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泉州冬至“小年兜”民俗:家人相聚庆团圆

原标题:冬至“小年兜” 民俗讲一讲
本报记者 陈士奇 通讯员 黄瑜鹏 蔡爱凤 吴海灵 文/ 图(除署名外)
冬至祭祖日,游子归家时
虽离过年还有一段时间,但随着本周进入冬月,不少在外打拼的泉州人都开始动身返家。常年在深圳工作的黄玲玲便是这些返乡队伍中的一员,谈及为何在此时赶回老家德化,黄玲玲说:“这与德化当地过冬至的习俗有关,如传统的清明节一样,德化当地人们大多会在冬至到来时,去扫墓、祭祖,且不只是德化,泉港、永春、安溪等地也有冬至扫墓祭祖的传统习俗。”
“农历冬月,亦是农闲时期,旧时务农的人们此时有了充裕时间去扫墓、祭祖,并举行一些庆祝丰收的祭拜活动。”德化烹饪餐饮业协会秘书长吴少泉介绍说,由于每年清明时节,都正值农忙时,过去忙于农务的当地人无法抽空去扫墓,便另择在农忙结束后的冬至时节,再去进行一些祭祖的重要事宜。
在闽南地区,冬至与清明、中元节、除夕同为祭祖的重要日子。而泉州人在冬至祭祖的习俗也是由来已久,早在清代《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中便有记述道,“冬至,州人不相贺,祭祠堂”。在泉州,民间有着“冬至不回无祖”的俗语流传至今,为此,许多如黄玲玲一样离开泉州在外打拼的人们,都遵循传统,每年都尽可能赶在冬至到来前回家过节、谒祖。对此,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泉州师院闽南文化生态研究中心主任陈桂炳教授介绍说,旧时的泉州地区,如属大宗望族者,多会于当日打开宗庙祠堂大门,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而冬至祭祖与清明祭祖,也被合称为“春冬二祭”。除在冬至举行的冬祭之外,在古代的泉州,一些大宗望族通常还会利用冬至节期间,进行合谱和进主大典。

迎接“小年兜”, 相聚庆团圆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冬至,在中国古代是一个重要的节日,相传古时人们认为冬至过后,白昼的时间会逐渐变长,且阴气减弱而阳气回增,因这预示着一个新的节气循环就此开始,因此在古人们看来,冬至这一天是含有“吉祥之意”的大吉之日,故值得庆祝一番。而这一说法在《汉书》得到印证,“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早在汉代,民间就有庆祝冬至这一节日的传统。”陈桂炳教授介绍说,汉代,人们将冬至称之“冬节”。为了庆祝这个节日,各地官府都要举行一些叫做“贺冬”的庆祝仪式,并为过节而例行放假。同时边塞地区会在这一天闭关,并且与商旅有关的店家也会歇业,各地百姓们则会趁此空闲之时与亲朋相聚过节。而后,随着南迁汉人从中原地区来到闽南,过冬至的一些传统习俗也随着他们一同到来,并逐渐融入当地人们的生活中。冬至,既成为一个祭祖拜神的日子,也成为家人团聚的大节日。也正因与春节一样有着合家团圆之意,在泉州地区,人们便常把冬至唤作为“小年兜”。在闽南,一些地区保留着冬至祭祖扫墓的习俗,故虽是一个阖家团圆的好日子,但当地人们大多在冬至这一天碰面时都不会互道贺词。
经过一代代人的传承、演变,过“小年兜”习俗留存在泉州不少地方。对于儿时随祖父祖母生活在惠安老家的陈斌来说,虽时隔十多年,但长大后每每回想孩童时期过冬至的趣事,他仍会想起一个令他影响深刻的情景,那就是为了让年幼的他能够睡个好觉,祖父祖母会特地在冬至这一天起个大早,煮上一碗红汤圆,从中挑选几颗漂亮的红汤圆,再粘到他平日睡觉的小床上。祖母的解释是,这样做是为了祭拜能够庇佑幼儿的神明——床母,也由此祈愿自家的孙儿能够安枕好眠,健康长大。除了拜床母之外,陈斌说,依照传统,过去家中的长辈们还会在过冬至时,将煮好的红汤圆粘到门上和窗上,以此来祭拜门神,并祈求一家人能够出入平安。

过完“小年兜”,也就预示着农历“年兜”也将要到来。为尽早做好过年准备,按照泉州本地的传统习俗,许多当地人会在冬至过后,着手去添置一些除尘工具,并开始对屋内屋外进行一番大扫除,也就是闽南地区俗称的“拂尘”。