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洋弟子的宁波“东游记”:练武术学书法当志愿者

2017年07月19日 11:05   来源:宁波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见习记者 金 鹭 文/摄

  握拳、踢腿、出掌……一套连贯的武术动作,在内家拳第十五代传人程国贵的指导下一气呵成。然而,操练着这套宁波“本土”功夫的,却是一群金发碧眼的“洋弟子”。

  近日,联合国非政府组织的“Woodenfish国际杰出青年文化生活营”在宁波的金峨山开营,来自哈佛大学、牛津大学、伯克利大学、斯坦福大学、多伦多大学、北京大学等71所大学、23个国家的青年们,将在这里度过四周的时光。今年是国际青年文化营连续举办的第16年,百余名国际学员除了体验传统中式生活之外,还要学习经典国学课程:书法、国画、茶道、古琴等。

国际大学生们在鄞州横溪交流。
国际大学生们在鄞州横溪交流。

  国际名校生 组团来宁波

  Artur Pratas Oliveira来自巴西,这是他第一次来到中国。他长着一头棕色的卷发,与浓密的络腮胡子连成一片,微胖的脸上总是带着亲切的笑容。“我在大学里选修了一节‘中国地理’的课程,教授向我们推荐了这个青年文化营活动,我立马就上网报名了。”Artur笑着说。

  虽然才在金峨山呆了不到三天,Artur已经开始喜欢上了这个依山傍水、风光旖旎的避暑胜地。“这里的气候不冷不热,很适宜居住,食物也非常合我的口味。”一边说着,他一边向笔者展示自己在后山上拍摄的照片,图上绿树荫浓、溪水潺潺,一派生机勃勃。

  “来中国之前,我总觉得这块土地十分神秘,而当我踏上这片土地,接触到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后,才真正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Autur坦言。通过几天的学习,他已经初步学会了用毛笔书写汉字,从竖、撇、捺等基本笔画开始练习,慢慢地体会到了中国文字的趣味和审美。

  在一群高鼻梁、白皮肤的老外中,笔者发现了一位和我们一样有着黑头发、黄皮肤的小姑娘。她个子不高,戴着黑框眼镜,一副乖乖女的模样。经打听才知道,她是留学美国布朗大学的博士生,姓潘,是个土生土长的南京人。

外国友人学练武术。
外国友人学练武术。

  “这几天我跟着专业的老师学习了打坐、茶道、太极拳等,这些都是我们在国内生活、学习中很难直接体验到的。”潘同学兴奋地说道。“和我一同上课的外国学生们也对这些非常感兴趣,一个劲地说好酷好酷。我觉得我们中国人应该把这些传统文化保留下来,一代代地传承。”

  “老外”归来争当志愿者

  活动的十余位工作人员是清一色的“洋人”,他们都曾是Woodenfish国际杰出青年文化生活营的学生,现在以志愿者的身份回归,无偿地来中国协助活动的举办。

  来自挪威的Guttorm Gundersens是一个中国通,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五年前就读于北京大学。长着一头金发的他还有一个好听的中文名字——顾腾仁。“我的爸爸妈妈都是在挪威钻研中国文化的教授,所以我从小就接触中国的语言文字。”顾腾仁用标准的普通话向笔者说道。

挪威大学生顾腾仁正在学写书法。
挪威大学生顾腾仁正在学写书法。

  自2013年参与青年文化营的学习后,顾腾仁每年都会承担活动宣传、行程安排等工作。“我会在推特、脸谱等社交网络上发布消息,收集各国学生的邮件申请,到机场去迎接他们,并为他们安排食宿。”他掰着手指说道,“我个人非常喜欢中国文化,能把我的爱好分享给世界各国学生,对我来说是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采访中,笔者还发现了一位“骨灰级”粉丝——Peter Romaskiewicz。身为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博士的他,是个不折不扣的中国古典文学爱好者。自2004年参加青年文化营以来,Peter几乎每年会从暑假中抽出一个月的时间,为国际学生们传授中国古典文学知识。

  今年,他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整整3个月,把几大本的中国经典一字一句地翻译成了英文。翻开精美的封面,只见每条诗句的下方都细心地标上了英文注释。“学生们很难理解中国古文隐晦的含义,所以我每次都会很耐心地为他们讲解作者的心境和背景故事。”Peter说道。这些在很多中国人眼里也是晦涩难懂的经典,在Peter的解读下变得“平易近人”了起来。

外国友人展示中国风折扇。
外国友人展示中国风折扇。

  将东方文化播撒全球

  活动背后的神秘发起人是一位致力于文化交流的女士——依法博士。她来自中国台湾,是台大法律系高材生、美国耶鲁大学博士。

  16年前,依法博士创立了“Woodenfish国际杰出青年文化生活营”,以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及多元文化融合为宗旨。截至去年,青年文化营的会员已有近千人,他们来自世界各地,其中多数为欧美国家的大学生。

  “许多中国人在国外仍喜欢生活在华人的圈子里,而要想把中国文化传播到西方人心里,你必须和他们打成一片,用足够的包容心去学习他们的文化,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依法博士说。

  据依法博士回忆,活动成立初期经历了非常多的困难。“我们曾有一次活动,刚开展两天就被紧急叫停,六七十人的住宿、吃饭都成了问题。”但她却从不让自己陷入脆弱委屈的情绪,当别人都心灰意冷时,她只专注于事情本身。“困难来了,就专心去解决好了。”依法博士平静地说道。

  无心插柳柳成荫,依法博士创建的青年文化营,已造就了一批欧美的中国传统文化学者,她的学生已成为布朗大学、加州大学等知名学府中的年轻教授。

【责任编辑:齐倩茹】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