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中国艺术产品“走出去”:难点和市场定位(图)

2017年04月26日 10:52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当地时间9月27日晚,华美协进社90周年庆典晚宴在纽约举行,来自北京的京剧艺术家演出了一场融合了摇滚、说唱的京剧跨界秀获得现场宾朋喝彩。 中新社记者 廖攀 摄  

  当前,中国的经济体量已经是世界第二位了,在全球经济上已经有相当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在与经济体量和发展前景相适应的文化建设,或者说在软实力的建设方面,中国在国际上应该取得与之相称的地位和影响。

  文化“走出去”规划的实施已开始得到了较好的效果,中国文化中心和孔子学院已遍布世界各地;许多出版物也进入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市场,宣传中国的人文历史和社会变化;更多的影视音像作品,成为周边国家的收视热门。并且,舞台艺术产品不断成为一些国家演出领域的“宠儿”,出国演出的团组持续不断,许多优秀剧目开始进入到国外的演出市场,甚至能够进入到发达国家的主流演出市场。

  但是,在艺术院团开展“走出去”的工作中,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当前“走出去”还存在许多困难。

  比如,发达国家控制着主要演出渠道和演艺市场。艺术产品走出国门,这是国与国之间文化贸易的组成部分,属服务业贸易。而对这部分的经营,我国起步较晚,其规则、渠道,甚至是市场等要素,基本上由发达国家所制定、垄断和控制。目前,许多国家从签证审批、劳务许可到征收演出重税等,已经建立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演出项目本土保护措施。这些构成中国艺术产品“走出去”困难的外部主要因素。

  再比如,缺乏优秀的、能够受到国外欢迎的艺术产品。有人研究过外国观众观看中国舞台艺术产品一般有两种心理,一是剧目非常优秀,喜欢欣赏;二是猎奇心理,新鲜好奇。这也和我们国人观看外国演出节目的心态大致相同。由于中国几十年的持续开放政策,每年上亿人次的出入国门,多媒体和影视资讯的普及和快捷,使得国外观众对中国文化艺术的猎奇心态已逐渐减少。由于有语言交流方面的障碍,目前只有优秀的民族音乐、舞蹈、杂技以及带有浓郁地域和民族特色的高水平演出,能够得到国外观众的认可。而国内众多的舞台剧目无法达到这样的标准。

  前面已经谈过,舞台艺术产品“走出去”是国际间的一种文化贸易活动。作为商品,其在市场上销售的好坏,主要是由供需关系和质量的差异来决定。因此,我们在经营中必须考虑与市场相关的因素。

  一要考虑国内演出的效果。如果一个舞台艺术产品在国内演出都不受欢迎,没有票房价值,那在国外也不会有好的市场价值。

  二要论证出国演出的成本。既然舞台艺术产品“走出去”是市场行为,自然就要有成本核算意识。目前,国内艺术院团出境“商业演出”,都需要由演出院团与目的国的演出中介进行协商。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商演队伍的最佳规模应该是在50人左右(不含舞美)。

  三要研究出国演出剧目的针对性。要考虑出国演出的剧目是否“产销对路”,是否符合对方的观赏习惯和需求。目前国内绝大多数艺术院团,在艺术产品创作生产时,主要考虑还是在国内的“自产自销”,极少有针对国外演出市场进行剧目的专门打造。这里有艺术管理者对市场经济的认识问题,也有艺术家思维局限、观念比较陈旧的问题。

  四要建立国外演出的信息网。目前国内演出行业的状况,有人说是群雄割据,也有人说是散兵游勇,演出信息网络的建设情况尚属于碎片化状态。在国际演出项目的运作方面,可以用“八仙过海”或者“单打独斗”来形容。

  笔者对上述相关问题的思考,主要是想让涉外演出院团和机构,能够从不同的位置和角度,审视艺术产品“走出去”所涉及的一些现象和问题,研究制定本地区、本单位的艺术产品“外向型”的发展策略。当前,国家正在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这为艺术产品“走出去”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大环境。在推动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活动中,也为舞台艺术产品“走出去”搭建了一个较为广阔的平台。另外,在借助统筹推进文化艺术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相关部署中,加强艺术产品供给,打造多样展示平台,创新产品供给机制,也为艺术产品“走出去”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艺术院团应抓住当前的时机,做好规划,找准定位,多路出击,乘势而上,开拓国外演出市场,传播弘扬优秀民族艺术,践行时代赋予我们的职责、使命。(燕双)

【编辑:郭晓倩】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