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一个旅美德国汉语爱好者的心声:交流消除偏见

2017年02月24日 09:00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新华社华盛顿2月22日电 一项名为“我看中国”的活动22日在美国北弗吉尼亚社区大学的一个图书馆举行,所有与中国有关的书籍都被摆在最显眼的位置,墙壁上则是数十张原汁原味的中国照片,鼓励这里的学生了解真实的中国。

  活动展示的图片全部讲述来自中国各地的普通人所做的最普通的事:一名吉林小贩正将一双双鞋摆在路边售卖,北京的一对祖孙在广场上打扑克,一个来自江西的农村家庭提着年货走在山路上……

  这些照片的拍摄者有中国人,也有曾前往中国的外国人,他们试图用相机捕捉到一个富有人情味的中国。

  据图书馆的负责人马特·托德介绍,“我看中国”活动举办以来,得到学生们的积极反馈,不少学生都在图片前驻足,仔细阅读每一张图片的说明,“他们对此非常感兴趣”。

  托德说,近期与中国相关的书籍借阅量也有所增加,“我们必须经常为空出的书架上补充新书”。

  此次活动的主办者并非官方机构,而是旅居美国的德国人莫妮卡。她在工作之余志愿联系场地、组织素材、布置展览还兼职讲解,全凭着对汉语和中国文化的热爱。

  “我希望通过这次活动给当地人展示真实的中国是什么样子,人们对于中国了解越多,对中国的误解就越少,”莫妮卡说。

  “我此前去过中国,一到中国马上就放下了所有对中国的偏见,”莫妮卡说。

  莫妮卡是一名语言学学者,会说7门语言,在美国从事德语教学工作。她坦承此前对东亚地区,尤其是中国缺乏了解。

  机缘发生在2009年,莫妮卡的儿子亚历山大所在的高中开设了汉语课,出于好奇她报名参加了这一课程,殊不知这一下就带动起了全家学习汉语的热情。

  2010年,莫妮卡陪着亚历山大到北京和河南进行了为期两周的交流活动。他们在北京游览名胜古迹,在河南一所中学浸入式学习汉语,正是这次经历,令莫妮卡彻底改变了对中国的印象。

  “中国人都非常友好,我们受到了无微不至的接待,之前对于中国的疑虑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信任,”莫妮卡说。

  从中国回来之后,莫妮卡立即在当地乔治·梅森大学的孔子学院报了一个汉语班,决定和儿子成为汉语学习上的伙伴。

  几年过去,莫妮卡又到中国旅行了两次,汉语水平也逐步提高,可以进行简单的情景对话。“我最近一次去中国是去年,从北京坐高铁到上海,简直太快了!”她感叹道。

  在母子俩的带动下,亚历山大的妹妹娜塔莎也开始学习汉语,莫妮卡的丈夫也在全家人的“命令”下,参加了一个商务汉语培训班。

  在莫妮卡看来,学习汉语不仅仅是兴趣,更是提升自身能力。“我的儿子梦想开一家旅游公司,我的女儿从事时装设计行业,他们未来的事业都会和中国发生关系,掌握汉语是很大的加分项,”她说。(刘阳)

【编辑:郭晓倩】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中华文化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