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陕西省南郑县:非遗成精准扶贫“新动力”

2016年12月22日 17:01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南郑县村民在进行藤编
南郑县村民在进行藤编

  南郑县位于汉中盆地西南部,是联合国地名专家组命名的千年古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南郑人民创造出了灿烂的龙岗文化:内容丰富的历史故事、绚丽多彩的民间手工技艺、婉转优美的民间音乐、别具一格的民俗节庆活动……这些文化瑰宝共同构成了南郑非遗的深厚资源。

  如何让丰富的非遗资源转化为富裕一方的新载体?南郑县将“政府资金奖励、传承人带徒传艺、生产性集中培训”等非遗传承工作与本地精准扶贫紧密结合,探索出一条既造福百姓,又使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的新路子。

  “通过鼓励村干部或生产经营能人以专业合作社的形式,建成藤编、棕编等五大生产性传习基地,将手工艺项目转化为乡村特色产业,助力百姓脱贫致富,也使古老手艺焕发青春。”陕西省南郑县文化馆馆长王庆和说:“我们将精准扶贫的目标变成实实在在的成效,更好地体现在老百姓的腰包里。”

  事实上,“公司+农户”的方式是南郑实施非遗扶贫工程中非常实用的一种形式。像藤编这样的非遗技艺经过不长时间的培训,农户就可以熟练掌握,既不耽误农户种地、看孩子,还可以让他们增收,让非遗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生产性保护。

  黄官藤编合作社理事、该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陈良顺表示,“公司+农户”的方式让省级非遗项目“南郑藤编技艺”由原来的水井村辐射到周边朝阳、双喜、桂花、五丰等5个村子的864户,现有1760人从事藤编加工。2016年合作社共生产藤编制品7万余件,销售收入3042万元,户均收入1.6万元,15个贫困户基本实现了脱贫目标。此外,他们还在淘宝、京东等网站开设了14个销售网店,产品还走出国门,远销到加拿大等国,线上年收入达到200万元。

  61岁的贫困户何云芳,老伴得肾病3年多,医药费每月上万元。“儿子为给他治病,40来岁头发就全白了,日常生活用度全靠我在藤编厂挣的2000余元。”何云芳说。

  “针对贫困户的家庭实际,采取一对一的帮扶措施,对有能力在家制作的农户进行定点传艺,通过专业合作社发放生产资料,回收成品进行集中销售;对能到厂家打工的农户对象,安排其在厂家打工,既继承技艺,又挣取工资,最终实现托贫目标。”王庆和说,作为非遗保护实体负责单位的南郑县文化馆,在建立传承队伍上下了狠功夫。

  首先,对掌握核心技艺的传承人,抢救性地挖掘整理其文化内涵和技艺特征,用文字、图片、录像和电子手段记录文化基因,建立艺术档案;同时,以政府为主导,建立传承机制。对带徒传艺、举办培训班的给予经费支持,对成就突出的进行表彰奖励。南郑县现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名、省级4名、市级9名、县级90名。2013年以来,县财政每年拿出18万元对90名县级传承人每人给予传习补助2000元;2014年以来,县财政每年用专项资金100万元开设国家级非遗项目“汉调桄桄”传承人培训班,从全县招收60名年龄12岁左右的学生,集中进行文化课和地方戏3年定向培养,为这项古老的遗产延续根脉。

  值得一提的是,南郑县斥资500万元建立的电子商务平台,利用“互联网+”新模式整合全县非遗资源,对外进行密集宣传推介。手工制茶、土陶工艺、民间刺绣、编织类非遗产品均实现了网上直销。同时,还利用旅游景点、农家乐等线下场所,依托社会力量建立“传习基地”和“南郑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中心”,在土陶生产厂家、传统榨油房、藤编及棕编生产作坊开设了各类体验馆,把传习活动和文化体验有机结合,让青少年、旅游者可以实地操作,亲身体验非遗传统文化的魅力。

  由于政策到位,措施得当,“让百姓靠手艺挣钱,用非遗推动精准脱贫”的活态化传承模式已成为南郑非遗工作的新常态。(黄锋娟)

【编辑:罗丹】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中华文化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