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寇流兰与杜丽娘》中西碰撞 极致“刚柔”话爱恨

2016年07月23日 11:39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
字号:
图为《寇流兰与杜丽娘》的彩排照。(《欧洲时报》英国版)
图为《寇流兰与杜丽娘》的彩排照。(《欧洲时报》英国版)

  中国侨网7月23日电 2016年是莎士比亚和汤显祖这两位中西文学巨匠的400周年诞辰。在中英两国文化之士的合作下,两位大师的作品《寇流兰》与《牡丹亭》以不同的形式在当下的舞台上跨越时空,与对方交流。《欧洲时报》英国版专访了导演郭小男和主演茅威涛。

  专访导演郭小男:

  《欧洲时报》:将《寇流兰》与《牡丹亭》放在一起,相信让很多人都感到意外。请问这个主意最初是怎么想出来的?是为了今年这个特殊的年份(汤莎逝世400周年)而特意创作的,还是说早有这个想法,只是趁着今年的机会就付诸实施了?

  郭小男:今年恰恰是中西两位戏剧家莎士比亚、汤显祖逝世四百周年,我们自然是为了纪念两位剧作家,才将两位的作品同时展现出来。

  但话虽如此,绝不是刻意地生搬硬套。两位大师的代表作有很多,之所以选择这两部也是有原因的。

  《寇流兰》可以说是蓄谋已久的。因为这是我个人最喜欢的莎士比亚的剧本。

  我觉得,无论莎士比亚当时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背景,什么样的心情下创作出这部戏的,但从古罗马时代,到莎士比亚时代,到四百年后的今天,这部作品中显现的人文意义和价值仍然是非常深刻的。

  我个人认为这是在莎士比亚全部作品中最具有现实意义价值的经典代表,因为它直指人类生活的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而这种对文明理解的穿透性是弥足珍贵的。

  同样的,《牡丹亭》也是汤显祖的作品中比较特别的一部作品。它通过表现一个女人遵从本性的极致的追求,这种精神上的先进,这种对生命意义的解读,直至今天,都还是值得探讨和思索其意味和价值的。

  《欧洲时报》:这部剧是如何实现这两部作品的对话的?这两个故事是各自独立地呈现,还是让两个剧中的人物,比如寇流兰与杜丽娘产生交集?您曾在访谈中提到,这将是极致的男性与极致的女性的碰撞,我们很好奇两者将如何碰撞。比如说,它在舞台安排上,与话剧《暗恋桃花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郭小男:历史与思潮对莎士比亚所处社会的人文观念的影响,产生出具有非常价值和意义的悲剧人物,这和中国文人的达观、自由、精神取向所表现出来的人生价值追求能形成一种特殊的关照和对比。这种对比和关照就在寇流兰被放逐出罗马和杜丽娘因情而亡变成鬼魂去寻找她恋人的路上发生并且碰撞。这个时刻,即是全剧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拷问,是两剧不同人文走向的交叉,正好能够反映出两位作者对人生的价值观念,以及各自的艺术美学。这是一次东西方文化非常难得的交流,在生命意义的话题上,以一男一女、一刚一柔、一阴一阳、一西一东的不同形式期待给观众最特殊的体现。

  所以,它们肯定是相对独立的两个作品,并不是戏中戏。我之所以把它们放在一起,一是因为恰逢两位剧作家逝世400周年的纪念,二是希望在人文层面上能够产生一些比较和思考,可让现代人理解思索他们对人生的不同态度和追求。

  《欧洲时报》:《寇流兰》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是相对比较冷门的一部,华人读者可能更熟悉的是四大悲剧/喜剧,但是近年来中国大陆对这部作品似乎格外有兴趣,前两年,国家话剧院刚来爱丁堡艺术节演出了《大将军寇流兰》。在您看来,中国戏剧界对这部作品为什么格外青睐?

  郭小男:据我所知这部作品上演地次数并不是很多,至少国内也只有两次,一次是话剧,一次是越剧。这部剧所讲述的是社会的话题,这是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不可回避的矛盾问题。只要有阶级、贫富、不同的伦理观念的存在,人类与人类之间就势必会产生矛盾。我们原来对莎士比亚的作品,一直是以一种仰视的、崇敬的方式去照搬,有时候甚至连表达的方式都做成洋人的样子、做成中世纪的样子。但其实,莎士比亚作品的人文意识和价值是有历史衬托性的,他这部作品的人文理念非但可作用于从前,更是能够直指当今社会。我想,艺术家们之所以会关注和感兴趣这样的作品,一定是因为从中所感悟。这也许也和中国这两年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关。只有在经济进步、社会稳定发展的前提下,艺术家们才会涌现出更多的创作热情和灵感。

  《欧洲时报》:您个人喜爱寇流兰这个人物吗?在中国传统戏剧形象中,有没有可以与他类比的形象?

  郭小男:不能说喜爱,但我的确佩服这个人物的某种精神特质。在中国传统戏剧形象中,有心境性格相似的人物,比如春秋时期的伍子胥,比如汉朝的李陵,但是他们的故事和寇流兰故事的意义并不一样。

  中国古代更多讲的是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的观念。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以像李陵这样的人物,与其说他是悲剧,不如讲是一种无奈。《寇流兰》中所表现的贵族与平民之间的冲突问题,在中国古代并不多见,这可能和文化背景及社会体制的不同有关。但是,不管是贵族平民还是君王臣子,我认为其所暴露的阶级矛盾都还是有相通之处的。准确地说,任何戏剧都没有什么人物形象是可相类比的。因为每个人物经过不同编剧的撰写、不同导演的诠释、不同演员的表现,都是独一无二的。

  《欧洲时报》:这部戏讲的是英雄的悲剧、英雄与大众的关系,以及民主的悲剧。您觉得这种悲剧属于某个特定时代,还是说它属于某种永恒的问题?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持什么态度?悲观还是乐观?

  郭小男:只要有人类社会就会不断地存在问题,且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特征和集中性。我并不奢望人类社会最后能够平衡和谐,能够没有矛盾。我认为这是不符合人类自身社会形态的规律的。这部作品的意义,就是它贯穿了古今,把这个问题抛给了观众。古罗马的共和意识、民主意识、国家体制是超越现代人类的,他们在公元前就已经有了人文社会奔赴的指向。可是直到今天,我们也还是只进行着相类似的体制和意识,并没有改进多少。所以无论任何一种社会形态,其矛盾的产生我认为是正常且永恒的。人类势必越来越文明,但这不关乎局部的经济和民族及政治上的矛盾。矛盾会一直存在,因为矛盾本身就是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方式。

【编辑:刘郁菁】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