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广东梅州埔寨“舞火龙”:舞动200多年的精彩(2)

2016年01月27日 14:53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
字号:

  3.十万人同聚 观“火龙”升天

  年年的元宵节,埔寨镇万人空巷,万民齐聚“龙身岽”。宽旷的田野中早早已人声鼎沸、锣鼓喧天、爆竹轰鸣。近百个赤膊汉子擎着插满烟花火箭的火龙挥舞着、奔跑着、欢呼着。从远处望去,一条接着一条的火龙,腾飞起舞、光芒四射、与星月同辉。仿佛江河在咆哮,山野在震撼,龙光普照,田野生辉。

  一场舞火龙表演,包含了“烧火龙”“烧禹门”和“烧烟架”三大项目,最少都需要持续半个多小时。据丰顺县文广局的主任程晓丹介绍,这几年,最盛大的一次舞“火龙”是在2012年的龙年元宵节。一晚上就有6条“火龙”出动,十几万人在现场观看。当晚人山人海,火爆的场面持续了1个小时以上。

  程晓丹回忆,当天下午5时许,就有观看火龙表演的人接踵而至。陆陆续续来的摄影发烧友就有近千人,早早地端着“长枪短跑”在最好的位置等着。待夜幕降临之时,“龙身岽”人群已挤挤攘攘,期盼着“火龙出洞”。待到晚上8时,“烧火龙”活动正式开始。铳炮三声巨响后,先是周围锣鼓声起,预热场面;而后烟花四射,引得众人欢呼。

  按照传统的程序,长者要从观礼台点燃一只“老鼠”的导火线,“老鼠”即奔粱点燃“禹门”,意为“老鼠游粱”。这时,火缆队、喜炮队、鼓乐队出动,在人群中打开一条通道,引出“火龙”。开始,“火龙”队先绕场三周,向观众致礼,是为“金龙出洞”。表演者赤膊上阵,高擎龙头,舞动龙身,摆弄龙尾,鱼虾穿梭。然后再由喜炮队点燃了缠在竹竿上的鞭炮绕场跑动,并不时将鞭炮炸向人群,以震耳欲聋的气势让人纷纷退避。再由德高望重的长者点燃“火龙”,顿时龙的全身火花四射,五光十色,光彩夺目。随着锣鼓声、鞭炮声、呐喊声和喝彩声响起,烟花怒放,交织在一起的火花犹如火龙在火海中腾空而舞,气势恢宏。

  据说,烟花溅在舞动火龙的数十位光着膀子的男子身上,如果在皮肤上烫出了“泡”(当地口音“泡”与“票”同音),就意味钞票滚滚来,是为好的兆头。而擎龙头的人,在新的一年,也一定会“大发龙运”。

  一条龙从点火到烧尽,其间需绕场行走3圈,持续4分钟左右。待一条龙烧尽后回笼,再引另一条龙出洞。而待6条龙都“回笼”,表演结束后,村民们还需回到各自的房头继续进行“烧烟架”的活动。

  元宵节的“烧火龙”祈福活动对于当地人来说,重要性不亚于除夕。就算是阴雨天气,也难挡民众的热情。这些天,张自进等人也在细工慢赶,早早为一个月后的闹“火龙”做准备。

  4.舞动《火龙魂》 传承中华脉

  “小时候,每当爷爷和父亲做‘火龙’的时候,我就很喜欢凑前去看。有时候刚洗完澡,浑身湿得还未全干,我就跑到他们跟前,赶都赶不走。”张自进笑着说。

  与父亲张世钻一同被评为埔寨火龙的传承人,张自进除了因为祖传的技艺之外,更有着常人没有的耐心和勤奋。一般火龙的制作需要合十几人之力完成,几乎没有人可以独立制作一条“火龙”。然而,张自进却利用平时的闲暇时间,把自己关进屋子里,花了三个月时间做出了一条“火龙”。如果不是对这个技艺制作的喜爱,怎么会沉得下心来完成这么巨大的工程。

  “如今,每年大部分都是由村里都是老一辈的人在制作,也没几个年轻人懂得这个活。在父亲去世后,我接下这个班,自己也感觉责任重大。”张自进感叹道。而在龙舞(埔寨火龙)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后,火龙的制作技艺才逐渐受到重视。如今,他自己的两个儿子也跟着他,在过年的时候学着制作火龙。

  据张世琳介绍,因为祖辈相传的缘故,埔寨火龙只有埔寨张氏的后辈才懂得如何制作,而这门技艺现在也只有张氏后辈在传承。随着改革开放,民间喜庆活动不断,埔寨火龙也焕发了生机。

  浦寨火龙以其场面激烈壮丽、动作惊险刺激、容纳观众众多等特色,成为观赏性极强的大型喜庆表演节目,先后在广西、福建、广州、深圳、珠海、肇庆等20多个省市表演过。如,1987年参加广东省首届民间艺术欢乐节表演;1990年应邀参加福建省“国际水仙花节”表演;1992年应邀参加珠海市的“海上欢乐节”表演;1994年应邀参加“梅州客家联谊会庆典暨世界客属联谊大会”表演……

  在近几年,“火龙”还乘飞机到了台湾。埔寨火龙已成为中国民间艺术的一颗璀璨明珠。“可惜因为受到火药的限制,埔寨火龙至今还没有办法走出国门。”张自进说。

  丰顺文化馆的负责人介绍道,埔寨火龙是埔寨镇村民隆重欢庆元宵的独特民俗活动,表现形态十分罕见,情景具有丰富强烈的震撼力,而且有260多年的历史,是龙的传人表现勇敢无畏精神,祈求国泰民安、人寿年丰的一种独特表达方式,也是中国龙文化的一种独特表现,具有民俗学研究价值。

  为了保护这个珍贵的文化遗产,丰顺县县委、县政府在2000年10月设立了“火龙基金”,并成立“丰顺县埔寨民间火龙烟花艺术研究协会”,研究发展火龙制作技艺和表演。

  由于要把真正的火龙搬上舞台受到场地以及安全问题的限制,相关的文化部门便根据埔寨火龙编排了《火龙魂》舞蹈。小姑娘们通过表演服饰的形似,加上头上配戴的冷焰,仿照火龙的舞动,来展示埔寨火龙与众不同的特质,体现炎黄子孙勇于进取的精、气、神、韵。

  龙乃中华民族之图腾,为五湖四海之华人共同崇拜,蕴意着中华腾飞及民族振兴。舞蹈者们跳动着火龙舞,同时也舞动着中华魂。

  -对话

  “火龙”制作传承人张自进:

  消失的木偶戏令人印象深刻

  埔寨火龙传承了250多年,从清朝至今薪火相传、绵延未绝。然而,其表演形式也因岁月变迁而改变了不少,火龙的做法、环节以及配乐都与如今大相径庭。那么,在火龙传承人张自进的记忆中,他小时候的火龙表演又有哪些特别之处?

  南方日报:在您小时候,埔寨舞火龙与现在相比,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张自进:我小时候舞火龙的花样非常多,不单只是烧火龙这几个环节,刚开始还有纸花游行。家家户户都会在正月把自己做的纸花拿出来,在火龙表演前,先转一圈,比谁家的纸花做得好。但现在纸花濒临失传,如今丰顺只有一人才会做纸花,因此也没有在火龙表演中出现了。

  南方日报:那时候配的乐曲也是现在的鼓乐吗?

  张自进:从前舞火龙的时候,奏的是赛花鼓,节奏非常明快好听。现在赛花鼓只保存下了乐谱,已无人会演奏。如今我们听到的是潮州音乐,是从三四十年前请的潮州乐人唱的潮州戏演变而来。

  南方日报:在这个活动中,你觉得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个环节?

  张自进: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木偶戏。每年都会有不同的木偶,有两羊相斗、单人戏虎等各种有趣的故事情节,配以动作和声音,非常好玩。这些元宵节的节目,都在岁月流转中渐渐消失了,也成了只有我们这辈人才知道的“传说”。(黄思华 卢胜文 程晓丹 罗琼)

【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