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靠改造院落 这个美国人在云南大理当上“村长”(图)

2017年02月17日 14:39   来源:云南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云南网讯 在云南大理喜洲,当地人会亲切地称呼一位长居此地的美国人林登为“林村长”。作为最早在喜洲定居的外国人,林登又是怎么成为“村长”的呢?这事得从2008年说起。

美国人林登
美国人林登

  他是如何与大理结缘的?

  “到中国这三十年来,我看着这个国家忽略了自己的文化,很多人都在追求一种物质的梦。这让我感到心痛,所以我希望向世界展现中国的文化魅力。”2008年,林登夫妇卖掉了美国的房子,带着两个儿子来到云南大理,把所有积蓄投入到喜林苑的改造中。

  喜林苑原为喜洲商帮杨品相老先生的府第,在这里,林登开始了他“修旧如旧”的古建筑改造保护模式。

  喜洲历史悠久,亦是大理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文人雅士多,在民居建筑方面也留下了灿烂的一笔。目前还较为完整地保留着一大批明代、清代、民国以及当代各个时期各具特色的白族民居建筑群落,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为明代遗留下来的杨士云“七尺书楼”;清代杨源大院,赵廷俊大院;民国严子珍大院、杨品相大院等共三十多院。

  大理白族素有美化自己住宅的传统。民居的屋脊、墙脊的飞檐,高高翘起,远远看去似有振翅欲飞之势,墙脚、门头、窗头、飞檐等部位用刻有几何线条和麻点花纹的石块(条),墙壁常用天然鹅卵石砌筑。

  林登改造的三个院落

  林登改造的三个院落,都是典型的白族民居建筑风格,从杨家大院到现在杨卓然院、宝成府,他在老建筑修缮的基础上,赋予了传统民居更多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从1948年建成至今,杨家大院已有六十多年历史。林登在不破坏传统建筑构造的基础上,为老房子引入了先进的现代生活设施,这比单纯地重建一座院落更加耗费资金和人力,林登花了大约60万美金用于翻修。

  林登请了将近一百个本地工人,花了近一年的时间对杨家大院进行修缮,其中很多都是手工艺人,用手工的方式重现白族建筑中的古老工艺,解决自来水供应系统和供电设施就花了不少精力,在排水系统和消防设施上做到完善,实现环保和安全效应。

  “修复老宅得保证不破坏建筑本身,这就增加了成本和难度。作为外国人向政府承诺来保护这座文物,修建喜林苑,我身上肩负着责任。从最初和政府洽谈到建筑修复、办齐所有手续、资格证,耗时近四年,喜林苑才开始正式运营。”林登说,“如果设施方面不完善,无法保证客人安全或是对当地环境造成污染,我的良心会过意不去。”

  林登把自己定位成“文化人”,而不仅仅是酒店管理者。“我修建喜林苑的初衷是为了保护建筑和白族的民俗文化,以酒店形式维持一座院子的正常运营,我认为,这样的运营模式是可持续的。整个喜林苑只有14间房,控制的客流量,能够保证院子不受破坏。”

  喜林苑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它的图书馆。这些书籍是林登几年前作为斯坦福大学汉学研究所博士候选人时收藏的,其中保存有中国历史文化以及白族建筑民俗的书籍,客人可以在馆内练习毛笔字,阅读有关中国艺术和历史的书籍。在喜林苑的小型博物馆以及喜林苑的第二座院子里,都能看到林登从各地淘来的收藏品。喜林苑会邀请入住的专家在公共空间为大家做讲座,将这里作为学习交流的场地。

  喜林苑的第二个院子杨卓然院,是林登所做的白族民居保护项目。同时,它也是一所中西教育融合、交流的平台,喜林苑提供整个院子,为到大理进行实践调研项目的国内外学生提供住所和教室。喜林苑为对当地民俗文化感兴趣的学者、志愿者和学生们提供了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体验当地生活,深入手工艺制作的现场。曾有一位参与过汉语桥的外国学生,专门到这里常住,把大理的“烤乳扇”作为课题研究。

  “在大理,有越来越多的非本土豪宅,但是这些和当地文化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很多到古城、双廊的外地人,对当地没有完全的认识,他们拆除了部分有历史的白族民居,修建了许多和大理景观并不搭调的新建筑,这些新建筑直接复制加州或者希腊风格,但它并不是大理的模样。”谈到大理当前的建筑保护现状,林登和他的画家朋友杨洋的观点一致。

  “林村长”的社区生活

  “大理的建筑、手工艺等是白族人智慧的结晶,我尊重大理的风土人情,也尊重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刚到喜洲时,当地人很少能认识到这些民族特色的价值,喜林苑引导他们认识本地民族文化的价值。”

  “我们会带客人乘马车,和白族人一同过本主节、插秧节、绕三灵、火把节等。体验白族人的节日,才能真正的融入这里。”林登说。

  每天,喜林苑都会带着来访的人进行远足活动,拜访当地家庭,逛镇上的早间集市,参观乳扇制作、扎染等具有白族特色的手工作坊等等。当地一家做乳扇几十年的作坊,保留着最传统的手工艺,喜林苑的工作人员们,常常带着客人来这座院子,观看乳扇现制的过程。

  “将活动开放给客人融入并促进本地文化,成为本地社区的一部分,是我们开设喜林苑最重要的激励因素。我们与当地政府的合作获得支持,允许我们来引领对喜洲的历史建筑遗产的保护。”

  林登以营造社区的理念来建立和喜洲的关系,帮助当地居民认识本土文化,并且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

  “我们聘请本地人来修建喜林苑以及其他三座院子,带领客人们去拜访当地居民、参观手工作坊等,一定程度上,这也为手工艺人增加了经济收入,支持传统手工艺的延续。”

  曾经参与过十一军的老兵潘师,喜洲本地人,今年六十多岁,喜林苑建成后他就一直在这里当保安。负责酒吧柜台的阿姨,也是大理本地人,五十多岁了,在喜林苑,她学会了调酒。

  喜林苑为当地的孩子们开设了英语角,从国外来的客人会主动成为志愿者,担任英语老师,林登的朋友,有联合国官员、外国驻华大使、国内外的学者等等,借由喜林苑的平台,这些原本与喜洲毫无交集的人,和本地的老百姓们有了平等的对话、交流。

  林登把大理看作心仪的女孩。“来到大理,我思考的是自己可以为她做什么,而不是短暂的停留之后就离开。”(张蕊)

【编辑:郭晓倩】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