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南京学者行走喜马拉雅文化圈

2017年07月28日 09:39   来源:新华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

  新书荐读

  《喜马拉雅城市与建筑文化遗产丛书》是用双脚走出来的。南京工业大学教授汪永平带着历届博士和硕士近100人,花了19年时间,游历西藏、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云南等地区,沿喜马拉雅文化圈“转山”,把建筑当作文化的载体,把中国的藏学视野扩大到“喜马拉雅学”,这套15本丛书今年5月正式出版,而早在去年,该书就获得了省文化产业引导资金文化艺术精品项目和省“十三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喜马拉雅山脉东西长2500公里,南北纵深近400公里,不仅是地球的第三极,而且在人类文明发展史和文化史上意义重大。季羡林先生把古代世界文化体系分为中国、印度、希腊和伊斯兰四大文化,这四大文化在喜马拉雅文化圈中都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佛教从这里起源流播世界,亚历山大东征抵达印度河流域,留下了希腊化的犍陀罗艺术,玄奘万里游历留下了《大唐西域记》,伊斯兰教也在当地留下了自己的文化标志……了解南亚、中亚、西亚的文化、哲学、艺术、社会,乃至生物学、气候学、地质学,必须进行跨国界考察,这是中国的东方文化研究必然要提出的问题。

  这场规模浩大的“转山”缘起于1999年,西藏布达拉宫二期修缮,汪永平团队参与了测绘,后来罗布林卡申遗,汪永平团队又参与申报文本写作与建筑测绘,由此开启了藏地建筑的研究,西藏第一座寺庙桑耶寺、有西藏敦煌之称的元代萨迦寺,还有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扎什伦布寺……拉萨、日喀则、江孜、阿里、阿里三围、藏东横断山脉、藏北高原……这些人们耳熟能详却极少去过的地方,汪永平和他的学生们用14年时间跑了个遍。从2011年起,一场沿着喜马拉雅山脉的考察开始了,从印度教的神庙到伊斯兰文化的城市,从印度现代建筑到尼泊尔宗教建筑,从克什米尔谷地传统建筑到耆那教寺庙,建筑中体现的文化展示出惊人的宏阔和多元,西部受希腊文化影响,常见西方式的柱子和雕刻,中部的恒河流域常见多层砖结构院落,是本土文化一脉相承,而在东南亚地区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水乳交融,南传佛教建筑令人耳目一新。丛书中特别关注到克什米尔地区,即历史上的罽宾国,那里是多元文化的融合地,佛教曾极为兴盛,古代有很多罽宾高僧翻越葱岭,穿过流沙来到中国,中国的法显、玄奘等到那里求学,今天那里的建筑仍然可以看出交流融合开出的绚烂之花。

  团队还重走了唐代玄奘西行求法之路,沿途考察古印度佛教用于讲解佛法的精舍、个人修炼的毗诃罗、后来演变为佛塔的窣堵波,玄奘求学的那烂陀,以及众多佛教圣城如佛陀出生的蓝毗尼、出家前生活的迦毗罗、成道地菩提伽耶、创教的鹿野苑、说法的祗园精舍、涅槃的拘尸那迦……而对尼泊尔的探访,则恰巧发生在当地8.1级地震之前,留存了大量珍贵资料,填补了国内学术界的空白。

  这些年的行程非常艰苦,团队经常在40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工作,他们曾在川藏线上遭遇泥石流和山体塌方,在缺氧情况下拼命奔跑逃过一劫,他们曾在尼泊尔拉达克遭遇50年不遇的严寒和大雪,而在加德满都,汪永平口腔感染甚至危及到生命……这样的行程,最终化作50篇硕士论文和4篇博士论文。

  团队成员经常被问到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还要去研究外国的建筑?汪永平的回答是,一个崛起的国家必然要把眼光投向更广阔的周边,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现在的亚洲研究仍然延续着西方中心论,用欧洲的视角看喜马拉雅地区,有些对中国很重要的内容被忽略甚至掩盖了,而这次“转山”就有一些对中国很重要的发现,例如元代蒙古军队曾向南打到云南,当地人有一支迁徙到印度东部的阿萨姆邦,并且建立了一个叫AHOMS的王国,当地至今还保存着他们为祖先建的祠堂,这个王国存在了600多年,直到英国殖民印度时期才最终消亡。这一发现为我国南方丝绸之路的存在找到了新证据。从这个意义上说,行走在喜马拉雅云水间,是一个大国学者应有的眼界和胸怀。

【责任编辑:陆春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