立即行云布雨,滋润久旱之地,因此莲花山一带的百姓才能安居乐业,繁衍生息。埔寨镇村民为纪念为民除害的青风公主,每逢元宵佳节,便用竹篾、稻草扎成“金龙”形状,安上炮竹,插上香火,配以锣鼓,进行燃放、舞动,俗称“烧龙”,意在祈金龙年年降临人间,人间年年风调雨调。

  也有说是因为一位埔寨张氏的老翁夜里入梦,听见浊龙在流泪自语,祈求原谅其无意犯错,并表示如能再生,愿戴罪立功,降福人间。于是,张翁醒来,急召村中壮汉去找回龙身和龙尾,用竹子、稻草扎上龙头,连成一体。因时至冬寒,便燃起稻草,为龙烘暖。到正月十五那天,忽然一阵风起,燃及稻草,霎时龙身燃起,金光四射。巨龙翻动,腾空而起,朝飞龙岩方向风驰电擎而去。顷刻间,空中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下起了倾盆大雨,赤岭一带旱情才得以缓解,五谷下种,庄稼丰收,百姓安家乐业。而元宵的舞火龙是为谢龙恩,期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然而,不管哪种说法,都意在来年可以风调雨顺,期盼一个好兆头。随着时代的推移、历史的变迁,在龙的首、身、尾各个部位再装上烟花、火箭,绘上形象逼真的龙鳞,再辅以烟架、禹门和鱼、虾等水族群英,便逐渐成为独具风格的“埔寨火龙”。

  据《丰顺县志》记载,早在乾隆六年(1741年),埔寨镇就有火龙表演的习俗。每逢元宵节,埔寨镇村民便会出钱、出力,制作火龙,并于元宵之夜在埔寨的龙身(地名)举行火龙表演活动,祈求风调雨顺,年年丰收,祥和吉利,岁岁平安。元宵之夜,吸引周边几万名群众前来观赏,如此盛况几乎年年如此。

【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