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从粤剧博物馆到迎春花市 广府文脉在传承中创新(2)

2017年12月01日 14:00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百年花市

  变身“新春嘉年华”

  从微信朋友圈刷屏的被紫色勒杜鹃装扮的立交桥,到“广州过年,花城看花”全国八家报纸封面版组成的“九宫格”……“花城”广州的面孔越来越年轻、时尚、迷人。活色生香的城市节庆活动,以最具生命力和说服力的方式,向来到这座城市的人们诉说它生生不息的活力。

  自2013年起,有着上百年历史的迎春花市,凭借现代营销理念“华丽转身”,升级为长达18天的“新春嘉年华”:原本只有3天的传统花市,与春节为期15天的民俗表演、非遗展示、灯光艺术、主题花展、文体活动相互叠加,成为广州一张独特的城市新名片。

  广州成立了迎春花市节庆活动组委会,形成“理念统一、主题统一、宣传统一、形象统一”的推广思路。组委会将每年花市的重头戏,放在花城广场集中亮相:高达13米的迎春吉祥树、直径30米的花城Logo花坛、绚丽动人的灯光音乐会……新春期间每个晚上,“城市客厅”都会变成欢乐的海洋。

  让传统民俗的精神内涵,成为“活”在当下的现实,离不开传播方式的创新。今年元旦刚过,北京、上海、天津等全国8家重要城市的主流报纸封面,不约而同地出现一个神秘的“单字谜”,在社交媒体引来网友刷屏。网友用九宫格将8页封面“合体”后发现,这是广州向全国人民发出的一封“请帖”:“广州过年,花城看花”。

  “带上你喜欢的人,到岭南去吧!”微信大V“六神磊磊读金庸”如此点赞广州过年。今年花市还邀请奥运跳水冠军、“广州仔”陈艾森主唱《发歌》。歌词巧妙地将粤语“花”、幸运数字“8”、英语“fun(有趣)”谐音编织在一起,让歌曲既有广州味道,又易于传唱,引起共鸣。

  在广州市委宣传部牵头下,组委会主动出击,让迎春花市“圈粉”圈到国门外。2016年大年初一,一段名为“广州市民新年祝福”的主题视频,分别在纽约时代广场、伦敦皮卡迪利广场、东京银座的户外新闻大屏播放,邀约全球游客来广州过年。

  从2015年起,花市主办方通过家庭征集、评选等方式,邀请海内外“友好人家”来广州过大年。“友好人家”与本地“花城人家”结对子,体验行花街、饮早茶、登广州塔、吃年夜饭、赏灯光音乐会等“粤味”生活。“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广州人对传统文化仍然充满尊重。广州人对生活的热爱,使这座城市有了一份让人感动的脉脉温情。”广州的年味让美国人帕特里克深受感动。

  为使花城的“花事”永不落幕,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在特定道路、区域开辟“一月一花”的主题花带,让市民一年四季都能欣赏到花景。广州市委、市政府正打造“春花·南国春早”“夏果·岭南佳果”“秋夜·花城夜色”“冬年·广州过年”等不同季节的城市名片,让广州人最地道的生活方式,成为游客深入人心的文化品牌。

  不久前公布的《广州市花景建设规划》披露,未来3年,广州将建成赏花点140处,全市新增主题花树20万余株,而整体花景规模将达到30万余株。届时,“花城见花”将成为不争的事实。

  微故事

  粤剧、体操玩“跨界”

  让孩子感悟粤韵之美

  今年春节,央视“2017春节戏曲晚会”播出的明星版“第一套戏曲广播体操”视频在网上火了一把。其实,早在2015年,广东就以广东文化、粤剧艺术为基础,率先推出一款“粤韵操”。它的创意来自于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省粤剧促进会会长倪惠英。

  “粤韵操”按照教育部的学生课间操标准编成。体操共分五节,包括手势组合、腰腿组合、南拳组合、跳跃组合、舒缓收势。它在艺术体操的基础上,融合了传统粤剧的一些基础表演程式,同时还以南拳等武术姿势增加了动作幅度,看上去既柔美、又刚健。体操配乐还采用旋律亮丽、节奏明快的广东音乐,充分体现粤剧艺术的开放性和兼容性。

  “我们是干戏曲这行的,这些动作做起来不难,但要推广开就不容易了。”两年来,为推广“粤韵操”,倪惠英在广州、佛山、东莞各地奔走,办教师培训班,有时还要亲自到场现身说法。在悠扬的粤韵声中,她手把手地教孩子将粤剧身段融进一举一动,让他们既能健身,又可以学到粤剧知识。

  如今,“粤韵操”正得到学校和社会越来越多的响应、认同。5月21日,别开生面的“广东省中小学粤韵操推广邀请赛”在广州执信中学体育馆举行。来自全省各市的12支中小学队伍展开角逐。粤剧名家、著名编导与高级体育、舞蹈教师共同联手组成评委会,最终评出5个金奖、7个银奖队伍。

  “年龄太小的孩子,可能无法完全领会粤剧中的台词精华,但他们可以通过动作和音乐领会粤剧之美。”倪惠英一直希望,通过戏曲的音乐之美、动作之美的熏陶,让文化传承的火种从小就在孩子们的心中扎根。

  粤剧传承离不开教育部门的支持配合。2015年12月,广州市教育局公布了首批15所“广州市粤剧传统教育特色学校”名单。为了向青少年普及粤剧,每间学校各显神通:南海中学将“粤韵操”引进大课间活动,从化区神岗中学开发粤剧校本教材,番禺区韦大小学打造民乐社团、粤剧社团等品牌社团,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粤剧到目前为止一直都是口传身授,没有一套完整、规范、系统的表演理论体系,这对于初学和普及而言,是非常不利的。”在倪惠英的心里,对“粤韵操”还有长远的期许:“这是一个基础工程,我们需要团结起来,不分青年还是老人,不需要论资排辈合力起来做。”

  “不是所有人都是粤剧接班人,我们培养的更多是未来的观众。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我们要让观众了解传统文化的神韵和精髓,这样大家的审美才会提高。”倪惠英如此期许道。

  观察眼

  因为文化的细节与魅力

  爱上一座城

  作为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广州一直保存着极具标识性的文化面貌。不少传统民俗甚至比中原地区保存得更丰富。无论是年前三天的迎春花市、元宵期间的广府庙会,或是波罗诞、端午龙舟、重阳登山、“冬大过年”等原生态广府民俗,普罗大众总不缺乏“粉丝”,不难找到文化传承的有心人。

  务实是广州人的性格,接地气是广州文化的气质。广州人从来没有将“文化”从“生活”中割裂出去。广府文化由始至终“活在民间”。故此,与其说广州欠缺文化,不如说广州文化如同未经雕琢的“玉璞”,犹待有识之士发掘、打磨与重新包装,使之熠熠生辉。

  不过,在“互联网+”的时代里,酒香也怕巷子深。地域文化、传统文化不能“自娱自乐”。广州要成为举世公认的文化名城,形成对本地居民与外地游客的文化凝聚力,决策者必须敏于“识宝”、勇于“亮宝”:不仅要擦亮招牌,更要打造品牌,传统文化也可以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迎春花市的“变形计”,交出了一份示范性的答卷。年俗旅游正成为广州旅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值得注意的是,迎春嘉年华并未囿于“原汁原味”固守传统的视野,反而加进水上花市、灯光音乐会等时尚的跨界元素。它还打破广府文化圈的局限,邀约全世界不同文化背景的“友好人家”参与体验,让广府文化地球人都能“玩得起”。

  粤剧越来越自信地走到岭外、海外巡演,正是新生代传承人视野的体现。“粤剧本身有足够的魅力可以吸引文化地域不同的观众,也有深厚的底蕴可供挖掘欣赏。粤剧市场是巨大的,远远不止省港澳,也不止在乡村。”“80后”戏迷何文倩的殷殷期许,道出了许多广府人的心声。

  当然,城市文脉的创新发展,也离不开对传统“择善固执”的传承。岭南画派、广东音乐传承人一代又一代的坚守和创造,正好说明这一点。他们用严谨扎实的作品说话,以源源不断的文艺创作,为广州这座现代都市描画出一幅最个性、最打动人的面孔。

  城市文化的传续,要记得从哪里出发,才能找到发展最持久、深沉的推动力;也必须走得更高、更远,才能为传统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让城市获得更强劲的发展后劲,让更多人因为文化的细节与魅力,爱上一座城,择一城终老。(撰文:杨逸 王萍 摄影:李细华 编辑统筹:李江萍)

【责任编辑:梁异】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