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山东潍坊非遗传承人杨红卫让风筝“飞”向海外

2017年03月08日 10:50   来源:中国山东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杨红卫提供的扎制龙头骨架的照片
杨红卫提供的扎制龙头骨架的照片
中国侨网2011年11月,杨红卫赴美国芝加哥教学生制作风筝
2011年11月,杨红卫赴美国芝加哥教学生制作风筝

  中国山东网潍坊3月7日讯 (记者 宋超) 她是潍坊“风筝王”杨同科的孙女,扎制的风筝选料考究、构思独特;她几十年一直坚持传统手工绘制,风筝作品远销海外几十个国家。今日(7日)上午,记者在潍坊市庆“三八”行动大会上,采访到了刚刚被评为“潍坊巾帼大师”的杨红卫。

  从小喜爱风筝 成立自己的风筝工作室

  今年51岁的杨红卫是地道的寒亭杨家埠人,生活在一个风筝世家,她的爷爷杨同科做了一辈子的风筝,被称为风筝王。杨红卫说,“受家庭环境影响,我很小的时候就特别喜欢风筝。有时问爷爷要风筝,他总是不太舍得把太好的风筝给我玩”。哪个时候开始,幼小的杨红卫就暗下决心,长大后一定要自己做出好的风筝。

  1982年,她开始跟随爷爷系统的学习风筝的扎制,继承了爷爷的一部分扎制技巧和特点。1986年,20岁的杨红卫进入了当地的风筝厂,开始每天做风筝。“当时厂里的领导觉得我在这方面有点天赋,就把握调到了设计室,那时候自己想做一个什么样的风筝就有了更多的主动权。”杨红卫说,在风筝厂工作的期间,曾到全国各地参加过各类风筝文化交流活动,这也打开了她做风筝的思路。

  1992年5月,杨红卫成立了自己的风筝作坊,潜心研究风筝技艺。多年来,她坚持采用传统手工技艺制作风筝,由于做工考究、精致,杨红卫的风筝在国内外都极受欢迎。

  以质量为生命 每只风筝要亲自试飞

  通过多年的磨练和探索,杨红卫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绘画方面,线条流畅,色彩艳丽,对比性强;在扎制方面,做工细腻,竹条均匀,骨架周正,左右对应,上下对称,能够实现“一级风起飞,五级风不折”。为了减轻风筝的重量,她的选料也十分考究,全部采用正宗丝绢手工绘制而成。

  “我就是一位民间艺人,一个普通老百姓,凡事都讲究个真,做人就讲究个诚,风筝制作的道理也是一样的。”杨红卫认为,作为手艺人,最重要的是对作品品质的执着。她告诉记者,她所制作的每一只风筝都要亲自试飞,试飞不过关的作品绝不向外出售。“风筝如果飞不起来,那就不能算是风筝,即使它是工艺品。”

  “求质量不求数量,坚持美观和起飞效果并重”是杨红卫多年来的原则,正是这种对手艺的坚持和倔强,为潍坊风筝也为她自己赢得了极高的荣誉。1992年,她扎制的”百子呈龙”风筝在香港”世界同乐日”风筝比赛中获得最佳设计和最长形风筝放飞两项大奖。1997年,在德国汉堡“遨游山东艺术节”上,她的现场表演和展厅中悬挂的巨型风筝,让各国游客惊叹不已。2007年,获潍坊市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荣誉称号;同年,在山东省旅游文化博览会中被授予手工艺制作大师称号。2008年,获潍坊市杰出文化工作者称号;同年,在儒风泰山﹒首届山东国际大众艺术节\齐鲁民间手工艺精品博览会上,百子呈龙风筝获银奖。

  作品蜚声海外 要做传统风筝的守望者

  作为一个手艺人,杨红卫除了坚守着制作过程的品质和情怀,也将传统的风筝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1992年以来,杨红卫曾一赴巴林、两访德国、连续三年应美国芝加哥孔子学院邀请,对50多所学校学生表演风筝扎制和绘画讲解,传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技艺。她的风筝作品如今也远销美国、德国、英国、希腊等几十多个国家。

  在国外的文化交流中,让杨卫红印象最深刻的是,1997年参加德国汉堡“遨游山东艺术节”时遇到的一位老太太。“她一连六天每天都要来我们展台前买两只不同类型的风筝,把各种类型的风筝都要买一遍。老太太说,她曾经来过中国,最喜欢的就是中国的风筝,而这次终于买到了最正宗的。”杨红卫说,这次的交流,对她的触动很大,让她更深刻的觉得像风筝这样的传统工艺是国外没有的,也是我们自己引以为豪的物质文明,这就更需要我们把这种文化传承下去。

  “我想在有生之年,多创作一些作品。好的东西就应该留给历史,留给后人,进行更多的文化交流,作为潍坊风筝的女儿,要做一个传统风筝的守望者。”杨红卫说。(宋超)

【编辑:罗丹】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