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好逑传》: 走出国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图)

2017年05月08日 09:34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好逑传》封面。(资料图)
《好逑传》封面。(资料图)
中国侨网《好逑传》中的绣像。(资料图)
《好逑传》中的绣像。(资料图)

  广州,

  史上的那些个第一

  《好逑传》这本书,可能很多国人都没看过,甚至听过的应该都不多。从明代到民国,有所谓“十大才子书”之说。其首倡者,是明清之交的大批评家金圣叹与好友、著名戏剧家李渔。他们共同推选出了六部“才子书”,《三国演义》排名第一,其后依次为《好逑传》、《玉娇梨》《平山冷燕》《水浒》《西厢记》。之后又有人补充《琵琶记》《花笺记》《捉鬼传》《驻春园》四部。

  “十大才子书”有的在今天仍然名声显赫,有的则已经少为人知了,《好逑传》就是后者。但它却是第一部被翻译到西方的中国长篇小说。它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被视为中国文学的样本,一度是中国古典小说在西方最有声誉的作品。

  第一个翻译这本书的人,是一个曾经长期居住在广州、澳门等地的英国东印度公司职员,詹姆斯·威尔金森(J ames Wilkinson),时间在1719年。

  风靡欧洲一两百年

  由长居广州的英国小职员翻译

  据说第一部被翻译成西文的中文著作,是被作为儿童品德教育读本、成书于约元末明初的《明心宝鉴》。译者是西班牙多明我会教士高母羡,1592年前后在菲律宾刻印出版。之后, 意大利耶稣会士罗明坚、利玛窦等又将“四书”“五经”译成拉丁文,引发了西人翻译中国古代典籍的潮流。但早期这些翻译作品仅限于儒家经典。时至18世纪早期,中国古典小说始进入西人的视野。

  早期翻译的中国长篇小说中,《好逑传》不仅是最早的,也是名声最大的。《好逑传》又名《侠义风月传》,题名“名教中人编次”,共分十八回。它的主要内容是:好色的过公子垂涎独居在家的才女水冰心,三次意图强娶都被巧妙躲过,最后用计强抢,水冰心却又被恰好路过的侠士铁中玉撞见救下。过公子怀恨在心,在铁中玉酒食中下毒。危急关头,水冰心不顾闲言,将生命垂危的恩人接到家中医治。此时,两人已相互倾心,但始终以礼自守,谈话吃饭时也只隔帘相对。后来,铁中玉功成名就,由双方父亲做主成婚,过家却又出来诽谤。最后,皇后验明水冰心仍为处子之身,于是皇帝下旨表彰二人,令其完婚,同时惩处了恶人。

  如大家所知,《好逑传》在今天的中国小说史上并不占有重要地位。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把它列为明代人情小说类,和《平山冷燕》《玉娇梨》一起,一笔带过。但它的英文译本自1761年11月14日在伦敦问世以来,竟能令欧洲各国竞相翻译,热潮持续达一两个世纪之久。1766年,此书从英文转译为德文和法文,1767年荷兰文译本出版。可见最初版本的转译速度有多么快。

  英文初版共分四卷,每卷十回,还有三份附录,分别是中国格言集,一部在广州上演的中国戏剧梗概,以及一篇发过汉学家尼古拉·弗莱雷关于中国诗歌一篇论文的节选。之后,《好逑传》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遭到“冷落”。不过在1828年,巴黎的摩塔迪埃书店出版了它的一个新译本,并强调“是根据一个在东印度公司服务,又曾在广州居住过的英国人的译本”翻译而来。这位职员就是詹姆斯·威尔金森。

  真伪困扰英国人半世纪

  初译者身份隐藏数十年

  按照学者宋丽娟、孙逊的说法,《好逑传》的西文译本版本共有二十六种,其中全译本十种,节译本十六种,包括英语、德语、法语、荷兰语、拉丁语和俄语等版本,其中最多的是英译本,有十种之多。就是这样一本在西方广泛传播的中国长篇小说,欧洲人曾经长期搞不清楚它的初译者是谁。

  1761年英译本的出版者,是托马斯·帕西。但研究者谭渊指出:“由于译本手稿自帕西之后就再没有人见过,两百年来研究者对原始译本的认识仍然只是当年帕西介绍过的几句话,其庐山真面目也许将永远成为不解之谜”。

  谭渊指出,关于初译本的来历,帕西在第一版的译者序言中语焉不详。他声称译稿是在英国东印度公司职员的卷宗里发现的,手稿是用英文和葡萄牙文写成,笔迹显示这是由两个人分别写下。从帕西的注解可以判断,英文部分中断于中文本第十六章三分之一处。译者首先用铅笔写下译文,而后又用墨水笔在上面进行了修改。剩下的部分归为一卷,是葡萄牙文,出版时帕西将之翻译成英文。

  帕西推断,初译本的手稿是在一位中国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但他一直故意不说出译者的名字,只说这位英国东印度公司职员曾在中国工作多年,通晓汉语。译本手稿完成于1719年,即此人在华的最后一年。1736年他便已去世。

  谭渊指出,帕西的闪烁其词加上小说所引起的轰动, 令从来没有见过中国长篇小说,或者是根本就怀疑中国人是否也掌握小说这种文体的英国人,开始大惊小怪, 怀疑此书实际上是《波斯人信札》之类欧洲人托名的作品。直至1774年帕西才不得不进一步说明了译本的来历:译本英文部分出自英国东印度公司职员詹姆斯·威尔金森之手。此人曾在广东居住多年,帕西是从他的后人那里得到手稿的。话虽说得肯定,但中国到底有没有《好逑传》这本书,帕西自己并无把握,几十年后,已经成为英国圣公会主教的帕西还多方托人来华探访,甚至找到了当年出使中国的马戛尔尼,才一锤定音,结束了纠缠半个世纪的真伪之辨。

  歌德、席勒、普希金

  都是《好逑传》的热衷者

  当年威尔金森翻译《好逑传》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距英国东印度公司在中国开展业务时间并不长,懂中文的英国人很少。且当时清政府严禁外国人学习中文,违者甚至可以被视为“汉奸”而判处死刑。所以学者费毓龙推断,曾经在广州居住过的威尔金森应该是从葡萄牙人那里学习了汉语。还有一些人认为,这本书就是他学习汉语的一本自学读本。

  据费毓龙等的推测,欧洲人接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时间并不会比《好逑传》晚,那为什么不选择那些在中国影响更大的作品呢?一方面可能是那些作品涉及更加宏大、复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翻译不易,另一方面,则是出版者看重《好逑传》道德教化功用。作品中人物的高尚品德、纯洁心灵和处处以道德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可以说是最吸引和打动西方读者的地方。帕西在献词中写道:“正当诲淫诲盗小说故事充斥国内市场的时候,这本来自中国的小说,作为一本讲究道德的书,还有劝善惩恶的作用”。

  有学者指出,《好逑传》对名教和道德的严格恪守满足了西方人对道德和克己行为的要求,而且《好逑传》中人物以理智控制自己感情的行为也无形中契合了西方启蒙运动对理性的宜扬,以及以理性控制情感,从而达到完美人格的主张。另外,亦有学者认为,西人对《好逑传》道德的推崇与18世纪欧洲流行的清教思想有关。

  小说的德文版出版后,曾引起大文学家席勒和歌德的强烈兴趣。席勒一度想改写这部小说,歌德更是留下一段著名的谈话:“有一对钟情男女在长期相识中很贞洁自持。有一次他俩不得不在同一房里过夜,就谈了一夜的话,谁也不惹谁。还有许多典故都涉及道德和礼仪。正是这种在一切方面都保持严格的节制,使得中国维持到几千年之久,而且还会长存下去”。

  1832年,著名诗人普希金在为纪念亡友而出版的文集中刊登了《好逑传》第12回。次年,《好逑传》俄文全译本在莫斯科问世。而这部小说风靡欧洲的第一步,可以说是从广州迈出去的。(卜松竹)

【编辑:郭晓倩】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