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广东传统工艺经典巡礼揭幕 书写非遗岭南篇章

7月12日,由广东省文化厅指导,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广东省广轻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主办,广东省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承办,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支持的“岭南匠心——新世纪广东传统工艺经典巡礼”展览在289艺术PARK岭南活力非遗艺术馆揭幕。
文化部非遗司司长陈通,广东省文化厅厅长方健宏,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红兵,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垂林,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陈杭,南方日报社社委姚燕永,广东省广轻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花红林等领导嘉宾出席展览开幕式。
“广东省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挂牌仪式同场举行。姚燕永与花红林分别代表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与广东省广轻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签署《广东省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共建框架协议》。文化厅有关领导还为“广东省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孵化与交流基地”授牌。该基地将落户广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参与工作站建设,有责任、有担当、有行动。”陈通表示,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建设工作站,建立起“大非遗”工作格局,推动非遗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活动当天还举行了广东振兴传统工艺座谈交流会、“岭南传统工艺价值的当代传承”研讨会。多位专家学者、工艺名家、非遗保护机构负责人齐聚一堂,共同探索岭南传统工艺保护的新思路。
70余件杰作演绎新世纪“岭南匠心”
“岭南匠心——新世纪广东传统工艺经典巡礼”是广东省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成立后的首展。现场展出陈文敏、翟惠玲、冯志文、叶福欢、吴志伟、黄伟雄、梁金凌、罗建泉、陈雄、操驰、岳青俊、张温帙、马继堡等岭南工艺大师的70余件精品力作,内容涵盖广彩、玉雕、牙雕、珠绣、潮绣、端砚、陶瓷等门类。

广东是中国工艺美术大省,工艺美术的总产值约占全国同行业的1/4。千百年来,岭南先民留下丰厚的手工技艺遗产。繁荣的海上丝绸之路,催生出以“三雕一彩一绣”为代表的绚丽多姿的传统工艺。广东制造的织金彩瓷、广绣披肩、广式家具行销海外,筑起西方人对东方世界的文化想象,成为一张张“中国名片”。
新世纪以来,岭南传统工艺更呈现一派传统与现代并存、古典与时尚共舞的局面。本次展览对广东传统工艺新世纪以来取得的成就进行了梳理和展示:广彩大师陈文敏《金地牡丹瓶》、翟慧玲《醉写蕃书》,玉雕大师冯志文《傲雪凝霜》、叶福欢《貔貅聚福瓶》,牙雕大师吴志伟《讲经图》等经典佳作。一批青年才俊也带来最新的工艺探索成果。
珠绣画是岭南艺人近年创新研发的一种工艺门类。“粤绣(珠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黄伟雄有着“珠绣画第一人”的美誉。他将刺绣技艺与绘画技法融为一体,编织出别具神韵的珠绣画。参展作品《山茶花》《清兰雅》《圣洁》,画面层次丰富,动静得宜,玲珑的珠片在灯光下熠熠生辉。
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陈雄自创的“瓷器釉上彩写意水墨法”,也为瓷板画技艺带来革新。过去,釉上彩写意必须使用辅助工具才能实现。但在《荷塘清秋》中,陈雄只用普通绘画的毛笔就能让沉淀性非常强的瓷画原料在瓷釉上自然晕开,形成独一无二的水墨肌理,营造出绵远悠长的意境,大大拓展了瓷器釉上彩绘画的空间。
展览现场还开设了名为“继续广彩”的特别体验区。展台上陈设的各种广彩杯垫、挂坠、胸针,刷新了观众对广彩的传统观感。这些作品都出自“90后”青年手艺人蔡思哲、何蔚菁的创意构思。他们去年刚从汕头大学设计专业毕业,而“继续广彩”的概念就诞生于他们的毕业设计作品。出于对传统工艺的浓厚兴趣,他们选择走上创业道路,立志为广彩注入新的活力。
“我们希望通过品牌的推广、工艺的传承和产品的创新,使广彩走出博物馆,成为人们可接触、可消费的艺术品。”蔡思哲向笔者讲述自己的心愿。
探索振兴传统工艺“岭南路径”
本次展览的举行,既是对岭南工艺成就的回望,更是对非遗保护事业的前瞻。让更多人能够走近匠心、传续匠心,不仅是本次展览的初衷,也是广东省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设立的要旨。
广东省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是广东省设立的首家省级平台型非遗工作站,由广东省文化厅作为指导单位,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广东省广轻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站点设于289艺术园区岭南活力非遗艺术馆。6月10日,工作站在广东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会场获得授牌。
工作站将结合双方优势资源,吸纳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艺术家、设计师、传媒人、企业等社会各方力量参与,为岭南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提供展示、研究、传播、活化的“一站式”服务,助推广东传统工艺振兴。工作站将建设非遗跨界合作平台,培养优秀青年非遗传人,开发传统工艺市场,开展非遗抢救性记录,提升岭南传统工艺国际竞争力,传播“新中式生活美学”,等等。
“广东省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的挂牌,让人们看到非遗保护的力量与格局,体现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文化情怀和振兴传统工艺的责任担当。”陈通表示,近代以来,广东一直是传统工艺的生产与出口大省,在全国同行中拥有不少优势。在当前振兴传统工艺的大背景下,更应有所作为,探索具有全国示范性意义的“岭南路径”。
“传统技艺要与当代设计融合共生,高度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陈通建言,工作站应当找准广东省重点振兴的传统工艺门类,进行有的放矢的学术梳理,研究其文化内涵、人文精神和核心技艺。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俊华认为,广东传统工艺与港澳地区、乃至东南亚地区的传统工艺有非常多的共性。而广东传统工艺振兴会对整个岭南文化圈起到非常深远的影响。他建言,工作站未来可以与更多粤港澳青年文化活动结合起来,邀请更多年轻人来参与广东传统工艺体验活动,增进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据了解,工作站目前已成立工作小组,正积极策划筹备一系列岭南传统工艺主题展览、培训、研讨会,启动“岭南非遗传承人孵化行动”“活力非遗年度致敬人物”评选活动等项目,培养未来的活化非遗的新生力量。相关项目最快于年内启动。

精彩发言
非遗保护应建立“大非遗”工作格局
——文化部非遗司司长陈通
广东省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的挂牌,让人看到非遗保护的力量与格局。这体现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文化情怀和振兴传统工艺的责任担当。非遗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传统。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有责任去传承。因此,非遗保护应当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建立“大非遗”工作格局。广东省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的建设,有利于跳出“小圈子”思维,打破部门藩篱。我期待工作站能探索出全国率先、全国示范的“岭南路径”,推动非遗融入当代生活,使优秀传统文化更有生命力。
交出传统工艺振兴的“岭南答卷”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垂林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是中国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传媒集团之一,媒体阵容强大、形态完备,综合影响力超2亿人。广东省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的成立,将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强大的传播与跨界资源优势与广东省广轻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在岭南工艺美术领域的标杆作用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挖掘与活化利用非遗资源,有助探索传统工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之路,为传统工艺振兴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岭南答卷”。
助推“岭南匠心”进入千家万户
——广东省广轻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花红林
作为广东唯一以工艺美术为主营业务的省属企业,广东省广轻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紧密联动,成立非遗工作站,促进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形成品牌,体现勇于担当的精神。相信工作站的成立,将成为岭南非遗走进生活的绝佳机会。未来,我们将为大师、国内外经营工艺品的商家提供非遗产品活化服务,让承载着“岭南匠心”的工艺精品走进千家万户。
广东传统工艺振兴正迎来历史性机遇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俊华
广东省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成立令人兴奋。在当前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广东传统工艺振兴正迎来历史性机遇。在今天高度发达的互联网与大数据时代,如果非遗工作者没有对传统工艺的发展状况进行及时、动态地把握,就会影响到我们的决策工作。我期待,未来工作站可以参与开发相关的数据平台,借此了解传统工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向,也有助实现非遗保护的精准化管理。
活化非遗需要抓准消费者需求
——广州文木文化遗产服务中心主任朱钢
活化非遗一定要将社会各界特别是非遗传承人与广大普通消费者联系在一起,了解市场究竟在关心什么。我们把消费者的需求抓准了,才能有效地保护与发展非遗,这也是政府与非遗学术研究机构应当关注的。实际上,从我个人工作经验来看,民众与市场对非遗的关注是超出我们想象的,关键是我们能否通过有效传播讲好“非遗故事”,激发非遗在年轻人中的生命力。
非遗丰富文化内涵亟待国人认知
——“灰塑”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邵成村
现代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认知,很大程度是因为我们对非遗文化内涵的宣传没有到位。很多人只是在物质层面感受非遗,停留在外表去欣赏它,其实非遗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只有理解工艺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才能产生感动;只有产生感动,才能促使人们参与到非遗保护之中。我期望工作站成立后,能将非遗除传承人、工艺品外更深厚的核心价值挖掘出来,并且进行宣传报道,让国人更加尊重非遗、理解非遗、热爱非遗。(记者 杨逸 实习生 马泽楠 摄影 李细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