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城市印记:一位俄侨建筑师与哈尔滨往事

2017年06月28日 10:26   来源:黑龙江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巴吉赤女儿和儿子捐赠的照片和毕业证书。
巴吉赤女儿和儿子捐赠的照片和毕业证书。
中国侨网展览展出市政设施中的大小轮自行车、雪橇,早期的手推消防车、消火栓、灭火器。 本报记者王志强摄
    展览展出市政设施中的大小轮自行车、雪橇,早期的手推消防车、消火栓、灭火器。 本报记者王志强摄

  □本报记者董云平

  在(黑龙江)省博物馆举办的“黑龙江俄侨文化文物展”展品丰富,底蕴深厚,“哈埠初成、商场峥嵘、尊师重教、凝固华彩、科研曙光、百花齐放、纸媒风云、日常生活”八个单元,展出珍贵文物350余件(套),展现了俄侨与哈尔滨相伴成长的百年历史文化,诉说着俄侨们在哈尔滨度过的青春岁月。

  “黑龙江俄侨文化文物展”是我国首个以俄侨文化为主题的展览,展出350余件珍贵文物,其中79件文物是由俄罗斯建筑师巴吉赤的儿女无偿捐赠的。被誉为“碑塔之王”的巴吉赤,曾在哈尔滨生活30余载,参与设计和建造了哈尔滨许多地标性建筑

  “碑塔之王”因建筑与哈尔滨结缘

  此次展出的文物中有巴吉赤的大学毕业证、土木电机工程师证书、照片等。

  被誉为“碑塔之王”的巴吉赤因建筑与哈尔滨结缘,并在这里登上了自己的建筑事业之巅,留下了众多杰出作品,至今它们仍是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巴吉赤,1909年出生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一个军人家庭。1923年随母亲逃亡到哈尔滨。1926年考入中俄工业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后参与了马迭尔宾馆和新哈尔滨旅馆的设计工作。苏联红军进入东北后,由于急需土木工程的专业人才,巴吉赤的白俄身份并未被追究,他担任了哈尔滨、长春、沈阳等地的苏联红军纪念碑的设计和监工工作。1947年,他参加了东北抗日烈士纪念塔设计竞赛并获一等奖。1951年,出任哈尔滨市建筑工程设计院首席设计师,先后独立设计或主持设计了东北农学院、东北林学院、防洪纪念塔和哈尔滨青年宫等一批精品建筑。1958年,巴吉赤全家移居澳大利亚。晚年创作了大批以哈尔滨为题材的水粉画作品,多次获奖。2002年巴吉赤去世,享年93岁。

  哈尔滨近代建筑研究专家常怀生告诉记者,巴吉赤在建筑领域造诣很深,在当时俄侨中极有声望。他的建筑设计既传统古典,继承历史,又开拓创新,走在时代的前列。所以在他编写的《哈尔滨建筑艺术》一书中提到了巴吉赤和他的作品。

  哈工大建筑学院教授刘大平说,小时候就经常听父亲说起巴吉赤的名字。巴吉赤的许多建筑设计中都有俄罗斯元素,很有特色。由他设计的东北农学院教学楼曾被称为苏联社会主义民族建筑风格。整栋建筑平面呈飞机前视图形,中央高耸的塔楼平面为圆形,底层向前伸出较长的矩形门廊,塔身上叠有两层渐次收分的圆形平面小塔楼。塔楼顶部有旗杆徽标,建筑造型语言简练统一,方与圆对比强烈,个性鲜明。

  哈尔滨俄侨书信博物馆馆长李良评价巴吉赤,称他为“新一代杰出的建筑师”,他既保留了俄罗斯传统建筑的精髓,又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他的建筑设计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哈尔滨深深眷恋的第二故乡

  李良告诉记者,巴吉赤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建筑师,还是一位优秀的画家。1976年,退休后的巴吉赤,重新拿起画笔潜心绘画。他的水彩画多次参加澳大利亚和俄罗斯的画展,1992年还被俄罗斯画家协会吸收为会员。

  李良说,在巴吉赤的众多作品中,题材多取自他第二故乡哈尔滨的场景:松花江畔、中央大街、尼古拉教堂、伊维尔教堂、极乐寺……李良曾在一个老俄侨的家中看到过巴吉赤所作的两幅水彩画作,画作题材都是哈尔滨的景色。晚年,这位老人用画笔抒发着对这座曾给予他极高荣誉的城市的眷恋。

  黑龙江省博物馆信息中心副主任陈羽佳曾陪伴巴吉赤的女儿奥丽娅走访过哈尔滨的老街。她说,奥丽娅姐弟都深深眷恋着哈尔滨,奥丽娅自称是“老哈尔滨”,而且是她心目中可以称为“故乡”的地方。奥丽娅曾先后3次回到哈尔滨,并和弟弟陆续带回了父亲的遗物和画作,把它们全都捐献给了黑龙江省博物馆。有一次回来她待了一个多月,专门走访调研哈尔滨的老街,寻找这座城市的历史旧迹。所到之处,她经常能讲上几个有关的故事,让在场的人都大吃一惊。

  我(黑龙江)省著名俄侨专家李述笑告诉记者,奥丽娅已经被黑龙江省历史文化研究会聘为名誉研究员。奥丽娅是研究俄侨问题的专家,与哈尔滨的同行也有很多合作,现在她已经退休,却依然笔耕不辍。正在写一本“大部头”,关于老哈尔滨的历史,包括哈尔滨老街和“老哈尔滨人”,“那是由中国人、俄罗斯人、波兰人、犹太人等共同构成的市民群像。”

  俄侨文化已成为哈尔滨一段历史印记

  20世纪初,哈尔滨开始了城市建设和文化发展的进程,一大批技艺精湛的俄罗斯侨民、犹太音乐家也在那时涌入了哈尔滨,他们将异彩纷呈的异域文化带入了哈尔滨。受俄罗斯文化影响,哈尔滨的商业、教育、建筑、工业等各方面不同程度地烙印着俄罗斯风情,尤其是俄罗斯的音乐与建筑文化更是对哈尔滨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们亦为哈尔滨赢来了“音乐之城”和“东方莫斯科”的美誉。

  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造就了哈尔滨独有的城市风格。可以说,在哈尔滨年轻的城史上,镌刻着“俄侨”的文化印记。

  “黑龙江俄侨文化文物展”的展厅里,300余件套丰富而珍贵的文物更好地重现了百年前的哈尔滨俄侨的生活场景,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哈尔滨城市逝去的旧日风景。

  据省博物馆有关人士介绍,这些展品中有一部分就来自俄罗斯学者和“俄侨”及其后代的捐赠。2015年,正值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当年的10月,十余名俄罗斯学者和“俄侨”及其后代来到黑龙江,将近20件见证了20世纪百年间哈尔滨俄侨印记的珍贵文物无偿捐赠给黑龙江省博物馆。他们捐赠的文物主要是曾经在哈尔滨生活或工作过的俄罗斯侨民使用过的文物,包括地图、各种证件、书籍等,如上世纪30年代俄版《大哈尔滨图》。这批文物分别从教育、文化等方面展现近代俄侨在哈尔滨的生活、娱乐、新闻等活动内容,反映出当时俄侨的个人经历和精神面貌,见证了哈尔滨“俄侨”生活印迹,对于研究中国俄侨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当年哈尔滨俄侨日常生活的种种表现,赋予了这个城市与内地不同的特色,直至今天仍有旧日俄侨日常生活遗风的存在。

  正如“黑龙江俄侨文化文物展”中所言:百年前,俄罗斯人开始了侨居哈尔滨的历史。随着时局的动荡与社会政治气候的变化,他们大批地涌入又大批地离去。哈尔滨的近代历史是中国百年历史的一隅风景,哈尔滨离不开这段灰色与绚烂并存的记忆。

【责任编辑:齐倩茹】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