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从粤剧博物馆到迎春花市 广府文脉在传承中创新

2017年12月01日 14:00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
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

  原标题:在传承中创新,千年广府文脉续新篇

  近代以来,广东作为西学东渐的窗口,数度引风气之先,海纳百川,开放兼容,是它的精神特质;折衷中西,融汇古今,是它的文化格局,低调、务实、包容是它的独特性格。近代以来,以广州为大本营的岭南文化,更是诞生了粤剧、岭南画派和广东音乐等扬名海内外的“三瑰宝”。

  在这座城市,传统从未远离人们的生活,而是不断淬炼出新的气息。在这座城市,迎春花市、广府庙会是人们延续了几百年的生活习俗,它的面孔却越玩越“潮”,如今已成为“城市嘉年华”;粤剧博物馆的落成、广东音乐与岭南画派等盛会的举办,亮出了广州文脉的厚重“家底”;戏曲、体操跨界混搭的“粤韵操”,让人们看到传统萌生的新芽……

  多元文化的交融之下,无论是新广州人还是“老广”,都显得越来越有文化自信,频频为广府文化“打call”。连日来,南方+客户端与广州地铁联手向社会征集“爱广州的1000个理由”,成千上万表白广州的寄语雪片般飞来,道出人们对这座城市的爱。

  漫步在这座城市,打动人的不仅有鳞次栉比的CBD高楼广厦,更有戏院、私伙局传来的声声粤韵;从大街小巷无处不在的凉茶铺,再到百年不衰的迎春花市,处处可以感受到广州两千多年城市文脉的传承与创新,它们一同诉说着这座城市传统融于当下、新旧交融的魅力。

  “南国红豆”

  五洲四海发新枝

  城市文脉的延续,有赖于每一位生于斯、长于斯的个体的守护与创造。在广州这座城市,传统与创新从来不是矛盾的,传统一直以鲜活的生命力延续在市民生活之中。无论是“老广”抑或新广州人,都在一点一滴的生活之中,体会这座城市的厚重与年轻。

  粤剧,是广州最具标识性的文化符号,与广州这座城市的文化气质早已融为一体。广州荔湾是粤剧的故乡。粤剧界的同业公会八和会馆就坐落在恩宁路。红线女、白雪仙、白玉荣、罗品超等多位粤剧名伶故居也在区内星罗棋布。骑楼底、榕树下、荔枝湾畔,来自“私伙局”发烧友的粤韵悠扬,经久不绝,粤剧的生命力已深深扎根民间。

  2009年,粤剧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粤剧振兴,首先须回到文化的根脉。上百年来,粤剧在这里起源、传承、发展,留下沉甸甸的文化遗产。去年6月9日,斥资4.34亿元、“三年磨一剑”的粤剧艺术博物馆,在荔湾涌边正式揭开神秘面纱。

  粤剧艺术博物馆将粤剧文化与岭南园林巧妙结合,汇集岭南传统建筑名家木雕、砖雕、灰塑、陶塑等杰作,美轮美奂,犹如一座“岭南非遗大观园”。市民不但可近距离接触5000多件套馆藏珍品,还可以品曲、听戏。展厅还运用声光电体验与互动手段,述说粤剧台前幕后、前世今生。

  粤剧的传承归根结底是人的传承。为了培养粤剧人才,让古老粤剧开出新枝,广州各界人士集思广益,先后启动“广州市戏剧创作孵化计划”、为广州市“振兴粤剧十大工作”立项、开展广州戏曲现状调研……种种创举,让“南国红豆”再现生机。

  “如今,从广州粤剧院诞生的‘梅花奖’得主已经超过12人了,我们院里创作的作品,也在全国产生了相当影响力。”谈起粤剧的发展前景,广州粤剧院有限公司董事长余勇洋溢自信的神采。他介绍,院方每年都会安排100多场的“周末剧场”,全部由年轻人去演,练就一支整齐的青年演员队伍。

  近年来,粤剧不但演员新秀频出,观众年轻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有趣的是,这些新晋戏迷不局限在粤方言区,来自全国各地也有不少。9月3日,广州粤剧院“粤剧艺术中国行”华东巡演顺利收官。在南京、杭州、建德、金华、上海5市,观看演出的观众逾万人次,创下该院有史以来国内巡演地域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一次纪录。

  作为广府民系共同的精神纽带,粤剧可谓华人华侨魂牵梦萦的“思乡曲”。如今,频频出访的粤剧演出团体,不但抚慰海外同胞心中的乡愁,还为传统戏曲“圈”来不少“洋粉丝”。今年4月,广州粤剧院演出团赴美演出交流期间,美国历史学家格雷还兴致勃勃地将《睿王与庄妃》剧本全本译成英语。

  余勇介绍,演出团此行还在三藩市、洛杉矶等地举办多场“中美粤剧文化交流培训班”,让“南国红豆”的友谊之“花”,飘香五洲四海。

粤韵操
粤韵操

  岭南精神

  融入当代创作血脉

  粤剧的复兴,是广州文化厚积薄发的一个缩影。同被誉为“岭南三大艺术瑰宝”的广东音乐与岭南画派,近年来也不断焕发神采。广东音乐史上,以“何氏三杰”、吕文成为代表的名家大师灿若群星。《赛龙夺锦》《步步高》等名曲脍炙人口,屡屡登上“大雅之堂”。粤乐绕梁,生生不息。

  深受岭南文化开放、兼容的特色浸润,广东音乐既吸收江南小调、昆曲、中原古乐、湖南丝弦、陕西秦腔等外来养分,又融入了本地民歌、小调、戏曲等民间音乐特色,形成极具世俗情感和平民意识的个性特征。步入近代,前辈大家用于创新,率先使用西洋乐器与中国民乐进行合奏,让广东音乐飞越五岭,远渡重洋,征服无数听众。

  去年11月25日,首届“南国音乐花会”正式开幕,《赛龙夺锦》《雨打芭蕉》等广东音乐代表作“经典重现”。“南国音乐花会”从源头上梳理广东音乐发展的脉络,全方位展示广东音乐百年来的经典韵味、人文精神,通过“经典的力量”为广东音乐再次勃发提供动力。

  多年来,著名高胡演奏家何克宁等一批广州音乐人,不遗余力地发展广东音乐,将“广东音乐五架头”发扬光大。今年“2017香港高级视听展”,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牵头风林唱片等六家唱片公司组团参展,隆重推出了广东传统音乐专辑《匠心》和《传承》,展示对广东音乐的抢救性挖掘。多位从艺数十年的老艺术家参与录制,其中就包括年逾古稀的何克宁。

  “折衷中西、融汇古今”是岭南画派的灵魂。今年7—9月,北京、广州、深圳三地先后举办的“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开启岭南画派再发现、再研究的新篇章。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等岭南画派代表人物入选“21位广东美术大家”。展览所到之处,引起各界观众轰动。广州画院共有69件作品入选本次大展,羊城画坛实力显山露水。

  岭南画派“关注现实”的精神,也在当代广州画家的血脉中传承。“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暨第13届全军美术作品展览”上,广州画院成绩令人瞩目:广东省入选34件,名列全国第二,广州画院的入选作品就有14件之多,甚至比浙江、陕西的全省入选数目还要多。

  广州画院历来就有关注主题创作的传统。“年轻人送到哪里,他们的触觉就会伸向哪里。”广东省美协副主席、广州画院院长方土如此分享创作秘诀。仅在今年,广州画院就先后两度开展红色“溯源”之行,组织青年画家远赴广西、贵州老区写生。“艺术家只有先去关注社会,社会才会关注你。”他补充道。

  在重大主题创作中,广州艺术家展现出高度的历史责任感。雷坦的《飞夺泸定桥》入选小学课本插图多年,已成为几代人的集体回忆。“留美幼童”是广东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当代画家方瑞的《洋务运动·留美幼童》填补了这段空白,该作入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责任编辑:梁异】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