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国产纪录片《二十二》是如何实现“大逆袭”的?

2017年08月24日 10:09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原标题:《二十二》成国内首部票房过亿元的纪录电影 国产纪录片是如何实现“大逆袭”的?

在纪录电影《二十二》片中,韦绍兰老人(左)在和导演郭柯交流
在纪录电影《二十二》片中,韦绍兰老人(左)在和导演郭柯交流

  纪录片《二十二》上映之前,导演郭柯小心翼翼地提出了“排片率1%,票房能到600万元”的目标。他很清楚,一部展现慰安妇生存现状的纪录电影,在当下的中国电影市场寻到一席之地并非易事。

  不过,影片并没有被市场忽视。《二十二》自8月14日上映后,排片率和票房都实现了“逆袭”。23日,排片率从首日的1%上升到11.2%,从400多万的票房飙升至1.5亿元——这也成为国内首部票房过亿元的纪录电影。“不是我的片子拍得有多好,”郭柯分析说,一切只是因为他与片中的老人们有缘分,电影“得道多助”,加上观众也希望看到类型更为多样的影片——最终的成绩是《二十二》与社会各界共同完成的一个奇迹。

  今年以来,纪录电影的“黑马神话”不止一次地上演。此前,《重返狼群》收获3293万元票房,带有浓郁纪录片色彩的《冈仁波齐》票房直逼1亿元。与《二十二》同期上映的《地球:神奇的一天》也已突破3000万元。

  这些“现象级”作品让业界意识到,市场的风似乎开始转向了。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何苏六对南方日报记者表示,如果说《舌尖上的中国》让纪录片进入“公众时代”,那么《二十二》有望引领纪录电影迈入“大片时代”。

  ●南方日报驻京记者 刘长欣 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陶明霞 本版图片为资料图片

  缘起

  以“抢救”历史的姿态记录老人故事

  2012年的纪录短片《三十二》中,导演郭柯用极其克制的语言把90岁慰安妇老人韦绍兰和她那个“鬼子的孩子”的故事记录了下来。结尾处,她站在山上,眺望着对面层峦的山脉感叹:“这世界真的很好了,我会好好地活着。”

  老人勇敢面对曾经的痛苦经历,面对生活现状又持积极阳光的态度,让观众流泪,也让郭柯导演本人颇感惊讶。

  “我想拍纪录片,就有了《三十二》,韦绍兰老人对生活充满了希望,这跟我以前预想的她们的生活态度是不一样的。”郭柯说。

  另一方面,“三十二”这一片名是2012年仍然在世的中国慰安妇的数量,让郭柯叹息的是,到了2014年,数字锐减为“二十二”了。郭柯觉得应该以“抢救”历史的姿态,尽全力以影像的方式把她们记录下来,“相信她们身上的故事也值得我们去发现”。

  愿景是美好的,可是片子的市场前景却并不为外界所看好。有人曾经劝郭柯放弃:“别再花钱拍这个了,年轻人是不会买账的。”

  “年轻人是我们未来的力量。”郭柯最希望的是,年轻人走进影院,让向善的种子在年轻人中生根发芽,能促使社会上更多的人关注这一群体。

  电影《二十二》中,没有历史画面的“再现”,片中所呈现的也并非一张张掩面而泣的面孔,而是平凡慈祥如你我亲人的老人。“如何让年轻人关注这些老人?首先得让他们喜欢。”郭柯特别强调说。

  负责《二十二》宣传的“朔果莲莲”公司创始人苏北淇则对南方日报记者说:“老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本就是正能量。”

  影片上映后排片与票房的持续走高是大多数人始料未及的。

  广州金逸珠江电影院线负责人谢世明留意到,该片上映首日,广州几乎一半的影院“零排片”,而到了第三天,基本上每家影院都排了场次。

  “它的上座率在同期影片中是最高的,所以都赶紧调整场次。影院对市场的嗅觉很敏感。”基于其目前的热度,谢世明预测,《二十二》票房过2亿是早晚的问题,最终有望突破3亿元。

  更重要的是,据淘票票专业版数据显示,19岁以下观众占总观影人群的19.1%,大批“00后”走入电影院。还有不少人发布朋友圈称自愿包场,“将想看的场次发给我,我请大家看。”

  事实上,一开始《三十二》便是在“95后”观众聚集地“B站”上走红的。当时,满屏“我们都是中国人”的弹幕留言,令郭柯印象十分深刻。

  一位广州观众晓冰在观看过《二十二》后对南方日报记者表示:“没有残忍地撕开,而是淡淡地倾诉,就像奶奶在叨家常。这跟我以前看的电影都不一样,值得二刷、三刷。”

  此前郭柯曾许诺,电影所获收益将全部捐献给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用于对慰安妇历史研究及幸存者的资助。如今电影的票房大获成功,让他感到有些“措手不及”。不过,在被问及有没有后悔曾经的决定时,郭柯回应称:“不后悔!”他强调再高的票房、再多的钱也会兑现承诺捐出去。

  聚焦

  “一个被严重低估的产业”

  1亿元的票房成绩在商业片里屡见不鲜,对国产纪录片而言,却曾是一个不敢想象的天文数字。事实上,就连1000万元也曾一度被业内人士视为纪录电影的“天花板”。

  “纪录片是一个被严重低估的产业!”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何苏六则提到,其实纪录片不缺观众,“你看投资数十万、上百万元的纪录电影,能取得数千万的票房,就证明了这一点。现在,大家已经开始期待纪录电影的市场表现了。”

  据《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7)》显示,2016年,共有5部国产纪录电影进入院线公映,总共收获7600万元票房,加上一部引进纪录片,6部片子总票房为8292万元,加起来还没有1个亿。而今年暑期档,单部纪录电影票房已超过去年总和,除了《二十二》表现让人惊喜之外,《重返狼群》的票房达到3283万元,《地球:神奇的一天》票房也超过3000万元,而且后劲十足,业内预测有望突破5000万。

  除了票房,纪录电影的“观众缘”,还能从各大影展得以印证。

  今年7月,由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组织的“夏日寒流”金红棉影展,展映了10多部北欧冷门小众纪录电影,在几乎没有宣传造势的情况下,整体上座率近80%,让组委会相关负责人对12月的金红棉影展充满信心。

  据悉,去年12月,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影展展映了60多部国际著名的电影节展的获奖或参展纪录电影,组委会透露,今年将继续扩大展映规模。相关负责人表示,从该影展3年来的展映效果来看,“纪录电影一年比一年受欢迎了。”

  在何苏六看来,纪录电影对于现实的观照,对于生活本真的剖析,对历史的真实记录,其所蕴含的人文涵义,恰是目前苍白的国产剧情片所稀缺的。对口碑不佳的类型片产生审美疲劳的影迷,开始逐步接受这些曾经边缘的影片。

  专注于纪录电影“众筹”发行的大象点映创始人吴飞跃认为,今年纪录电影的集体爆发,也是多年纪录电影观众群积累以及审美观变化的结果。“以前人们习惯了进电影院就是为了娱乐、消遣,有些人会先入为主地觉得,纪录电影缺乏娱乐性,因此比较排斥。但是接连不断有优质的纪录电影进入影院,这就让观众觉得,纪录电影其实是很有欣赏价值的。”吴飞跃说。

  对业界来说,《二十二》影响更深远的一点是,它预示着纪录电影或将有无限可能。

  比起以明星演员、特效场面著称的商业大片,纪录片的成本普遍不高,省去了高昂的演员片酬,也不需要在打光、布景和后期特效上大费周章,这也让纪录电影的投资回报率相对成本而言非常可观。

  “资本市场将逐渐注意到纪录电影的价值,今后国产纪录电影的产量和质量将继续提高。”何苏六预测,将有越来越多的大投资、大制作的纪录电影出现在大银幕上。

【责任编辑:梁异】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